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亮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601)
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確認黨和國家目標任務、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主要依據,是事關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戰略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指導下,以汲取黨探索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經驗教訓為歷史根據,以考察我國基本國情的變化為現實依據,經過“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認定”“認識的逐步深化”“認識的重大突破”三個階段,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認識和判斷。這些認識和判斷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撐、有機統一的整體,形成了一個科學嚴密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準確理解這些認識和判斷形成的脈絡、邏輯及內在關聯,不但是厘清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演變軌跡的要求,還是消除分歧認識、澄清錯誤認知的關鍵,亦是凝聚各方力量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認識、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從總體上經歷了“重新認定”“逐步深化”“實現突破”三個階段。
“文革”結束后,鄧小平深刻認識到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在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作出了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成為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開端。此后,鄧小平在中央理論務虛工作會上的講話中,在闡釋黨和國家亟待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時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1]1979年6月召開的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需要,實現現代化要將很低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到現代化水平,為此必須變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的落后因素,掃除不利于現代化的舊習慣、舊行為,這就是我國現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這就從改革開放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意義的高度闡釋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981年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重新界定了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從根本上實現了對社會主要矛盾全面而又準確的科學認定。1982 年召開的十二大進一步將《歷史決議》中的判斷載入黨章總綱,將其上升到黨的行動綱領的高度予以堅持和遵循。此后通過的1982年憲法在總則中也堅持了這一思想,標志著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了重新認定。
繼十二大將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載入黨章后,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進一步將這一論斷同“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緊密銜接,強調從“三大改造”完成到“現代化基本實現”均屬于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3],這就實現了對社會主要矛盾適用時間范圍的定位,并通過對初級階段基本特征的進一步明確,充分說明了其科學性。十四大在闡釋我國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問題時堅持了這一認識。十五大在闡明初級階段特征的基礎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將貫穿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4],從縱向的時間向度、橫向的空間向度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要矛盾同“初級階段”的內在關聯。十六大緊密結合人民生活水平達到“總體小康”的現狀,認為所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均衡”的小康,堅持和沿用了《歷史決議》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十七大進一步揭示了初級階段特征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主要表現,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發生的深刻變化,但又強調初級階段沒有變、主要矛盾沒有變,提出了“兩個沒有變”的經典判斷[5]。此后,胡錦濤在慶祝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將這一思想同“我國是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的重要觀點相銜接,形成了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三個沒有變”的思想。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始終堅持了《歷史決議》中的界定,同時又在歷次黨代會報告等重要文獻中上揭示了初級階段特征的新變化,闡明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群眾需要狀況的變化,制定并貫徹執行了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路線方針政策,推進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深化。
十八大以來,黨結合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在提出和貫徹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的過程中,從不同層面揭示了社會生產水平、人民需要的階段性變化,逐步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研判。2012年召開的十八大重申了“三個沒有變”的思想,強調要堅持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揭示了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并從不同層面闡釋了改善需求結構、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內需增長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意義。不久,習近平在政治局常委記者見面會的講話中提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重要論斷;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國夢”,強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任重而道遠,明確將“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到黨和國家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此后,習近平先后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等一系列講話中,在談及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時仍然承繼了“三個沒有變”的表述,在闡釋一系列新理念時反復強調“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明確作出了“人民群眾的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6]253,“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6]61等一系列判斷,歸納了初級階段特征的新變化以及人民群眾需要、社會生產水平的新變化。十九大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并圍繞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具有極強的歷史傳承性、理論發展性、現實針對性,是根植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實踐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理論,其形成發展有著科學嚴謹的內在邏輯。
作為事關社會主義前途的基礎性問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研判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邏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
一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為根本指導。社會主要矛盾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的,是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準確認識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堅持以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社會基本矛盾思想作為根本指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8],這一經典論述創造性地闡發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列寧認為,只有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有可靠根據將社會形態更替作為自然歷史過程。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9]的重要論斷,認為這一矛盾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務虛工作會議上肯定毛澤東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要對社會基本矛盾做具體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到江澤民指出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重大作用;到胡錦濤強調“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再到習近平提出馬克思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強調“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10],強調必須深化改革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更新和豐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中,自覺運用社會基本矛盾方法來觀察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揭示了我國生產力由落后、不發達到總體水平不高再到生產力總體提升的變化,以及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日益完善,從而推進了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不斷發展。
另一方面,堅持以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特別是以黨的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為主要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研究和分析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時充分認識到抓主要問題、中心環節、特殊環節的重要性。列寧認為,要善于在特定時機找出鏈條上的特殊環節,全力抓住這個環節,以便抓住整個鏈條并切實地準備過渡到下一個環節[11]。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創造性地闡發了主要矛盾的概念與思想,認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有不少矛盾存在,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12]。正是運用這一原理,黨對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精準研判,指導我國革命取得了最終勝利;黨的八大則首次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闡釋,強調階級斗爭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需要同其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13]。這些重要研判蘊含了不少光輝思想,尤其是其中有關否認階級斗爭是主要矛盾、從“需要”與“滿足人民需要”角度來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邏輯理路,為改革開放以來重新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思想先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在堅持階級斗爭不是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反復強調提升社會生產發展水平來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將其看作是衡量我國現代化建設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檢驗黨的執政能力的根本標準,特別是圍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作出的“兩次重大判定”,都是從“社會生產”和“人民需要”角度作出的科學判斷,這些均深刻體現了對我們黨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認識活動是由人類在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所創造的追求自己的目的活動。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在汲取無產階級政黨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要矛盾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堅持和遵循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演進的歷史邏輯。
一方面,汲取了黨在探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一定意義上來說,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準確認識和不斷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階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通過對“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主要矛盾”及其表現形式的精準把握,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革命道路,引領人民群眾同階級敵人、民族敵人進行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黨中央在解決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前提下經過深入探索,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資本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道路”兩大矛盾,并通過推進“三大改造”成功解決了這一矛盾,推進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此后,黨的八大又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國內主要矛盾問題進行了闡發,明確指出階級斗爭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從先進的工業國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需要同當時經濟文化落后的現實重新界定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圍繞這一矛盾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實踐證明,只有立足國情準確界定社會主要矛盾、適時并科學闡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來確認和調整黨和國家主要任務,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政策,就能夠持續推進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另一方面,汲取了黨在探索社會主要矛盾過程中的沉痛教訓。在民主革命時期,特別是在黨的幼年階段,由于共產國際的失誤領導以及時任黨中央領導人犯了嚴重的右傾、“左”傾錯誤,沒有認清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導致黨在對我國革命的對象、動力、性質、前途和命運等問題的認識上出現了嚴重失誤,使得我國革命事業遭受了重大挫折,甚至一度陷入瀕臨失敗的境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特別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以來,由于當時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的復雜變化,毛澤東等領導人逐漸改變了八大提出的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從“反右派斗爭”擴大化至“文革”爆發前,經由八屆三中全會、八大二次會議、八屆十中全會等會議,中央逐步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作為主要矛盾,后來又由于沒有從根本上糾正在社會主要矛盾認識上的失誤,最終導致了“文革”的爆發。“文革”時期長期執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使得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遭受重大損失。實踐證明,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失誤必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嚴重影響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表明: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時,要適時揭示并歸納其內涵變化,不能落后于時代發展和現實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正是在汲取黨在探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才能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重新確認社會主要矛盾,逐步深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研判,進而引領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黨和國家確定目標任務、制定政策方針,必須以基本國情變化為主要依據,準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尤為重要。
一方面,重新認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并在一段時期內“堅持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思想,符合“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又由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革”的爆發影響和干擾了社會主義事業的進行,使得我國錯失了發展經濟的良好機遇,這就使得我國社會生產處在相對落后的狀態。改革開放前,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工業與國民經濟體系,但落后的社會生產面貌沒有根本改觀,滿足人民物質、文化方面需要的生產能力仍然十分落后。據統計,1978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 3678.7億元,人均僅為385元,第一、二、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分別為 9.8%、61.8% 和 28.4%[14]。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球經濟的 1.75%,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產值占比仍較高,就業人口高達70.5%[14]。《歷史決議》在把握基本國情,特別是落后社會生產現狀的前提下對國內主要矛盾作出了重新認定。此后,伴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行,特別是我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1986年國內GDP達到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7年達到82萬多億元[15]。這充分證明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生產關系日益完善,決定了初級階段特征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十分重視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特征的變化。自十三大從工農業發展水平、區域發展、人口結構、科教文化狀況等方面歸納了初級階段的特征,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適用范圍進行精準定位;到十五大從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地區發展狀況、經濟運行方式、科教文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9個方面,再次揭示初級階段的特征變化,提出了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貫穿說”;再到十七大立足經濟發展、民主政治、科教文化、社會建設等8個方面,分析初級階段特征在新世紀新階段的表現,提出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判斷,黨在揭示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初級階段變化的基礎上,從不同方面論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現實邏輯。
另一方面,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在精準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基礎上作出的科學研判。“生產和需要及其關系的狀況”從總體上、根本上體現了整個時代發展、社會發展的狀態。我國國情的變化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分析,諸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民主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等,但最為根本的還是從社會生產和人民需要兩大層面來把握初級階段特征的變化。十八大以來,由于黨和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總體提升較快,在諸多方面進入了世界前列,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日益完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特點,最為基本的生存性需要得到滿足,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生產富足。這都深刻體現了黨和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歷史方位發生了一定變化。習近平正是在分析和把握“初級階段”新特征新變化的基礎上,對我國社會生產和人民需求的變化作出了精準判斷,從而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判斷,既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支撐的,又是內在一致、有機統一的。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分析和把握社會生產水平和人民需要新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研判。這一論斷在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解決方式及其標注的歷史方位等層面,實現了對之前認識和判斷的重大創新。
第一,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創新性認識。一方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生產方”作出了創新性闡釋。“社會生產”一般可從“廣義”“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從狹義上來說,“社會生產”主要指“物質生活的生產”,有的學者也將其作為“社會再生產”中與交換、消費和分配相聯系的生產環節;從廣義上來說,“社會生產”除了包含物質生活生產外,還包含社會關系生產、人類自身的生產、精神生產等許多層面的內容。原有社會主要矛盾研判中的“落后社會生產”,深入揭示了特定階段我國社會生產的實際狀況,但這種表述容易使人們將這一社會生產簡單等同為“物質生活生產”或者直接看作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環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所指向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揭示了生產力水平總體提升中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以“發展”來闡釋社會主要矛盾的一方,有助于擺脫將社會生產完全等同于狹隘“小生產”的認識誤區。另一方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方”作出了創新性闡釋。人的需要可以劃分為對生存資料、發展資料、享受資料的需要,當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追逐更高層次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民需求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人民對生活需要既在范圍、領域層面得到拓寬,又在層次、水平和質量上實現提升,在感官體驗上表現出由硬性需要向軟性需要、顯性需要向隱性需要的轉變,實現了由生存需要向發展、享受需要的躍升,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特點。總之,原來的“物質文化需要”難以如實揭示當下人民需求的現實狀態,“美好生活需要”的研判既準確揭示了人民需要的變化,又立足中國發展實際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彰顯了黨對人民群眾期盼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關注,體現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上的創新。
第二,對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思路的創新性認識。一方面,十九大強調在繼續推進發展的基礎上,要實現更為均衡、更為充分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前,黨和人民亟待解決社會生產水平落后特別是物質文化產品供給匱乏的問題,這就需要緊緊抓住“落后社會生產”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不斷提升經濟發展速度、增加社會生產總量、擴大社會生產規模的方式來解決主要矛盾,以此作為黨和國家開展各項工作、制定方針政策的著力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影響和制約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思路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特別是我國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要求,必須從注重增量提速向提質增效方式轉變,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事業的協調發展,來推進新矛盾的解決。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矛盾雙方中地位作用的日益提升,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思路,從過去更為看重“單方”輸出(重視生產發展)向重視“雙向”發力(生產與需要兼顧)轉變。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必須努力實現“社會生產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的互動協調,既要關注社會產出產品的數量、規模和質量,又要注重以人民需要為價值導向,引導人們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適時將人民需求轉化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消費行為,增強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發揮社會供給能力與人民需求的雙向互動作用來推進新矛盾的不斷解決。
第三,對我國歷史發展方位的創新性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為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據主導地位、發揮支配性作用的矛盾,標注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準確理解和把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堅持辯證發展的眼光審視我國社會發展歷史階段的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社會主要矛盾不斷得到解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從十一屆六中全會重新界定社會主要矛盾、初步明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到十三大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同發展歷史方位相銜接,系統闡釋了初級階段理論并對其階段性特征作出新的歸納。十五大、十七大堅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同時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重大變化,進一步對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作出了概述;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九大,中國共產黨正是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實現了對我國社會發展歷史方位認識的不斷創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判斷,既系統闡釋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化解思路、標注歷史方位的新變化,又深入揭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本質屬性、根本解決方法等層面存在的一致性,深刻體現了這些認識和判斷的緊密聯系。
第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總體上沒有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相互適應占據了主導地位,使得社會生產力的代表者、生產關系的體現者都轉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決定了整個社會生產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需要,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構就只能從社會生產與人民群眾需要的角度來把握。在我國整個社會主義發展時期包括初級階段在內,由“社會生產發展”與“人民需要”的雙方所構成的社會主要矛盾將始終存在,在不同時期其基本內涵、表現形式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次重大研判上來看,對矛盾雙方內涵的界定發生了變化,但社會主要矛盾由“社會生產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構成的結構沒有變。在這些認識和判斷中,“物質文化”“美好生活需要”均指向需要一方,“落后的社會生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指向的則是社會生產一方。社會主要矛盾雙方的主體均是人民群眾,“需要方”本身指代了人民群眾的需要,“生產方”則是由人民群眾主導下的社會形態的“生產發展”,是以滿足于人民需要為目的的生產發展。此外,生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只有在“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夠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矛盾的主要方面均指向“生產方”,矛盾的本質屬性由“生產方”決定,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主要依靠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因此,這些認識和判斷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所屬類別及根本性質沒有變。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黨和人民推進生產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特定階層的需要,而是滿足所有人民群眾的需要。人民的勞動所得、整個社會生產的產品,依靠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來實現公正合理的分配。由于剝削制度的消滅,人民作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唯一代表者、體現者,既是社會主體又是國家主人,既是創造價值的客體又是享有創造價值的主體。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屬的類別,是屬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內部矛盾,而非敵我矛盾,在根本性質上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不再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而是生產發展同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的地位及其作用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社會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據主導地位、發揮支配性作用的矛盾,始終是確定黨和國家任務目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信息多元化的影響,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我國社會矛盾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差異化的趨勢,出現了諸多新矛盾、新問題。盡管這些矛盾和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但其歸根到底都是由生產發展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決定的。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不但決定其他具體矛盾,還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戰略,決定著黨和國家戰略部署、路線方針的制定,因此,這一主要矛盾所發揮的作用沒有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