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劉鑫 葛小平 汪文健
摘 要:該文闡述了稻蝦共作種養條件,提出了稻蝦共作種養技術,并且分析了稻蝦共作模式的效益,以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稻蝦共作收益。
關鍵詞:稻蝦共作;小龍蝦;水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S96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0-0035-02
探索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積極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主題,轉變糧食生產發展方式,打破傳統的產業界限,通過水稻、水產2大優勢產業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收、一舉多贏”,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商品產出效益,拓展了發展空間,促進了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
1 稻蝦共作種養條件
1.1 稻田選擇 種養區內路、渠、電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完備,生產條件優越,排灌設施完善,旱能灌、澇能排,適合水稻生長及水產養殖。氣候、土壤條件優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肥力狀況好,無污染,產地環境好。
1.2 稻田工程 在上年度水稻收割后,對水稻田按照生態健康養殖標準進行改造。完善防逃防盜設施、進排水設施、生產管理用房、水、電、路及配套設施。用小型挖掘機沿稻田四周距田埂內側2.5~3.0m處開挖環形溝,環溝面積占稻田面積不宜超過10%。溝面寬1.5~2.0m,溝底寬0.8~1m,溝深0.8~1.2m,環溝不封閉,在稻田的一端留10~20m不挖通,便于插秧和收割時機械作業通行。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固田埂,壓緊筑實,防止小龍蝦掘洞外逃。同時加裝防逃設施,進排水口用25目聚乙烯網片制作長方形網袋,安裝到沿,既可防小龍蝦逃逸,又可防止野雜魚進入。進排水口設置在稻田斜對角線上。
1.3 水體環境 在投放親蝦前用生石灰水對蝦溝進行消毒,一般采用帶水消毒,使用1500~2250kg/hm2生石灰,全溝均勻潑灑,到邊到沿到底,不留死角,以消滅病原菌、寄生蟲等,減少耗氧,提高水體生產力。同時定期潑灑EM菌液調節水質,促進殘餌及其他飄浮有機物的分解、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有毒物質、增加水中溶解氧,促進水體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長,迅速凈化池底淤泥,平衡pH值,減少水產動物的應激現象,調控環溝微生物生態結構,創造健康養殖水體環境。
2 稻蝦共作種養技術
2.1 水稻栽培
2.1.1 品種選擇 水稻品種應選擇通過審定并適合本區域種植,生長期短(不超過135d為宜),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抗倒伏且耐肥的緊穗型品種,如豐兩優香一號、南粳9108等。采用工廠化育秧、機插秧等輕簡化栽培技術。
2.1.2 施肥 為保證水稻產量和小龍蝦安全,以腐熟的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少量尿素和鉀肥作為追肥,插秧前15d施腐熟廄肥4500kg/hm2,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翻耕耙勻。后期追施分蘗肥尿素90kg/hm2、穗肥復合肥150kg/hm2。施肥時需將大田水面緩慢排至近干,觀察小龍蝦遷移到環行溝后,采取少量多次,分片施肥的方式,促使肥料與泥土充分混合,隨后加水至正常深度。
2.1.3 病蟲害防治 小龍蝦對農藥敏感,水稻防治實施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實現農藥減量增效,從而有效地遏制病蟲危害,通過科學合理的防控,力爭做到用好藥、少用藥。一般情況下,小龍蝦會覓食大部分蟲卵、飛虱和螟類的幼蟲、成蟲等,對蟲害的防治可不施化學殺蟲劑,改為利用誘蛾器、滅蟲燈等物理方式防治,對二化螟的誘捕效率高,同時可利用釋放赤眼蜂等天敵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螟蛉和粘蟲等鱗翅目害蟲。病害通過稀植、2次曬田,可大幅度降低發生概率,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緩慢排干大田水層,施用40%三環唑,噴灑于葉片病斑部位,可有效防治稻瘟病,嚴禁使用菊酯類等高毒藥物。施藥后隨時觀察龍蝦狀態,如果出現異常,要及時換水。
2.2 親蝦養殖
2.2.1 親蝦投喂 3月份可以放養一部分螺螄改底,以225~375kg/hm2為宜,并移栽足夠的水草,用于調節水體環境,減少富營養化,為龍蝦生長發育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3月中下旬,投放規格為160~240只/kg的蝦苗600kg/hm2。人工飼料盡量做到定時、定位,早期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主要是在下午飼喂,以配合飼料為主,搭配少量切碎的小雜魚、碎肉等動物性飼料和土豆等植物性飼料,日投喂飼料量為蝦體重的4%~7%。同時要堅持做好巡田工作,觀察龍蝦的攝食及生長情況,青苔及殘餌要及時清理,保障水質健康。
2.2.2 病蟲害防治 采取預防為主的科學防病措施。3—6月結合投喂飼料,每間隔10d使用1次拌乳酸菌等有益菌全池潑灑,可有效預防病害的發生。野雜魚等敵害除在清塘時清除外,可在進水口用網袋過濾。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巡塘發現要立即驅逐或誘滅。此外,禁止家鴨家鵝入溝,避免損失。
2.3 水稻收割與龍蝦捕撈 小龍蝦要及時捕撈,輪捕輪放。6月初,采用蝦籠誘捕,收籠時及時進行挑選,捕大(30g以上)留小,不斷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起捕上市,降低小龍蝦的密度,提高在田小龍蝦的生長速度,幼蝦可作為下一年的親蝦使用,減少投入成本。10月底第2次曬田后,收割機從環溝閉合處進入大田及時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后及時灌水,越冬也需保持淺水位。
3 稻蝦共作模式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 通過稻蝦共作技術,減少投入化肥、農藥成本2250元/hm2,平均收獲龍蝦2265kg/hm2,收獲水稻7770kg/hm2,收入86595元/hm2,周邊單純種植水稻單產8625kg/hm2,收入為20700元/hm2,除去苗種、飼料、肥料、農藥等生產成本,稻蝦共作比單純種植水稻增效34875元/hm2。
3.2 社會效益 通過稻蝦共作,生產出綠色、健康、環保的水稻和小龍蝦農產品,加快發揮稻田種植綜合效益,促進種糧農民增產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意義重大。
3.3 生態效益 稻蝦共作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水體環境的面源污染,有效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節能減排、防污效果明顯,對于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孫鳳民.稻蝦綜合種養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9):205-206.
[2]殷玉梁.稻蝦田水稻的種植[J].湖南農業,2020(4):19.
[3]易峰,周定邦,李進前,等.崇明稻蝦共養模式綜述[J].2020(2):95-96.
[4]汪海波,汪進.蝦稻共生生態模式與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20(2):105-106.
[5]熊國平.稻蝦輪作、共生模式種養技術與效益[J].湖南水利水電,2016(4):74-76,7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