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什么比喻來形容自己的工作,韓佳彤覺得應當是給城市發展搭骨架。多年的力學研究告訴他,一個平穩可靠的骨架,是承載一切建設的根基。他一直并且持續要做的,就是筑牢城市生命線。
隨著車輪與鐵軌摩擦發出嗞嗞聲響,2020年10月1日10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地鐵2號線的列車一路北上,穿過護城河、大青山,與開通不久的1號線交匯,開啟了屬于這座草原城市的“地鐵時代”。作為呼和浩特市同心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的地鐵總設計師,韓佳彤近5年的工作也在這時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走進韓佳彤的辦公室,最搶眼球的是一摞摞堆成小山的圖紙。從2016年參與地鐵修建項目以來,韓佳彤幾乎每天早晨7時都會出現在施工現場,夜里12時再趕往辦公室設計和審核圖紙。久而久之,“712”設計大師的名號傳播開來。
一張張設計圖紙上,縱橫交錯的線條細密交織,勾勒出城市地下管道和設施的輪廓。韓佳彤憑借自己的力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掃視這些線條和輪廓,迅速預判或發現鋪設和遷改線路中將會出現的問題。
成百上千張圖紙從韓佳彤手里流出,竟然沒有半點疏漏,這位總設計師的細致與嚴謹令人贊嘆。然而,只有韓佳彤自己知道,這背后深藏著一份熱愛與使命。
韓佳彤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土左旗,他始終忘不了第一次游覽天津五大道的情景。當時只有十幾歲的韓佳彤這才知道,原來馬路還可以像迷宮一樣交錯縱橫,房屋的造型也可以不是呆板的線條。他瞬間著了迷,繞著五大道的建筑群落走了一圈又一圈,暗下決心要弄懂建筑背后的奧秘。
上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固體力學專業。在國內,這個專業一直都是冷門,它介于理論與應用之間,既要學習數學與幾何方面的深刻理論,又需要攻克土木、機械等專業的實操課程。
啃下這根“硬骨頭”,韓佳彤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博士畢業后,很多同學繼續搞科研或者留校任教,他卻選擇去北京鳥巢、上海地鐵等大牌項目工程工地積累經驗。“建設就要去到最需要的地方。”韓佳彤深知內蒙古家鄉才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2009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引進高層次人才,向韓佳彤伸出了橄欖枝。他意識到,回報家鄉的機會來了。
對于已經成為力學專家的韓佳彤來說,39歲開始建設家鄉稍顯遲滯。但是,懷抱著讓呼和浩特煥然一新的迫切愿望,他又暗自擔心所學尚淺。蟄伏7年之后,他終于等來了參與地鐵修建這一重要任務。
在其他發達地區,地鐵修建已經屢見不鮮,但對于呼和浩特這樣一個三線城市來說,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16年4月,呼和浩特地鐵建設正式開工,第一個站點便成為韓佳彤面對的巨大挑戰。
新華廣場站位于城市中心,是地鐵1號線和2號線的交匯站,建筑體量7.58萬平方米,在我國已開工建設的地鐵場站中位列第二。5個出站口同時開挖,勢必會造成大面積的交通擁堵。按照通常的挖掘方法,至少需要半年。
在進行大量資料收集和現場勘查后,韓佳彤借鑒國內外優秀地下工程設計理念,創造性地提出把蓋挖逆作斜交施工法作為主要工藝。最終,他僅用43天就恢復了路面交通。
韓佳彤的“神速”名副其實,創下過國內市政工程勘察設計領域的奇跡。2016年9月21日,他突然接到指揮部命令,地鐵2號線管線遷改及交通疏解施工圖的設計任務必須在10天內完成。當時,整個團隊都認為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1號線的設計足足用了1年多的時間。
韓佳彤胸有成竹,立刻劃分設計和審核小組,明確各自任務。10天時間里,從查資料、計算到繪圖,他幾乎很少合眼,以每天近100張的速度審定施工設計圖。驗收那天,當1萬多張施工圖由卡車運送到各個施工點時,本來就患高血壓的韓佳彤終于撐不住了。住院后,醫生告訴他治療再遲一點,血管隨時都有崩裂的危險。
從繁忙的工作中,韓佳彤收獲著成就感,他們自主設計研發的一款地鐵防護裝置更讓他欣慰。在列車運行的早期測試中,2號線的兩個大轉彎處出現45度角的受力,加劇了鋼軌與車輪的摩擦,導致火花四濺,影響行車安全。韓佳彤發明了一套檢測和警示裝置,地鐵即將駛入轉彎處時,傳感器發出的信號及時讓列車自動減速,防止發生側翻可能。
回到家鄉的10多年里,韓佳彤廣泛參與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二環快速路綜合交通樞紐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完成工程設計230余項,其中20余項為國內首次提出和推廣應用。
在韓佳彤的心血灌溉下,一張張圖紙變成了一座座新的城市地標,他參與建設的“國家北方足球訓練基地”等多個項目榮獲“魯班獎”,他也被呼和浩特市民親切地稱為“青城魯班”。
在修建地鐵的同時,韓佳彤還和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二環快速路智能限高與監控系統。當超高車輛超速行駛到距離快速路匝道口50米的地方,這款智能系統自動發出預警,如果超高車輛沒有減速,就會被視頻抓拍并傳到交管部門。通過遠程監控,還可以對限高門架進行自動設定和手動控制,為快速路通行和維護提供了量化依據。
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韓佳彤帶領他的團隊實現了市政工程管養運維監測的一體化,為相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科技發展,智慧交通建設助力交通管理已成趨勢。韓佳彤認為,建設智慧交通,需要智慧的人來共同完成。2015年,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培養了一大批城市智能交通監測、工程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信息系統開發的技術骨干。
在韓佳彤看來,人才培養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根基所在,技能提升要輻射到各類技術工人。他將多年獲得的各類獎金全部捐出,用于人才培養和成果獎勵。通過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創新基地,他已經培養出5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
如果要用什么比喻來形容自己的工作,韓佳彤覺得應當是給城市發展搭骨架。多年的力學研究告訴他,一個平穩可靠的骨架,是承載一切建設的根基。他一直并且持續要做的,就是筑牢城市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