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彥玲
【關鍵詞】子宮腔鏡;婦產科;臨床;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13-01
對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一婦產科,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是宮外孕、中期引產和緊急避孕。由于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因此在臨床診斷中沒有更好的診斷方法。在傳統的婦產科診斷中,比較常見的方法是B超檢查,但B超檢查存在諸多問題,臨床診斷容易誤診漏診,也在很大程度上延誤了疾病的最佳治療期,為今后的治療設置障礙。近年來,一種比較新的婦產科臨床檢查方法逐漸出現,即官腔鏡檢查,為婦產科臨床診斷提供了準確的診斷依據,對此,為了有效提升臨床干預水平,本文以不同診斷方式探討子宮腔鏡在婦產科臨床的應用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至本院婦產科接受治療80例婦產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9.3±5,3)歲,其中21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月經無規律,30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月經量過多,9例患者出現有絕經后出血,有20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臨床出血的情況。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程跟進。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本研究僅設置觀察組,應用子宮腔鏡對研究對象進行檢查。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子宮腔鏡以及病理診斷。為了有效的提升臨床診斷確診率,醫護人員需要先做好詳細且全面的基礎檢查,同時針對無法確診的患者提供輔助檢查。檢查順序為:先進行體檢,同時對患者提供B超檢查,之后應用子宮腔鏡進行檢查。在手術之前由醫護人員排空患者的膀胱,采取截石位并進行消毒處理,在局部麻醉的條件之下,應用探針對準患者的宮腔方向。將官腔鏡緩慢的放入到患者的宮腔當中,必要情況下采用5%葡萄糖適當加壓。醫護人員需要針對患者進行檢查,并對患者的子宮情況進行檢查,觀察子宮的前壁、后壁左右側壁以及輸卵管的開口等情況,同時做好病灶位置的檢查。同時做好病理檢查,檢查完成之后取出子宮腔鏡,在取出期間做好對宮頸管的觀察,如果發現病灶也需要采取組織檢查,在檢查完成后提供抗生素,囑咐患者2周內禁忌性生活。
1.3觀察指標
比較子宮腔鏡及彩超疾病檢出率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患者基礎資料以及觀察指標均應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在數據錄入之后進行定量或定性的處理,采用離散或連續類型方式實現對數據的錄入,針對定性的數據不應用分類處理。數據的處理方面以P值<0.05為標準進行統計學意義判斷。百分比數據應用X2進行檢驗,均數數據應用t值數據進行檢驗。
本研究通過對宮腔鏡及彩超的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后發現,故應用子宮腔鏡檢查的疾病檢出率明顯高于彩色多普勒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婦產科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女性生殖系統疾病是婦科疾病,包括外陰疾病、陰道疾病、子宮疾病、輸卵管疾病、卵巢疾病等,婦產科疾病是婦女常見病和多發病。但是,由于很多人對婦產科疾病缺乏應有的認識,對身體缺乏保健,再加上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身體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導致一些婦女的疾病,并長期治愈,給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雖然傳統的方法也能確診患者,但準確率不高,很多患者都有漏診或誤診。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官腔鏡在婦產科臨床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利用這種方法診斷患者時,醫務人員可以直接觀察患者整個宮腔,準確定位和判斷病灶位置。在臨床上,有些子宮內膜疾病患者在單次宮腔鏡下無法直接鑒別。將該技術應用于婦產科,可降低漏診率,提高本病的診斷率。與傳統方法相比,B超對患者的創傷小,操作方便,但臨床檢出率不高(特別是對一些小病灶的疾病),超檢誤診率高,但官腔鏡檢查方法可以解決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癌等婦產科疾病檢查中患者的問題。因為官腔鏡技術可以通過光纖鏡對患者的病變區域進行詳細的檢查,可以更有效地觀察患者的病變區域的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更有效的系統,官腔鏡對某些常見婦科疾病的診斷(準確率)與B超無顯著性差異,但B超對子宮內膜癌和子宮內膜炎的診斷檢出率遠低于宮腔鏡,這也說明,與傳統的B超相比,B超的檢出率遠低于官腔鏡的檢出率,超檢方法具有更多的醫學優勢。
本研究發現11例患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腔鏡組檢出率為100%,彩超組檢出率為63.64%;其中8例患有子宮內膜癌,子宮腔鏡組檢出率為100%,彩超組檢出率為63.50%;其中11例患有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腔鏡組檢出率為90.91%,彩超組檢出率為63.64%;其中24例患有子宮內膜過長,子宮腔鏡組檢出率為100%,彩超組檢出率為79.17%;其中26例患有子宮內膜炎,子宮腔鏡組檢出率為92.31%,彩超組檢出率為65.38%。子宮腔鏡檢查的疾病檢出率明顯高于彩色多普勒檢查。在臨床中需要做好時間的選取以及方案的調整,整體而言子宮腔鏡可以作為臨床常規檢查手段推廣。
綜上所述,子宮腔鏡在婦產科臨床中的應用效果突出,可以顯著提升整體診斷準確度,檢出率較高,能夠最大程度規避誤診風險,值得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