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芳
【關鍵詞】不孕不育;心理護理;情緒壓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82-01
不孕不育是指日常性生活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基礎上,超過1年未受孕情況,主要是由于排卵障礙、輸卵管阻塞、生殖道炎癥等因素有關,一旦不孕不育發生后,會造成沉重的精神負擔,導致身體功能紊亂,進而導致不孕癥發生。根據調查研究發現,不孕不育患者由于存在不良心理狀態,加強心理干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對提升受孕率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我站特選擇70例不孕不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觀察心理護理實施后,對患者情緒壓力、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匯報如下。
1.1資料
抽取我站收治的20例不孕不育患者,入選時間為2015年5月~2020年5月,以動態分組法劃分為兩組,對照組10例女性患者中平均年齡(34.81±3.48)歲,平均不孕時間(5.48±1.49)年,不孕類型:原發性8例,繼發性2例,誘發因素:輸卵管因素3例,多囊卵巢綜合征3例,子宮內膜異位癥4例;觀察組10例女性患者中平均年齡(33.58±2.94)歲,平均不孕時間(5.22±1.86)年,不孕類型:原發性7例,繼發性3例,誘發因素:輸卵管因素3例,多囊卵巢綜合征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兩組病例間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確診后均給與相同的常規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同時加強心理護理,具體方式:①合理運用溝通技巧:護理人員的言行對患者的心理存在直接影響,因此,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保持耐心、語氣和緩溫柔,使患者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愛與重視,為患者提供和諧、溫暖、耐心等護理服務環境。護士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患者在表達內心想法、發泄情緒時,應耐心傾聽并通過點頭、眼神注視等方式表示自己在認真聽,并在患者表達結束后,糾正患者不正確的想法與感受。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使患者家長在旁陪伴,使患者可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與愛護,使患者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大幅提升,使患者的心理障礙有效消除,使患者可以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自身疾病,釋放內心負性情緒,減少心理壓力。②放松訓練:針對存在焦慮情緒患者,應指導患者加強自我情緒調節,通過呼吸法、音樂法等放松身心,轉移注意力,避免患者長期關注自身疾病加重負性情緒。③健康宣教: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并根據患者自身的疾病認知情況,開展個性化健康宣教,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鼓勵患者積極、樂觀面對疾病。④行為療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室外運動,可通過騎自行車、慢跑、瑜伽等,通過長期鍛煉,使患者養成樂觀心態。
1.3觀察指標
于護理前后采用FPI量表評估患者的情緒壓力,分值越高提示心理壓力越大;以FertiOol量表評估生活質量,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佳。
1.4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資料根據計量與計數不同,采用t值X2值與不同的檢驗方法,以SPSS24.0軟件系統,P值<0.05,有統計差異。
生活質量與情緒壓力對比,觀察組兩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

不孕不育作為女性特殊的一種疾病,不僅對患者的生理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也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幸,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開展,嚴重者也會造成婚姻不幸。隨著醫學科學的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不育不孕治療中獲得較為理想的成就,使得臨床醫護人員注意力從生物學轉移到心理學方面。根據臨床調查發現,不孕不育患者多數存在精神障礙,嚴重程度不一,若未能正確宣泄不良情緒,導致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產生,會使患者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大,不利于臨床治療,也會降低生活質量。
在以往常規護理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對不孕不育患者早日受孕具有積極作用。心理護理主要是通過人際交往,利用心理學手段與技巧,消除患者的困惑,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轉移注意力,使患者放松身心,減少心理壓力。本研究顯示,相比于常規護理而言,觀察組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情緒壓力明顯降低,有效提升護理質量,護理效果更理想,保證自身身心健康,對臨床診療工作開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不孕不育患者護理中加強心理護理,可改變不良心理習慣,減輕患者的精神痛苦,減輕心理壓力,使患者易從容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有效提升患者的受孕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