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斌
【關鍵詞】神經康復治療;針灸;認知功能;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30-01
隨著中國老年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概率逐漸升高,尤其是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更是達到83/10萬人,居于諸多疾病發(fā)病率的首要位置。而神經康復治療是治療該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幫助治療患者由神經疾病導致運動、認知等功能退化。針灸治療法的運用,更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將其運用于神經康復治療,更有利于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基于此,本文選取了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間于我院接受診治的60患者進行研究,以探究將針灸引入神經康復治療中的實際效果,具體內容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間于我院接受診治的患者隨機選擇60例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在對照組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集中于53~75歲,平均年齡為(60.9±4.6)歲;在實驗組中,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集中于54~78歲,平均年齡為(61.2±6.8)歲。本次研究將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他合并癥患者以及不配合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參與研究前均簽訂知情同意書。且經比較后,兩組患者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2組數據極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對照組施行常規(guī)的治療法,在治療前檢查患者Barthel值和MMSE值,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測驗,并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礎上施行活血化瘀、脫水、神經營養(yǎng)等治療,治療后要給予患者一定的康復護理管理,比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運動;且要與患者及其家屬及時溝通交流,構建良好的關系,在治療前后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樹立恢復病情的信心,緩解緊張、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而實驗組則前者的基礎上融入針灸治療,穴位選擇為風府、人中、百會、風池,有偏癱的患者則另外增加穴位,于昆侖、委中、內關、蘭陰交、足三里等處,每次用時20min,每天一次,以10天為一個療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十分小心不良情況的發(fā)生,遇到突發(fā)狀況要及時給予處理,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從而達不到預期設想的效果。最終,將兩組患者的恢復效果施行對比,尤其是認知功能、活動功能,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否得到了提升。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觀察指標為患者的恢復效果,并將其施行對比。其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施行數據分析,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用x2進行檢驗;若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施行針灸治療法的實驗組患者和施行常規(guī)治療法的對照組患者的MMSE值和Barthel值均明顯改善,前后數據相比,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施行針灸治療法的實驗組患者的MMSE值和Barthel值明顯比施行常規(guī)治療法的對照組患者更高,且2組數據相比,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1:

注意:與對照組相比,p<0.05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腦卒中疾病的治療效果明顯得到了提高,但是,年齡處于65-80歲的患者雖然得到較好的治療,但是伴隨著認知功能、活動功能等障礙,會對患者家庭、親人造成較大的負擔,尤其是精力負擔和財力負擔。因此,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偏癱患者的治療顯得十分重要,加之當前相關藥物治療并沒有得到明顯的進步,且醫(yī)療費用較高,仍然是當前我國醫(yī)療重點關注的方面。
本次研究發(fā)現,在傳統(tǒng)治療方式的基礎上融入針灸治療法可以較大程度上緩解腦卒中偏癱,尤其是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疾病。經研究,施行針灸治療法的實驗組患者的MMSE值和Barthel值明顯比施行常規(guī)治療法的對照組患者更高,且2組數據相比,差異極具統(tǒng)計學意義。這便說明針灸能夠改善患者腦組織病變周圍的腦細胞,增加患者增血流量,改善患者大腦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對患者腦組織的修復,最終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將針灸引入神經康復治療中的實際效果明顯,不僅能夠幫助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盡快恢復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能力,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極具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