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技術小白成長為鈑金修復“技術大王”,安亮深知培養鈑金修復工的不易。2019年,安亮完成了鈑金工具組件及其套件研發,應用后能夠把每名汽車鈑金工的培養時間縮減一半,為企業節約成本上百萬元。
為什么會走上技術工人這條路?對于這個問題,安亮有自己的回答。
安亮的父親是沈陽一家皮革制品廠的技術骨干,碰到孩子學校放假的時候,父親便會把他帶到工廠。安亮清晰記得,他在車間看到的一切。父親對著機器一通操作,一個個皮箱的框架便神奇地被裁剪出來了。
“能完成這道工序的人,整個皮革廠都找不出第二位。經常是等父親來了廠里才開工!”在安亮的心里,父親是一個“很牛”的人。受父親影響,“有啥不如有個手藝”的想法,在他心中漸漸扎根。
不過,童年的安亮或許不會想到,自己長大后竟然能夠成為一個“更?!钡募夹g工人。
進入汽車制造行業,一直是安亮的夢想。上中學時,他偶然知道國外汽車工廠用機器人進行焊接組裝,便被這種科幻電影般的技術吸引了,堅持進入技校學習汽車修理與構造。
2003年,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在沈陽成立,21歲的安亮成為第一批員工,在車身車間精整段當焊工。
初入工廠的新鮮感和夢想實現的興奮,鼓舞著安亮在工作中如饑似渴地學習,很快便脫穎而出。2006年,作為駐留總裝車間返修段的儲備人才,他被調入車身車間返修間學習鈑金修復,正式開啟了走向“鈑金大王”的成功之路。
在車身車間,鈑金返修主要負責車身表面的變形缺陷修復。德國專家拿著錘子和鈑金鉤子,輕輕一砸或是一挑,車身上的坑和包就不見了。本以為這是很簡單的動作,安亮自己動手后才發現,“其實并不容易”。
學習鈑金修復,首先要練習分辨車身表面缺陷類型。車身噴完了漆面,再加上車身弧度的干擾,給分辨增加了難度。對缺陷進行鈑金修復,又是一項沒有捷徑可走的技術活,完全靠感覺和經驗操作。只有用大量時間去練習形成肌肉記憶,達到人和工具合一的境界,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練習鈑金修復的過程是非常乏味的,光是砸和挑的簡單動作,就要練上一年。如果沒有非凡的耐心,很容易半途而廢?!睅煾翟谝粋€完好的車身上砸幾處凹陷,安亮就馬上對著車身埋頭修復。日復一日,安亮在反復練習中慢慢找到了感覺。一年以后,他開始獨立操作,修復了大批單件和合成的車身表面缺陷。
安亮反復磨練出的鈑金修復技術,不僅得到了德國專家的稱贊,也讓他逐漸成長為鈑金修復高級技師。2011年,他迎來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高光時刻,奪得沈陽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汽車鈑金工項目第一名,榮獲沈陽市汽車鈑金工“技術大王”稱號。2018年,他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每當車間遇到棘手的修復難題,領導和工友的第一反應便是“交給安亮”。憑借高超的技藝,他修復了一輛又一輛質損車,每年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600余萬元。
在鈑金修復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工具不順手的情況,把工具改造得更省時省力,成了安亮的一個習慣。這些不經意的小創新,一直貫穿于他的工作中。
安亮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創新的力量,來自偶然在公司報紙上看到的一則消息。涂裝車間通過對生產流程的改進,每輛車在生產過程中節省了十幾秒,一天下來就提升了幾十輛車的產量。“只是改造了一個小程序,產量就提升了這么多,創新的力量太大了!”
2014年,在工會幫助下,以安亮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成員定期聚在一起,匯總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共同研究解決辦法。在大家的頭腦風暴中,一項又一項實用的創新成果便誕生了。
一直以來,測量后蓋關閉力都是返修段的重要工作。在傳統的方法中,工人要將兩個7公斤的沙袋放在后蓋上測量。每天一個班次下來,一個人要測試300輛車,安裝、拆卸共計600次,累得腰疼。安亮帶領工作室成員通過反復試驗,設計出后蓋關閉力支架,替代了原有方法,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強度,還將后蓋關閉力更直觀地量化,為華晨寶馬得到J.D.Power大獎作出了貢獻。目前,德國技師已經開始訂購這一工具和測量設備。
在沒有噴漆的車身返修過程中,需要用角磨打磨掉刨刀印,最后使用精磨磨掉磨印。磨片成本非常高,變鈍的磨片往往選擇直接報廢。為了節約成本,安亮帶領工作室成員摸索試驗發現,改造后的磨片放在精磨上使用的效果,絲毫不比新磨片差。這一工藝推廣后,成本節約了50%。
在立足本職、堅持實干、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的創新理念驅動下,安亮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提出366項工具創新,節約返修工時507079分鐘,消除安全隱患204處,消除質量風險125個,連續兩年獲得工廠的“BEST TEAM”稱號。
“只有接觸的新技術多了,創新的范圍才會更大。”安亮對此深有感悟。這些年,安亮多次被公司派往美國和德國的工廠學習新技術,不斷向更新更尖端的技術發起挑戰。
練就一身過硬本領的安亮,在工作中將所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人。2014年,安亮擔任車身車間駐留總裝車間返修段工段長,帶領整個返修段在技術上不斷精進,逐步提高了整體返修水平。2017年,他還成為寶馬X3返修段的總培訓師,在培訓新人的同時,將經驗總結編寫成標準操作流程,供大家快速學習掌握。
從一名“技術小白”成長為鈑金修復“技術大王”,安亮深知培養鈑金修復工的不易,一兩年的培養周期里,新人需要進行大量練習,公司也需要承擔高額培養成本。如何讓一個新手快速入門,解決鈑金返修工的培養難題呢?安亮開始進行創新探索,很快完成了鈑金工具組件及其套件的研發。這套工具應用后,可以將培養每名汽車鈑金工的時間縮減50%,節約成本上百萬元。
近年來,安亮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陣地,為公司培養了一批技術能手,在華晨寶馬大東、鐵西兩個廠區,都有工作室培養的技術人才擔任重要崗位。在工作室的未來發展規劃中,安亮希望工作室的規模能夠越做越大,把自己的技能和經驗傳授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