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清維修機器從來都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把機器看成一個“活”的整體。他好像已經和機器融為一體,有了一種長期相處中的特殊默契。
從依賴進口到成功打造出世界首臺高鐵齒輪箱全密封清洗機,在位于江蘇的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劉云清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把天方夜譚變為現實—造一臺能給“復興號”齒輪箱體“洗澡”的設備。
如今,經這臺設備清洗過的“復興號”齒輪箱體,殘留雜質總重被控制在2毫克以內。要知道,一滴水的重量只有50毫克,劉云清創造出了一滴水的二十五分之一的奇跡。
20年來,從一位中專畢業的鉗工,成長為“智能設備制造專家”,劉云清用對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恪守,領跑出一條新時代創新型高鐵工人的發展之路。
劉云清出生在南京溧水,父輩及很多親友的工作都與刀具有關。孩童時代,他就對工具充滿了興趣。中專畢業選擇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填寫了設備管理維修專業。
1996年,劉云清進入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成為一位普通的機修鉗工。師傅告訴他:“咱們干維修,要學的可不光是維修技術。”這一句短短的話,卻深深埋進了劉云清的心里。正是從那時起,學習和鉆研成了他最忠實的“伙伴”。
很長一段時間,劉云清過的都是車間、宿舍、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吃完晚飯,他就到車間轉轉,琢磨機器的構造,思考維修中的關鍵難題。平時一有空閑,他就鉆進圖書館學習專業知識。他連做夢都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一遍遍回放設備的結構和白天診斷的細節,一旦醒來就馬上把靈感記錄在筆記本上,生怕第二天會忘掉。
認真鉆研問題的時候,劉云清“像著了魔一樣”,周末在家想的還是工作中的難題。每到吃飯的時候,家人都要站到他身邊推了又推,他才能從自己的思考中回過神來。妻子黃燕君說:“我和女兒生命中七分之五的時間,都在盼他回家。即使在他回家后的七分之二時間里,也時常被各種工作事務占據。”
就這樣,劉云清很快成為維修班的技術骨干,全面掌握了機械、電氣、液壓、軟件等數控設備的維修技能。行走在車間機器群組之間,他總能從轟鳴聲中感知出哪一臺機器可能“生病了”,還能準確判斷出“病灶”。同事們總愿意把他稱為“神醫”,說他像醫生一樣能給機器“開藥”,修得又快又好。
在劉云清看來,這一切都源于熱愛。他說:“愛上這個職業,你才會主動去鉆研、學習、提升。”他好像已經和機器融為一體,維修機器從來都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有了一種長期相處中的特殊默契。
常年從事維修工作,劉云清覺得自己一直被依賴進口設備的束縛感裹挾著,“又憋屈又說不出來”。骨子里不服輸的他較起了勁,一次又一次地捫心自問:“我們就要一直被技術卡住脖子嗎?”
劉云清的“較勁”帶來了很多成果,數控珩磨機便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用于零件高精密加工的磨削設備,長期依靠進口,價格昂貴、維修成本高,生產的產品尺寸穩定性還不能滿足客戶要求。劉云清帶隊組成攻關小組,經過大量研究分析和數千次試驗,終于研制出成本僅為進口設備四分之一的數控珩磨機,具有多重安全控制、成品率高等諸多優點,一舉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5年,公司以劉云清名字命名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帶領一眾科班出身的徒弟,開始專門從事研發工作。
在徒弟黃彬眼中,劉云清是個“矯情”的師傅,哪怕是一顆細小的螺絲釘,都要根據具體工況、使用環境和要求去選擇不同規格的螺紋型號。這樣的“較真”顛覆了黃彬固有的“隨便”觀念,他不知不覺地默默向師傅看齊。
2019年2月,世界首臺高鐵齒輪箱全密封清洗機投入使用,開始為高鐵“復興號”齒輪箱體做清潔工作,這背后是劉云清和黃彬這一對師徒的艱辛付出。
過去,“復興號”的齒輪箱體要靠人工清洗,經常出現洗不干凈的問題,殘留的鐵銹渣直接影響齒輪和軸承壽命。
高鐵產品的質量和精度要求遠遠高于乘用車,產品內部的復雜程度也遠超其他市場產品。“復興號”齒輪箱體內部曲里拐彎,普通超聲波清洗進入常規水洗都很難保證清潔度。在沒有絲毫經驗借鑒的情況下,如何憑空造一臺設備給“復興號”齒輪箱體“洗澡”?
為了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劉云清帶領黃彬等徒弟先后尋找了30多家供應商,反復進行技術交流與實地考察,前后拿出了十多個方案進行論證。最終,他們用了兩年的時間,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在同事眼中,耐性強、鉆勁兒足的劉云清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毛病”,不管何種場合,他總喜歡被別人稱為“劉工”。“他是我們的領導,但沒有領導架子,大家在一起沒有任何隔閡。”14年工齡的設備維修工董國節告訴《中國工人》記者。
“20多年來,我始終工作在一線,身為工人,我深感光榮。”劉云清坦言,別人能叫一聲“劉工”,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褒獎與肯定。
隨著“劉工”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企業以極高的待遇拋出了橄欖枝,甚至還要投資這只“潛力股”。劉云清不是沒有動搖過,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守。
很多人都笑他傻,劉云清心里卻十分清楚,他割舍不下這片揮灑過青春與汗水的熱土。“中國高鐵”這張金名片是無數高鐵人默默奉獻用心澆灌出來的,作為其中的一員,他沒有理由放棄。
在中國制造一線,劉云清深知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目前,劉云清的工作重心已經從維修、研發向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化車間的搭建轉移。
劉云清說,工匠精神應該是勞模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綜合體,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更多地體現在創新上,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干事認真、講究奉獻、敢于迎接挑戰。作為新時代的工人,奮斗才會有更大作為。
在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上,劉云清已經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