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琳 楊尚昆 林惠嫻 黃杰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四大問題將更加凸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要增強垃圾處理系統化功能,努力打造美麗鄉村;積極推動殯葬業改革,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要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開辟“農業入市經營”新路徑;鼓勵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
關鍵詞:后小康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現代化發展;突出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0-0007-03
“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的“戰略后院”,是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通過周密部署、狠抓落實、精準施策,完成了一系列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后小康時代”,農民在“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將會產生更加高漲的利益訴求,農村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突出問題。農村垃圾處理、殯葬改革、土地流轉、生態農業發展等問題勢必日益凸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文明鄉風培育、農業現代化發展等造成現實困擾,亟待制定預案從速解決。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指引和中央一號文件政策導向下,積極探索此類問題的破解之道是當務之急、時代之需。
1 增強垃圾處理系統化功能,努力打造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潔、村貌清新是美麗鄉村的基本表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一場硬仗[1]。長期以來,農村農民“重物質文明、輕精神文明”的思想固化,加之農村基層治理水平低下,認知能力有限,隨時、隨意、隨處丟棄垃圾,直接導致了垃圾成山治理難的“農村病”。掩埋、焚燒等簡單粗暴的垃圾處理方式引發了“二次污染”,空氣質量受到侵蝕,土壤結構遭致破壞,給人的生存境遇、糧食安全等帶來嚴重影響,對于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需要不斷加大力度。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這些經濟發達區域所轄農村村民的環保意識較濃,對于鄉村環境治理的期望較高,其垃圾處理的能力也較強。但從全國范圍看,垃圾污染仍然是影響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困境,垃圾處理能力是打造美麗鄉村的核心要件。
垃圾處理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點”,是一項集投放、回收、處置與循環利用為一體的系統性工程,需要著眼于整體和細節處做出科學規劃。首先,要有全民思想的總動員和大解放。要教育引導和積極宣傳,可通過知識講座、張貼海報、印發傳單、網絡平臺、農村廣播等形式,將相關政策、信息、方法等進行專業推介,使廣大農民充分意識到垃圾污染的嚴重性和垃圾處理的重要性。其次,要設立垃圾回收點。積極利用國家政策扶持資金,在農村街道建設多個垃圾回收專業網點,對垃圾進行分類指導,配備多種類型垃圾箱,保障不同種類的垃圾可以定向投放。并由專人專車進行定時清理回收,運送至垃圾處理站。第三,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建設好垃圾處理站。從全國范圍來看,70多萬個行政村是一個龐大的數量群體,垃圾處理站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中央和地方財政勢必面臨巨大壓力。這就急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積極引導企業投資,劃撥專門建站用地,購買先進設備,引進專業人才,學習科學技術,建成以“高效、便利、節能”為宗旨,以附近3~5個村為1個單位,集中設立的專業化、規模化垃圾處理站。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實現對企業的最大化利益讓渡和保護,以充分調動企業經營的積極性。第四,科學利用好垃圾處理站。垃圾處理站秉承“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原則,對于餐廚垃圾、塑料垃圾、電子類垃圾等進行科學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例如,可通過養殖蚯蚓對于餐廚垃圾、秸稈垃圾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可利用其“有機肥”為糧食生產和蔬菜種植提供高級養料,從而助力生態農業發展。
2 積極推動殯葬業改革,著力培育文明鄉風
中國農村是深受五千年歷史文化浸染的傳統鄉土社會。土葬起源于原始社會,加之《周易》中所倡導的“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的文化習俗影響,形成了人們長達數千年“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思想禁錮,由此成為廣大農村沿襲至今的主要喪葬方式,并伴有諸多如報喪、守靈、入殮、出喪等繁瑣的儀式,且規模盛大、排場豪華,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虛耗,很多家庭為此債臺高筑,不堪重負。不僅如此,土葬之法墳頭墓碑等占用大量土地,直接引發了土地資源結構性浪費,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土葬是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時代“痛點”,殯葬業改革的根本在于固有觀念的徹底解綁。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來看,后小康時代,隨著生活質量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封建迷信活動會有更加清醒地認識。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適時頒布專項村規民約,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革除陳規陋習,建設文明鄉風。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加強引導教育,使摒棄土葬、實行火葬成為廣大農民的強烈共識。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殯葬業改革,探索建設現代公益性陵園。即,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可以以鄉鎮為單位,劃撥專款和專門用地,建設集中安放死者骨灰的非盈利目的的具有公益性質的陵園,以恢復墓地所占用的農耕地和林地等土地資源。小而論之,陵園是人們對于逝者節日祭奠、憑吊追悼、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的專門場所;從大而論,陵園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彰顯。陵園建設釋放了因家族私墓所擠占的土地資源,有利于擴大農業生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飛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顯著,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3 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開辟“農業入市經營”新路徑
土地是農民與生俱來的天然依附本體。中國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種地是農民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土地是農民的命脈,農民也離不開土地[2]。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農民的經濟理性覺醒,青壯勞動力大部分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員“空洞”現象和土地荒蕪現象嚴重。20世紀90年代土地便開始出現季節性、階段性拋荒。進入21世紀后,國家先后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堅決遏制土地拋荒,積極鼓勵土地流轉,走農業規模化經營道路。[3]從大多數農村的現實情況來看,盡管在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法規支持下,涌現了相當數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但由于資金不足、人才匱乏、技術落后、農民思想保守等客觀原因,土地未能形成規模化集約經營,利用效率低下,經濟效益低迷,嚴重挫傷了土地直接利益相關者持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土地流轉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突出瓶頸,應該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優化上予以紓解。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載體,土地流轉制度的深化改革是暢通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由路徑。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土地多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進行流轉,土地承包形式和時間跨度與市場緊密相連[4]。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5]。這就為農村土地經營提供了理論鏡鑒和實踐指南。市場化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必然歸宿。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在于:(1)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2)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3)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4)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土地經營市場化和農業發展現代化的前景已然明朗,市場化必然要求遵守市場潛在的規則和規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勢必要成為農業“藍海”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可以通過雄厚的資金實力整合盤活技術、人才、深加工、銷售渠道等方面的資源,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客觀而論,農業的自然周期長、回報率低,且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經費巨大,受天氣、市場行情等不可控因素影響,收益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發展農業項目的意愿不強。國家要在頂層設計上為企業參與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廣闊空間,要出臺更多優惠政策,提供更多資金補貼,釋放更多紅利。只有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作為一種市場資源越來越能規模化集中,才能為企業的經營帶來更多信心,企業的作用才能更加凸顯,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土地撂荒。在國家政策主導下,企業化、市場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向。
4 鼓勵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時代路向。從全球農業的發展狀況來看,現代農業的發展依靠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農業機械,造成一系列惡性問題,譬如環境污染、土壤營養失衡、食品不安全、不孕不育發生率攀升等,直接危及人類生命健康和種群延續。生態農業追求綠色、低碳、環保、高質、安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體的直接體現,是農業領域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對于現代農業的突破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可見,生態農業理念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和14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訴求。
生態農業的發展在歐美國家已經逐步興起,在我國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第一,農業生態化的根本要求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要遵循其自身發展理念和規律,杜絕農藥、化肥等的破壞,突出“生物防治”。譬如:在糧食生產上可以采用“稻鴨共生”和“稻鰍蛙共生”模式,充分利用自然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物資源;在蔬菜生產上可以采用“菜蛙蚓”模式(即青蛙捉蟲、蚯蚓松土)。同時,若肥力不夠,可增施垃圾處理站處理過的有機肥料,形成綠色循環。第二,農業生態化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城鄉協調互動,現實基礎是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土地規模化是農業集約經營、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要通過積極的土地流轉政策實現。第三,技術支撐是建立和完善生態化農業科技體系。國家職能部門要重視生態農業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現代化技術的大力推廣。第四,政策保障是建立農業生態補貼制度。生態農業雖然品質高、安全可靠,但其投入大、產出小,需要國家建立長期的補貼制度予以扶持,從而保護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和市場信心。第五,農業生態化還需要以消費領域的生態化來推動[7]。生態農業的產品供應終端是人,人作為市場消費主體,對于產品質量滿懷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人們在溫飽有余、衣食無憂的基礎上勢必更加追求生活品味的提升,這會加劇人們對于生態農業的向往和憧憬。生態農業的發展符合大眾訴求和心理預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走向。
5 結語
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理論指南與實踐航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農村發展水平將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4大問題勢必更加凸顯。垃圾處理問題長期深陷窘境是農村的一大頑疾,深度影響村容村貌和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亟待從整體上做出系統設計,為美麗鄉村的環境建設統籌謀劃。土葬等作為傳統的殯葬方式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亟待引導農民走出思想窠臼,建設公益性集體陵園,從政府層面做出科學理性的制度安排,以培育現代文明鄉風。土地流轉現狀不容樂觀,直接阻礙了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亟待從制度設計上深層變革,以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探索現代農業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徑。生態農業是關乎糧食安全和生活品質的重要農業生產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在國內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亟待在土地流轉政策紅利向好的基礎上實現農場式規模經營,以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吸引社會資本涌入。農村現代化發展是一幅擘畫未來的遠景宏圖,但必須立足當前,解決好現實農村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陳揚.“理性”視角下農村土地拋荒及治理策略——以N市G村為例[J].求索,2019(05):28-30.
[4]宋宜農.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2017(02):76-78.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李繁榮.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