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關鍵詞】月老十全大補針;體針;失眠;睡眠質量;心脾兩虛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06-01
失眠是指臟腑機能紊亂,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致使不能獲得正常睡眠。多夢、早醒、入睡困難、頻繁覺醒等是失眠主要的臨床表現。中醫將失眠分為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脾胃不和、心膽氣虛、肝火擾心、陰虛火旺、營衛不和、血瘀阻絡八型,其中心脾兩虛型失眠臨床比較多見。心脾兩虛型失眠的兼癥有: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神疲食少,面色少華,舌質淡,脈細弱。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工作、生活壓力接踵而至,失眠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臨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38.2%左右的人群存在失眠癥狀。西醫治療短期效果較好,但是容易產生藥物依賴等系列不良問題。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的療效在臨床中得到了證實,本次抽取60例失眠患者人組,對月老十全大補針結合體針治療失眠療效進行觀察。
1.1患者基本資料
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抽取期間60例心脾兩虛型失眠失眠患者人組,隨機分對照和觀察兩組,每組30名患者,年齡31-82歲,平均(45.23±2.01)歲,50名女性,10名男性。
1.2方法
對照組:體針治療,患者仰臥位,選取百會、內關、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除百會外均雙側取穴,常規消毒,運用1寸針平刺百會,刺入0.5寸,神門、內關均用1寸針,直刺0.5寸,足三里、三陰交均用1.5寸針直刺1寸,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10分鐘行針一次,期間用仙鶴牌神燈輪流照射兩側足三里。觀察組:體針治療基礎上,結合月老十全大補針治療,具體方法: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天樞、雙大橫、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強腎穴、肝穴、脾穴、心穴、降胃氣、降肺氣、升肝氣20個穴位,遵循上8(中庭至肚臍為8等份)、下5(肚臍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等份)、旁開6(肚臍至側腹橫切為6等份)的取穴原則,用0.16×25ram的針刺人穴位。任脈線淺刺,天樞、大橫向外平刺,降胃氣那針也是皮下針(患左側天樞),左升右降,(患者右側為左升,左側為右降——以時鐘定位):升朝向中脘,降朝向關元——如同太極圈。常規消毒,用套管進針,刺入0.5寸,用仙鶴牌神燈照射腹部,留針45分鐘,期間15分鐘行針一次。
1.3評價指標
治療有效率,持續睡眠時間大于6小時,不易驚醒,睡眠深且夢少,醒后精力充沛,為痊愈;治療后睡眠時間增加3-5h,驚醒次數減少50%以上,顯效;睡眠時間增加0.5-3h,睡眠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效;失眠癥狀未見好轉反而加重為無效。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包括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礙兩項。
1.4數據統計分析
SPSS.22軟件分析數據,指標用(x±s)和(n,%)分析,數據結果t和x2檢驗分析,如果P<0.05的,則可以證明差異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
2.1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
治療前,PSQI量表評分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較低(P<0.05),見表2。

失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焦慮癥和抑郁癥等病癥。中醫認為,五臟六腑,萬病之源,分清病型,標本兼治,方可奏效。許多重要臟器集中在腹部,因此可通過刺激腹部穴位調節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病效果。百會穴居顛頂,聯系腦部,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神門屬手少陰心經,心藏神,主神明。該穴位是心經的腧穴,亦是原穴,是神門出入的門戶,具有寧心安神、清心調氣的作用。內關穴為心包經絡穴,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陽明經的和穴,扶正培元,補益脾胃,調和氣血,可以幫助提高記憶力,改善神經系統。三陰交穴為足三陰經之會,對肝、脾、腎三經都有調理的作用。三陰交穴能健脾和胃,調理氣血,通經活絡。月老十全大補針是腹針的典型代表,上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穴,引氣歸元,調理脾胃,培腎固本,四穴合用有補后天養先天之意。天樞、大橫潤腸通便。加上滑肉門、外陵以及心、肝、脾、強腎穴、左升右降,全方位地調理內臟功能,強心、補腎、保肝、健脾,同時降肺氣、升肝氣,使人體內氣血循環通暢,最終達到人體陰陽五行的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睡眠自安。眾多穴位共同調節,可達到益氣健脾,養心安神之奇效。
綜上所述,月老十全大補針結合體針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安全性高,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