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雪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線教育(OMO)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在高校音樂課程《計算機作曲》教學中,將新媒體技術與教學相結合,促進教學信息化、共享化、實時化,也正在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利用OMO中以學生為中心、凸顯師生雙邊關系、同步時空無限制學習等優點來提升教學成果與學習成果成為期許。
關鍵詞:OMO;高校音樂課程;《計算機作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3
OMO教學模式(Online-Merge-Offline)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移動技術、數字技術,通過信息傳播媒介讓受眾掌握、理解并且對生產、生活形成影響的媒體技術,具有社會和經濟雙重屬性。在高校計算機音樂教學中,應用新媒體技術,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教學,將會發揮其即時性與共享性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過程放在教室外;把知識內化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一、OMO教學模式的特征
OMO教學模式(如圖1)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如圖2),顛覆教與學順序,由原來的一線式轉變為多多相傳,多多相學的網狀式教與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實現了個性化教育。
(一)凸顯師生雙邊關系
根據“翻轉課堂”的創始人Salman Khan所言:“在傳統模式下,教師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備課和評級這本不該重視的方面,而現在教師百分之百的時間都是和學生在一起,科技不僅僅能讓課堂變得有趣,而且也使課堂更加人性化,效果可提高到原來的5倍或者10倍。”[1]在教學模式加入新媒體技術,實現OMO教學模式,課堂中為以交流反饋為主,改變傳統的“一言堂”,轉換成以師生之間多多相傳、多多相學為主,使得老師與學生彼此形成一個有關聯、交織的網狀,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有表層性動機向深層次性動機發展,凸顯師生雙邊關系。老師具有傳遞與學習知識的雙重身份;學生從學知識的單一接受者轉變為了用知識的研究者。這種模式下,師生處于對等狀態,利于師生之間交流。《計算機作曲》課程教學成果以學生的創作成品為主,課堂中,學生不斷聆聽自己與他人作品,從中找取差距,通過不斷實踐,來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師生相互交流討論過程中,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討論,增加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具體了解,便于老師“對癥下藥”,及時更改教學進度,也使學生得到老師的個別指導,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且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個性化教育。
(二)同步時空,無限制學習
“OMO”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時間,對學習內容可以進行無限制重復、播放。例如,在《計算機作曲》課程,教師課前針對相關課時情況進行錄制視頻,通過云端或群的形式發給學生;然后,學生觀看視頻,與老師處在同步的時空里,這就有效避免了學生因為生病或是參加其他活動,老師參加外出培訓等原因而耽誤上課情況的發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暫停、重看,并且是在他們自己的時間里做這些事情。有效避免了中間學習階段一旦耽誤,遇到難以捕捉的困難的可能性。這種模式下,教師百分之百的時間都是和學生在一起。在備課過程中,老師將自己的備課內容儲存為電子視頻,學習資料能夠得到永久性保存,并且可以對相關專業學生進行多次利用,減輕教學任務,節省備課時間。隨時隨地的通過網絡進行傳播,打破了傳統音樂教學之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2]
(三)多邊探索結合
OMO教學模式集結了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方法、視頻制作等多領域,這與《計算機作曲》課程相輔相成。《計算機作曲》課程的學習主要是改變了傳統作曲者創作作品的“半成品”,將之前必須由演奏者與指揮參與才能完成的視覺符號樂譜,融為一人在計算機系統中輕松自如掌控,隨時感知音樂,體驗音響效果,更改作品,將多方面的體驗完美結合得到真正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進一步固化。例如,在音樂創作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將傳統理論的和聲學、曲式分析、配器、復調等融會貫通,通過學習《計算機作曲》能夠真正不斷將所學的音樂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而不斷鞏固與提高音樂理論水平。
(四)重構學習流程
OMO教學模式主要是由自主學習、知識內化、知識固化三個階段構成。在《計算機作曲》課程中,在自主學習階段,教師提前通過網絡平臺將教學視頻傳遞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完成任務,在遇到疑惑時,又反饋給老師,這一過程體現了信息傳遞。知識內化階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與老師和其他同學的互動交流來完成,這一階段中,通過師生、生生交流探討,共同解決問題,使學習知識內化。在固化知識階段,主要是在課后由學生自己進行計算機軟硬件操作來完成,這一階段中,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得到固化。[3]
二、《計算機作曲》課程中OMO教學模式的應用設計
《計算機作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課程,OMO是21世紀新型的融合教學模式,新媒體視閾下的高校音樂教學理應告別傳統模式,努力完善高校音樂課程設計,二者相互結合更能適應新時代發展。教學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知識內化、課后反饋評價三個環節。如圖3:
(一)課前自主學習
OMO教學將學習安排在課前,學生通過老師提前錄制好的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可見關注課前視頻設計尤為重要。網絡上關于計算機作曲的各種學習資源視頻很多,但是不連貫,又缺乏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惡性循環。積累的問題疑惑困難就會越多,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從而降低教學水平。這就要求老師對于課前的教學設計攝入更多的心思,為自己的學生量身錄制視頻,以便有效解決以上問題。老師在錄制視頻前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進度情況有明確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收集資料、備課,同時在教學設計中要突出學生作為主體的地位,使得學生疑似是在一個沒有教學約束的環境中進行隨心所欲的學習。當然,可能會有的學生因為沒有了老師的監督,就不會去學習,這看似沒有老師監督的學習,其實因為有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同時還有反饋信息的提醒,學生會為了完成作業,必須去觀看學習視頻做好筆記,這樣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習質量。
(二)課中知識內化
OMO教學模式的上課時間以互相交流討論為主,這樣才有利于老師更加全面掌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會獲得足夠多的自由空間,老師就要有效地利用好這部分空間,增加自己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最短時間里解決學生的各類問題,激發學生對于計算機音樂課程學習的興趣。另外,通過互動交流,可以使學生增加對老師的好感,有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也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與掌握學習知識,并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保證計算機作曲教學質量的進行。
(三)課后反饋評價
OMO教學模式下,《計算機作曲》將期末考試作為最終成績的模式轉變成注重平時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反饋體系的建立恰巧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得失與學習信息。其中,課前,學生學習視頻的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要及時收集,做好記錄。課堂討論是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反饋信息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學生對計算機軟件的應用不熟練,找不到相應的功能;對于計算機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則上手比較快;樂感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制作出比較好聽的音樂等等問題,針對這些,老師都要及時做好記錄,以備下次上課。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捕捉信息;在課堂展示作業時也會有很大的信息量,音樂制作練習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通過學生作業匯報的情況,來掌握自己在教學過程的優缺點,同時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加強反饋及時性,老師在布置任務上應該要少而精,對知識有一定針對性。在OMO教學模式中,老師建立完善的反饋評價體系,可以使得老師與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老師在反饋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策略,學生積極學習,這樣可以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階段可以說是在高校才開始得到發展,而計算機作曲知識具有廣泛性與復雜性的特點,再加上很少有人在本科之前就去接觸,毋庸置疑,在本科高校對計算機作曲人才的培養處于關鍵階段。OMO教學模式并不是對傳統課堂的顛覆,而是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的完美結合,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實現了個性化教育。 根據當下發展,將OMO教學模式在未來計算機作曲教育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賴月娟.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9(24):84-85.
[2]勞丹.湯曉寧新媒體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優化路徑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01):49-50.
[3]薩爾曼·汗.用視頻教學課程重塑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0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