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燁
【關鍵詞】難治性鼻出血;臨床特征;鼻內鏡下微創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65.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27-01
難治性鼻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單側鼻腔出血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并且出血量一般較大。持續或是反復發作的難治性鼻出血不僅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導致貧血、失血性休克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此外由于難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不明顯,傳統的止血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的30例患有難治性鼻出血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從而對鼻內鏡下微創的治療效果和該病的臨床特征進行探討,具體研究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耳鼻喉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30例患者進行分析,30例患者都患有難治性鼻出血,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有15例。本研究所選患者的病理特征都符合倫理委員會的要求,在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接受治療。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52.2±2.9)歲;6例患者出現左側出血,9例患者出現右側出血;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20-72歲,平均年齡為(52.8±3.0)歲,其中左側出血患者有8例,右側出血患者有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結合鼻腔填塞治療,即先用生理鹽水消毒出血一側的鼻腔,然后用無菌凡士林紗條進行填塞止血,紗條的寬度一般為1cm,長度則為20-30cm。填塞完畢后給予抗感染藥物,并囑咐患者平臥,注意休息。密切關注止血效果,一到兩天后即可取出紗條。
觀察組患者則采取鼻內鏡下微創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行常規處理:協助患者取平臥位,然后用腎上腺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沖洗完畢后用吸引器清理鼻腔內剩余的積血或是血凝塊;②麻醉:用利多卡因噴霧對患者的鼻腔進行表面麻醉,然后用蘸有呋麻腎上腺素的棉片收縮鼻腔,最后用鼻內鏡對患者的鼻底、鼻道和鼻甲等部位進行探查。注意探查時動作應輕柔;③找到出血點后,通過雙極電凝止血,并用明膠海綿和抗生素軟膏對創面進行保護;④將適量生理鹽水注入到明膠海綿中,使其膨脹,然后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從而進行填塞;觀察患者出血情況,術后2天即可取出填塞物。
1.3評價指標
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三種,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n×100%。
1.4統計分析
準確、及時記錄治療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并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所得的結果采取X2檢驗,最終結果用n(%)表示;而計量資料所得的結果采取t檢驗,最終結果用(x±s)表示,P<0.05為統計學意義突出。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X2=1.080,P<0.05),具體分析見表1:

注:X2=1.080,P<0.05
口、眼、耳、鼻是相通的,任何一個器官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其他器官的疾病。難治性鼻出血是由于鼻腔炎癥導致的一類疾病,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小量出血。鼻腔中的血管非常多,患者受到外傷、腫瘤和炎癥后,會導致鼻腔內的毛細血管破裂,出現鼻出血。由于出血點的位置不清晰,導致止血效果不佳。難治性鼻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五官科疾病,其常見臨床癥狀為單側鼻腔出血,致病因素包括鼻腔疾病、創傷、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該病發作時出血量較大,但由于出血部位不明顯,因此常規的止血效果并不好,并且也容易反復出血,這樣不但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而且還會引發相關并發癥如貧血,甚至是失血性休克的發生,所以了解難治性鼻出血的臨床特征,對該疾病的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本研究中,通過上述方法發現,難治性鼻出血的好發年齡在40-60歲,好發部位為下鼻道后部,并且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患難治性鼻出血的概率更高。通過計算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080,P<0.05)。通過上述結果,我們可認為,年齡、季節及合并性疾病都對難治性鼻出血有著關聯;鼻內鏡下微創術可有效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降低其復發率,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