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凱 于彩鳳 陳瑩
【關鍵詞】視障大學生;推拿專業;教學質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62-01
推拿專業教學的傳統模式,是對有所視障大學生“一視同仁”,卻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因為視障大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并不處在同一水平線,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著水平高低的差異,并且每個學生的個性以及身體狀況也都各有不同,因此“一視同仁”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方便學習能力更強、基礎知識更扎實的學生學習推拿的效率,但是長期發展下去很容易讓學生的心態輕浮,忽略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對于毫無基礎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對零基礎的學生最容易造成忽視。因此針對視障大學生群體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需要在備課階段就充分考慮,教學也需要采取分類教學,無論是理論的講述還是課堂的聯系,包括課后練習也都需要采取分類教學模式。
想要有效提升推拿專業的教學質量,就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生的現實情況,采取分類教學,將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的視障大學生劃分為幾種類別,A類視障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并且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都相對較強,課堂上能夠認真思考,課后能夠勤于練習;B類視障大學生具備文化基礎,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一般,課堂上不會主動思考,課后不能主動練習;C類視障大學生沒有文化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思考和動手能力都相對較差。對于以上3種類型的學生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模式,A類學生注重理論教學,并且將理論應用到時間;B類學生強化理論教學,布置練習任務;C類學生將教學重點放在實踐操作上。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讓教師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但是卻能夠收獲更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能夠將自身潛力展現出來,對于自己擅長的部分會更加據有信心,逐漸提升學習熱情。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也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講的傳統方式,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這種單方向的信息傳遞方式很難促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忽視了學生才是教學主體的客觀事實,長期下去,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消耗殆盡,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感受不到情感交流,會導致整個課堂氛圍沉悶無趣,甚至會導致學生抵觸課堂。因此想要提升教學質量,就要將轉變傳統模式,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輔導者,主要的任務是引導;視障大學生是課堂的學習者和主體,要讓視障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理論與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以及教師講授的理論轉化成為己所用的技能,因此教師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讓視障大學生能夠自由學習并且受到積極的引導。
要確定視障大學生是教學主體這一中心思想,為學生打造能夠實現自主學習且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推拿是輕松愉悅的,能夠享受學習的過成,對教學內容的興趣逐漸提升,打開學生的思維和意識,進而能夠提升學生對理論、技能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將學生的就業問題作為教學的目的,讓視障大學生能夠明確當下的學習與未來就業的重要關系,以此來提升學生對推拿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正面引導和評價,讓學生能夠理解推拿的相關理論以及掌握實踐技能,站在職業的角度看待推拿,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日常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對理論知識進行細致的傳授,從知識的本質進行講解,讓視障大學生能夠實現觸類旁通,并且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以此作為教學目標和計劃的參考,圍繞教學計劃進行內容方面的擴展,豐富教學方式,比如任務教學方式、項目教學方式、情景教學方式等等,使視障大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不斷提升熱情。
課堂推拿實踐練習是推拿專業常用的教學手段,首先需要學生完成角色的分配,展開情境訓練,教師對推拿的手法以及穴位等理論進行指導和評價;其次教師可以扮演患者,視障大學生扮演推拿從業人員,展開門診情境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模擬的推拿訓練,讓教師親身感受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對學生的實踐操作進行評價和指導。根據大量的實踐教學經驗,視障大學生對情境教學和角色扮演的興趣很高,愿意積極主動的參與進去,教師在表演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提升自身的實踐操作技能。
因為視障大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推拿專業的教學上就無法做到一視同仁,為了能夠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以及操作技能,提升教學質量,就應該對現存的教學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問題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改善。對視障大學生進行推拿教學,需要改善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讓教學模式實現多樣化,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摸索更加有效的推拿課程體系,使得視障大學生在經過特殊教育之后,能夠掌握生存技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在經濟和精神上對他們的幫助都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