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冀
元凱豐做夢都沒有想到,30多年前他就是靠走村串戶,走街進巷,推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喊破嗓子,推銷產品,一步步把企業由小到大,由大變強的,看著30多層高的總部大樓,盤算著十幾億元的資產,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今年出現的這種境況讓他始料未及,產品外銷出不去,內銷又頻頻受阻,近千名員工有一半無法上班,產值利潤直線下滑。進入5月,在做好網上銷售的同時,他只好放下架子,要求員工在燈火通明的馬路邊,搭起鋪子,豎起牌子,擺出產品,融入夜間銷售的大軍中。盡管和疫情前無法相比,但算算賬,還是多少能掙點。見此情形,分布在全國的20多家公司也聞風而動。他說:“對民營企業來說,活著,是第一位。在經濟遇阻時,除了國家幫助外,自己一定要有辦法、想辦法。”
說來也怪,新冠病毒這個妖魔似乎在考驗人類的能力和耐力,似乎在檢視人類的決心和意志,半年過去了,疫情仍在全球呈蔓延之勢,國內時有反彈,仍處防控之態。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的危害,對經濟發展的傷害,可以說是罕見的、顛覆式的。
現實就是現實,誰也無法徹底擺脫。可以說,國家制定的“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和“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就是積極主動應對眼下困境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全力做好“六穩”“六保”,是一個宏觀布局,是一個整體要求,是“綱舉目張”之向好使然。但涉及一個企業、涉及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微觀的、具體的鮮活反映。我們注意到,要真正把“六穩”“六保”落到實處,做到宏觀把控有力,微觀表現活躍,讓成百上千的企業,億萬人民群眾有一種實在感、獲得感,有些問題還需要認真研究和到位解決。
一是既抓國有,更抓民營。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刺激經濟走出低谷,快速回暖,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層面先后出臺和啟動了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使許多國有企業重現生機與活力,在這背后,是許多員工得以上崗,不少新人得到安置。有國家的支持,國企就有力量,國企有力量,國家的軟硬實力就能得到保障,這一點無可厚非。我們還應該看到,主要靠自己的民營企業,依然過得比較艱難,他們渴望政府的關注、關心、關愛。因此,我們在抓國有企業的同時,不能忘了民營企業的身影,應該在政策、資金、項目、經營方式、營銷模式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支持。
二是既要減,更要給。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穩與保,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不能保持一定的活力與發展,不能很好地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線上,就業也就談不上穩。就業率是經濟狀況的晴雨表。穩就業,首先要穩企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4月,全國給各類企業減稅9066億元,進入6月,國家的減稅力度還在加大。但具體到一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十幾萬、幾十萬的減稅也只能是杯水車薪。要穩住就業,關鍵還是要保住企業,穩住企業,成就企業。要在“給”上做足文章,做實功課。怎么給,給什么?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徹底消失的別樣時刻,任何選擇都值得尊重。我們不要拘泥骨架思維,要以市場為引領,在如何進一步開放搞活上解放思想,想想當下企業家需要什么,人民群眾需要什么,待業者需要什么,在理念上、政策上給他們什么,還應該給他們什么?
三是既要幫,更要放。在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國的體制優勢、制度優勢,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讓世界為之敬佩和嘆服。建立在這種優勢和自信上的“六穩”“六保”,更讓世人看到中國力量、中國辦法。一位企業家說,沒有國家的幫助,今年很難活。幫,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活干,有錢掙,有飯吃,我們還應該大膽地放。在當前,只要法律政策許可,一切經營方式都可以放開,不必杞人憂天。我們注意到,馬路市場口子一開,成千上萬的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把馬路市場搞得紅紅活活,把夜間經濟整得風生水起。出口轉內銷政策一放,企業松了一口氣,市場來了一股勁。
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每一種選擇都值得尊重。有了這種尊重,每一個企業的經營方式、每一個人的就業方式、擇業方式都是難能可貴的,都是對“六穩”“六保”的一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