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平



摘 要:《康定情歌》又叫《跑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區極具民族代表性的民歌。《康定情歌》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審美性欣賞。對于帶有民族風格的作品,如果用大小調和聲體系,那會與原作品風格大相徑庭,如何把握民族風格作品的鋼琴伴奏,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溜溜調改編而成的民族歌曲《康定情歌》進行音樂分析,從中分析出該作品鋼琴伴奏的特點。
關鍵詞:《康定情歌》;鋼琴;伴奏;特點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歌曲《康定情歌》是根據四川康定地區的溜溜調改編而成的歌曲。在根據溜溜的調《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曲調之中融入了通俗性的歌詞。這個歌曲以生動有趣、樸實坦白的歌詞和自由流動節奏優美的旋律,顯示出四川康定地區的民歌的特點。
一、民歌《康定情歌》音樂分析
《康定情歌》這首歌曲是一個明顯的單一部曲式,雖然是一個單一部曲式,但是短小而不簡單。一共分為三個樂句,分節歌形式的一首歌曲。在調式上采用了民族五聲調式,以羽調式的為主干,進行展開,主干音分別為la-do-re-mi-so。在歌詞一共分為四段,中間加入了許多襯詞,使得樂思發展更加完整。
(一)曲式結構圖(如圖1)
從譜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三個樂句分節歌形式的單一部曲式作品。在開始的前兩小節是全曲的主要旋律,“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旋律可以說貫穿全曲。第三四小節是第一二小節的簡單重復,只是在結尾處略有變化。通過重復的手法使得樂思被重復一次,更加強調這個主題。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變化重復,前兩個小節完全重復第一二小節,到后兩個小節則進行變化,從徵音上逐漸下行到羽音上。這個樂句是對第一樂句的“合頭換尾”,從第一個樂句的角音結束具有開放性質,到最后的羽音結束帶有收攏的效果。最后一個樂句則是對前一個樂句的再一次變化發展。通過對前一個樂句變化,這個樂句仿佛一個是拱橋形的旋律,在羽音上開始經過一條弧線最后又結束在主音之上。
(二)旋律特點
全曲通過變化重復的方式根據第一句的樂思發展而成,在第一句中是整首歌曲的主題。第一二小節旋律貫穿全曲。前兩小節以角音開始,呈現拱形結構的圓弧式旋律,從角開始到商音結束。它的旋律一直在中高聲部進行著,圓弧式的旋律仿佛給人一種在高山之上放聲歌唱的感覺。第三四小節在旋律上是第一二小節的一個簡單再現,只是在結尾處由原來的商音變成了角音,這是羽調式上方五度音,這為后面羽調式的發展做出了鋪墊。到了第二個樂句中,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二個樂句的前兩小節是對于第一個樂句的重復,到了第二樂句的三四小節,通過變化發展的手法。使音樂的旋律開始從中高音區,逐漸走向低音區,情緒上也開始逐漸緩和起來,第二個樂句最后結束在羽音上。最后一個樂句則是在前一個樂句的基礎之上,進行變化重復,開始的la-re則是對前面re-la的逆行,隨后的兩個小節都是運用了相同的節奏,前短后長的一種節奏類型,使得音樂的旋律更加柔和。最后兩個小節中則是對于第二個樂句中最后兩個小節的重復,最后全曲落在羽音上。
(三)詞曲結合特點
《康定情歌》這首歌曲是在四川甘孜州地區流傳的“溜溜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康定城郊的雅拉鄉民歌。這個地方的民間歌曲都是以描寫身邊的景色和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康定情歌》這首歌曲在結構上分為三句,每一句都加有“溜溜的”“月亮彎彎”等襯詞。更加凸顯了康定地區民歌的一種特點。從第一句的“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這一句上旋律通過兩次圓弧式地從低到高再到低的一種發展,給人一種在崇山峻嶺之中的感覺。其中的“溜溜的山”“溜溜的云達到這個圓弧的頂端,正體現“山”“云”的高,到第二個樂句則是前一個樂句的變化重復。第一個樂句仿佛在給人講一個故事的情景。第二個樂句中的最后兩小節通過變化的方式,簡單描繪著場景,到最后一個樂句中通過襯詞的加入“月亮彎彎”更加深情的描寫這個場景。
二、鋼琴伴奏特點
《康定情歌》這首四川康定民歌原屬于清唱的“溜溜調”。施萬春先生在根據歌曲的特點之上,編配除了鋼琴伴奏。對于鋼琴伴奏上他運用民族和聲編創原則。根據民族五聲調式在旋律上的音樂表現,以及縱向和聲的結合所產生的一種適合民歌歌曲的鋼琴伴奏譜。全曲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個小節,三個樂句的分節歌形式。但在歌詞上則是由四段歌詞組成。歌詞上以遞進的關系逐漸講述了一個個故事。在鋼琴伴奏上則使用的兩種不同的伴奏織體。[1]
開始的引子部分,使用了具有歌曲的主旋律加伴奏的一種形式,這種歌曲的前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到最后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則為后面的抒情性的伴奏做出鋪墊。
由于歌詞為四段,在伴奏織體上為了尋求變化。在前兩段歌詞中采用的是較為抒情的一種伴奏織體,左手三十二分音符通過逐漸的上行,到最高處又急速的下行,仿佛大山中的重巒疊嶂,給人一種舒緩的感覺。伴奏到達的最高點同樣也歌曲旋律的最高點之處,使得旋律和伴奏之間連接得更為密切,更加的協和。右手則采用的是三度疊加的柱式和弦,并且采用了附加二度音的形式,在開始的調試中則采用的是七聲清樂調式,雖然刻意的躲避調式中的偏音,但是在和弦中依然有著偏音和弦的存在。(見譜例1)
到了第二段歌詞中,伴奏織體上則上下聲部開始互換,變成了左手的和弦式織體,而右手變成了分解和弦。(見譜例2)
第三段歌詞為了能夠跟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伴奏織體上又加入了上方聲部的八度跳進。
到了最后一段歌詞中,又回到最開始的一種伴奏形式。左手的分解和弦以及右手的柱式和弦。只是在右手的和弦中加入了八度疊加的一種變化,在音響效果上比最開始的伴奏更顯示出豐富和飽滿。
三、結束語
綜上,《康定情歌》是原西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歌,是音樂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通過對鋼琴伴奏的分析,可以看出民族音樂的多樣性,采用民族調式進行伴奏,能夠與原作品想要表達的風格達到一種共識,從而探索出一種適合民歌歌曲的鋼琴伴奏譜,進一步展現出作品的藝術魅力。民族風格作品的鋼琴伴奏發展,跟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前進,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伴奏,需要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土壤之中茁壯成長,最終能夠達到聲樂藝術與鋼琴藝術交相輝映的藝術表演形式,為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傳統民族音樂,推動聲樂藝術,鋼琴伴奏藝術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2]
參考文獻:
[1]羅誠,郭金斐.論鋼琴伴奏中民族風格的把握[J].民族音樂,2010(06):99-101.
[2]施詠.跑馬山上——《康定情歌》音樂分析——中國民歌音樂分析之二[J].音樂生活,2017(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