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換惠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穴位按摩;針灸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47-01
作為面部常見疾病,周圍性面癱表現為口歪眼斜,患側表情肌癱瘓、眼瞼無法閉合、眼裂增大、口角漏水等,主要特征是面部表情僵硬怪異,發病群體無特異性。周圍性面癱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引起嚴重并發癥的出現,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響,預后較差。既往周圍性面癱多行藥物治療,但療效差強人意,后針灸、穴位按摩應用于臨床治療,其治療時間較短,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癱情況,易于患者接受。故本研究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抽取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旨在研究針灸聯合穴位按摩的治療價值。
1.1一般資料
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抽取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組,藥物組:15例患者,有8例為女性,7例為男性,年齡在19-5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74±8.12)歲;病程在1-9天之間,平均病程為(4.08±1.72)天。綜合組:15例患者,有7例為女性,8例為男性,年齡在18-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62±8.34)歲;病程在1-8天之間,平均病程為(3.95±1.66)天。兩組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均同意本研究,依從性較高,臨床資料較完整,排除存在腎臟功能障礙、此前有周圍性面癱治療史、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
1.2方法
藥物組:藥物常規治療,口服30mg潑尼松(H42021394),一天2次,服用4天后減少劑量至10mg/次。同時行100mg維生素B1注射液(H34021273)肌內注射,1000μg維生素B2(H12020616)肌內注射,每天注射一次。
綜合組:針灸聯合穴位按摩治療,針灸操作如下:選擇患側頰車穴、四白穴、頸夾脊穴、下關穴、翳風穴等穴位,若患者人中歪斜,增加水溝穴;若患者舌部麻木、味覺消失,增加廉泉穴;若患者頦唇溝歪斜,則增加承漿穴。常規消毒各穴位后,用平補平瀉法行針灸治療,留針時間為30min,每天針灸一次。
穴位按摩操作如下:雙手拇指交替,分別輕按印堂穴、太陽穴、攢竹穴、魚腰穴等穴位30s,由攢竹穴按摩至太陽穴,由眉弓按摩至發際處,再按摩前額部。通過搓法按摩迎香穴,依據口角歪斜方向增加力度按摩承漿穴、地倉穴等穴位,各穴位分別按摩10次。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恢復情況及臨床療效,兩組恢復情況依據FDIS(社會生活功能評定量表)、FDIP(軀體功能評定量表)、多倫多面部神經功能量表等評估患者社會生活功能、軀體功能及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臨床療效:(1)治愈:HB分級(H-B面部神經分級)為Ⅰ級,面部區域各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2)顯效:HB為Ⅱ級,面部癥狀顯著改善,仍存在輕度功能障礙,口部存在輕微不對稱,眼睛可完全閉合。(3)有效:HB為Ⅲ級,面部功能較弱,存在面部外形受損,靜止時面部不對癥。(4)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X2、t值進行統計學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恢復情況觀察

治療前,兩組各指標無差異,P>0.05。治療后,綜合組恢復情況更優,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觀察

綜合組治療有效率(100.00%)高于藥物組(73.33%),P<0.05。
周圍性面癱發生機制是脈絡空虛、風邪入侵引起面部神經營養血管出現痙攣收縮,壓迫到腦部神經,導致軸突、脫髓鞘突性改變,腦部神經原有的肌肉支配功能消失,繼而導致面部癱瘓。在中醫學研究中,單側面癱多是頭面經絡受風痰阻礙,引起面部筋肉失養,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所致,臨床治療將濁瘀血、去風痰、通經絡、止痙攣作為重點,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針灸能抗菌、消炎、消水腫,可修復患者周圍性神經及局部缺血、水腫癥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恢復臟腑氣血的功效。周圍性面癱患者經針灸治療后,自身組織循環代謝速度加快,能改善機體及面部血液微循環狀態,面部神經功能得到恢復,而各針灸手法的共同使用,可激發經絡之氣,讓機體保持氣血通暢,在消退炎癥水腫的同時加速面部血液循環,繼而更好的修復受損神經,效果顯著。
穴位按摩是周圍性面癱常用治療方法,通過點按法、搓揉法等按壓面部局部穴位及僵硬的肌肉,可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循環狀態,對面部麻木僵硬感進行緩解。對印堂穴、太陽穴、攢竹穴、魚腰穴等多個穴位進行按摩,可調和氣血、散寒通絡,還能清熱祛風,改善患者面部癥狀,達到祛邪扶正、預防病邪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綜合組恢復情況較好,且治療有效率(100.00%)高于藥物組(73.33%),P<0.05。可見針灸聯合穴位按摩對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其面部神經及社會功能改善較為明顯,且治療有效性較高,具有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穴位按摩能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社會生活功能、軀體功能及面部神經功能,還能實現較高的有效性,可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