姜川
摘要: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能夠提高基層組織建設的質量,推動基層組織建設的創新。目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展了品牌化黨建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累積了一些范例,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國有企業在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要秉持規范性原則、務實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和效用性原則。可以從青年黨員干部的管理和激勵、企業項目管理、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等角度切入開展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具體推進可以分為定名、規劃、實施、宣傳、評估五個階段。
關鍵詞: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品牌化
基層組織是黨建工作的戰斗堡壘,需要發揮思想教育、黨員管理、聯系群眾等一系列作用。基層組織建設是黨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黨建工作的加強必然要求夯實組織建設,提高組織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國有企業在黨建工作中要做到建強組織,在基層組織建設中發揮創新動能,探索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黨建工作舉措。所謂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就是指以特色型基層組織建設方案,提高基層組織方案的可識別性和可復制性,從而在打響品牌的同時,為他人提供可供參考的范例。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同時也必然是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性和質量度的過程,因而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積極效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究竟如何實現品牌化,則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思考。本文旨在對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展開一些探索,希望能夠在理論上、實踐上起到些許積極意義。
一、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內涵與范例
品牌化對于企業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國有企業在做強做優做大的過程中需要推行品牌化戰略,用品牌來彰顯質量,贏得口碑。品牌化思路可以運用于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實踐中來。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在遵循標準化、規范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創新,品牌化是一個必然的路徑。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層組織建設的可識別性,因而品牌化也就是實現差異化的一個過程,可以避免國有企業在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千篇一律。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品牌化也為組織建設的創新提供了目標和平臺,企業可以圍繞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目標,吸納各類創新措施,將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當前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實踐已經在開展中,一些企業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功經驗,形成了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典型范例和成功案例。例如,有的企業圍繞“服務型黨組織”將服務特色融入組織建設中來,形成了有亮點、有特色的組織建設品牌方案;有的企業推行“一支部一品牌”策略,要求各基層支部在品牌建設中展開競爭,形成了競爭氛圍較強的支部品牌建設體系;還有的企業以亮品牌、激活力、提戰斗力打造黨支部品牌,充分發揮了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范例所包含的思路值得借鑒。
二、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應秉持的原則
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不是天馬行空,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堅持一定的原則,需要在標準化、規范化的基礎上做好品牌創新工作。如下幾項原則應成為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應遵循的指導規范:
一是規范性原則。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應堅持規范化原則,即品牌化策略的開展和推進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包括品牌管理規范、品牌建設規范、品牌質量規范、品牌評估規范等。這些規范的確立和遵循,能夠確保企業在品牌化組織建設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品牌建設的隨意和失范。有鑒于此,國有企業需要對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指引規范,起到建章立制的積極作用。
二是務實性原則。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開展需要“實”字當頭,必須立足實際,滿足實際需求,從而有效地將組織建設工作和企業經營管理實踐結合起來。務實性原則要求企業在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中不能淪為形式主義,不能滿足于搞虛假的、形式上的品牌化建設措施來敷衍了事。基層組織建設的品牌化只是一個契機,關鍵在于提高組織建設的實效和質量,并滿足企業黨建工作和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這就要求品牌建設的開展必須圍繞實際,做好調研工作,堅持需求導向,確保品牌建設方案能夠產生一些實際的效果和意義。
三是創新性原則。國有企業在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中應堅持創新原則,認識到惟有創新,才能真正樹立品牌,如果創新動能不強、創新效果不明顯,那么必然無法實現品牌化組織建設。企業要在品牌建設的框架內將各種創新思路匯總起來,既要發揮黨建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同時也要聽取黨員干部的意見建議,真正起到集思廣益。基層組織建設的創新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能假借創新之名搞偽創新,也不能為了創新而搞一些虛假、夸張的做法。
四是效用性原則。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必須堅持效用性原則,即所采取的各類品牌化建設措施以及形成的品牌化建設成果,必須能夠產生一定的效用。國有企業可以就品牌化建設方案的成效展開評估,如果發現效益低下或無法產生足夠的效應,則應舍棄原有方案。國有企業還要對品牌化建設方案的成果能否產生一定的效益進行評估,并作為后續品牌建設方案調整、優化和提升的依據。
三、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切入點
良好的切入點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要在思路上確立“基層組織建設+品牌”的路徑,必須尋找到適當的切入點。企業應堅持將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與和企業經營管理融合起來,從而提高品牌建設的目標指向性。如下幾個切入思路可供參考:
一是從青年黨員干部的管理和激勵切入。青年黨員干部是國有企業重要的人才儲備力量,也是基層黨組織重點教育培養的對象。青年黨員干部思想活躍,創新能力和執行力比較強,應成為基層組織建設品牌化的主力軍。企業可以圍繞青年黨員干部服務崗、青年志愿者活動、青年公益活動等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化基層支部。國有企業可以發揮青年黨員干部的積極性,要求青年黨員干部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就組織建設的品牌化提出相關建議,并吸納其中的合理意見。
二是從企業項目管理的角度切入。優秀的基層組織能夠提高戰斗力,激發黨員干部的創造創新激情。國有企業可以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切入,采取將黨小組建在項目上的方法,打造“項目+黨建”的品牌特色,從而提高黨組織對項目的管理能力和指揮能力,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可以貫徹到項目最基層、最前沿。
三是從安全生產管理的角度切入。安全生產無小事,安全生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企業經營管理質量。國有企業可以探索將安全生產和支部建設關聯起來的創新做法,打造安全生產導向型基層組織,加強黨員干部的安全生產意識觀念,將各類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從而有效地促進項目安全性,發揮出基層組織建設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作用。
四是從企業文化建設的角度切入。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本身即可視作黨建文化或企業文化的具體表現。從企業文化角度切入開展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可以探索文化創新路徑,實現“黨建+文化”的發展目標。國有企業可以嘗試將勤勉、務實、創新等文化因子融入組織建設中來,實現“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文化品牌”的良好效果,使基層組織成為倡導和踐行企業文化的主力軍,同時使黨建文化、紅色文化全面融入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中來。
四、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具體推進
那么,國有企業應如何具體推進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呢?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定名。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方案的名字必須響亮、好記、朗朗上口以及避免歧義,同時又要充分反映出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內涵。品牌命名必須結合企業所在的行業以及所要打造支部的特色,可以發動黨員干部開動腦筋,共同做好命名工作。
二是規劃。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方案需要通過詳細、縝密的規劃予以推進。應從品牌化建設的人員配備、任務和責任落實、制度建設、宣傳推廣等角度做好規劃工作。企業黨委應負起品牌建設的主體責任,做好統籌、規劃和指導工作,同時還要建立一套效果評估機制,對品牌建設方案的成效進行事前和事后的評估。
三是實施。國有企業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不是徒有虛名,而是需要以實際的工作內容充實到品牌化建設中來。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應圍繞既定的目標,從黨員干部、黨員教育、黨員激勵以及服務企業中心等具體措施出發,以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最終的目標指向和價值歸宿。國有企業在具體的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實施過程中要發揮黨員干部的積極性,要求黨員干部做到樹立品牌意識,自覺維護品牌聲譽,積極推廣品牌,并以新時代國有企業黨員干部的實際作為來增加品牌價值。
四是宣傳。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國有企業在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要做好宣傳工作,可以將宣傳思想工作和品牌化組織建設結合起來,利用宣傳思想工作的渠道、平臺、載體和方法共同推廣基層組織建設品牌。例如,國有企業宣傳思想工作需要講好企業故事,傳播正能量,這與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在價值目標上殊途同歸。國有企業要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和信息網絡傳播途徑,做好品牌的宣傳推廣工作。
五是評估。評估工作是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步驟。可以圍繞基層組織建設品牌是否能夠提高組織建設質量、是否有助于組織力提升、是否具備宣傳推廣價值、是否促進了黨建工作和企業中心工作的融合等問題,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體系,用于對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效果展開全面的評估。評估結果可以作為后階段品牌建設方案調整的重要依據,也可以作為企業黨建工作者、黨員干部參與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獎懲、激勵依據。
總之,國有企業要善于通過品牌化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提高黨建質量。在此過程中,企業既要把握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的規律和要求,將各類黨建創新思路和舉措融入品牌化建設中來,同時又要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形成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品牌化基層組織建設體系。
參考文獻
[1]邊暉.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作用 系統打造“紅色引擎”黨建品牌[J].上海企業,2020(9).
[2]周紅.企業特色支部品牌活動的創新路徑[J].企業文明,2015(12).
[3]周麗,黃龍輝.“五步法”推進支部品牌建設的實踐探索[J].廣西電業,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