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中輝眼里,創新沒有大小,即便沒有多么高端的科研項目,一線勞動者依然大有可為。立足崗位,改進工藝設備,解決實際生產中的難題,同樣是一種有效的創新。
2018年4月28日,剛剛進京領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胡中輝返回河南平頂山,一頭扎回平高集團電氣機械制造事業部的車床前。
進入平高集團十幾年,胡中輝憑著對本職工作的極度熱愛,獨立設計、制作出工裝110余套,創造經濟效益2300多萬元。他也成為全國技術能手和中原大工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作為特高壓工程建設者,32歲的胡中輝有著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作為一名85后技術工人,他同樣也有著青年人的喜怒哀樂。
2001年,中考失利的胡中輝聽從家人的安排,進入平頂山技師學院學習車工技術。對于“車工”這個名詞,他當時沒有任何概念。胡中輝說:“我到車間一看,這個大‘鐵疙瘩’就是車床啊!”
2005年,胡中輝進入平高集團,成為一名普通車工。在滿是油污和噪聲污染的崗位工作了一段時間,胡中輝便遇到了瓶頸,“我不想一輩子只當車工,這不是我想要的”。
很快,胡中輝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機。當時,集團里有一位員工獲得了全國車工比賽的第二名,還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和人大代表。這些沉甸甸的榮譽,深深地震撼了胡中輝。他想:“都是從基層出來的,我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追求探索去取得這些成績。”
從那以后,胡中輝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既然做了車工,那就要在這個崗位上做出成績。他虛心向廠里的老師傅請教學習,別人都休息了,他仍然在車床邊琢磨技術要領。胡中輝還自費購買了相關書籍,光是學習筆記就寫了20多本,自學完成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大專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本科。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憑著高超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胡中輝的手里從未出現過一件不合格品,一直保持著最優加工記錄,他加工的零部件被稱為“免檢產品”。
高壓開關設備被譽為電網的心臟,控制著電網的開與關、通與斷,關乎電網安全運行。零部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電網的安全運行。從參加工作到現在,胡中輝加工的零部件有十幾萬件。
在攻克的諸多難題里,胡中輝印象最深的是在晉東南變電站進行百萬伏支架焊裝。這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百萬伏特高壓交流實驗示范工程,核心零部件屬于首次加工,國內外沒有相關技術可以借鑒。
胡中輝主動請纓進行研發攻關,憑借堅持不懈的信念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鉆研。當時是夏天,在生產車間里待上半個小時,就算什么都不干,也會出一身臭汗,還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但是,他還是晝夜泡在廠里。領導看他總是忙在車間里,關心地問他有沒有什么別的愛好。胡中輝回答說:“每天上班下班,家里工廠兩點一線,工作就是我最大的愛好。”
最終,胡中輝研制出了動平衡配重工裝、內外螺紋裝夾工裝和專用精密深孔加工刀具,使加工精度保證在0.01毫米內,精度不到一根頭發絲的六分之一,創造經濟價值120多萬元。
作為一位裝備制造業的基層產業工人,胡中輝不斷追求創新進步,立足本崗,致力于高效解決問題。他先后攻克了百萬伏支架焊裝、活塞桿裝配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技術難題,為國家重點特高壓工程提供高質量產品作出突出貢獻。
其實,胡中輝對待創新也經歷了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幾年前的一次學習交流活動,他被擁有幾百項專利產品的專家震撼了。他說:“那些都是我們日常用到的器械,我們與創新的距離竟然這么近!”
從此,胡中輝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通過研究專利相關的申報條件,他發現技術工人申請國家專利空間廣闊。“原來技術工人也是可以創新的,也是可以有專利的,創造和發明并不是只有專家才能做的事。”
在胡中輝眼里,創新沒有大小,即便沒有多么高端的科研項目,一線勞動者依然大有可為。立足崗位,改進工藝設備,解決實際生產中的難題,同樣是一種有效的創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胡中輝帶領著一群年輕的伙伴,在技藝創新之路攻堅克難。在國家級胡中輝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是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青年創客,全部具有省級技術能手的水平。
“工作以來,老工匠老師傅傳授給了我很多實際經驗。我也有義務傳承這個精神,不能吝嗇自己的技藝。自己優秀不算優秀,大家一起優秀才是真的優秀。”胡中輝說。
在胡中輝的帶動下,廠里的工人積極性空前高漲,不斷涌現出一個又一個技術人才。工作室創辦以來,他已經累計帶徒25人次,先后培養出高級技師6人,技師8人,其中6名為省級技術能手,所帶班組先后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河南省安全示范班組等稱號。
本職工作之外,胡中輝不忘承擔社會責任,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擔當作為。疫情期間,平高集團接到馳援某大型醫藥器材企業口罩生產線安裝調試任務,他帶領著手下這支“精兵強將”,跨界投身到口罩生產線建設。團隊實行兩班倒,24小時不間斷作業,利用專業知識繪制電氣原理圖和裝配圖,累計攻破51項難題,制作匹配零部件90余套,保證了口罩機的順利投產。
現在,胡中輝已經把自己從老一代工人手里接過的接力棒,傳遞給了更年輕的工人。在他看來,傳遞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還有“更加側重技術創新,多出實踐成果,更注重成果的轉化”的創新精神。
胡中輝的奮斗歷程體現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的新時代職業精神,彰顯著年輕一代的積極價值取向。在不同崗位上,讓胡中輝這樣的優秀技術工人多起來,中國制造的未來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