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為重要的是,絕不能讓病毒在復工復產、復游復會中死灰復燃,或者從外部大規模傳入,那樣的話,再好的經濟政策也可能都難以奏效了。
2019年底,中國經濟本已初現企穩跡象,市場開始洋溢著些許樂觀的氣氛。沒想到剛剛進入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便跳出來搗亂,使經濟形勢變得撲朔迷離。樂觀者預測,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中國經濟將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強勢反彈,年度經濟增長仍可達到6%左右;悲觀者則認為,疫情將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健康運行,可能會使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降到5%左右甚至以下。
有人拿新冠肺炎疫情跟17年前的SARS(即所謂“非典”)對比。2003年3月開始,SARS從廣東蔓延至其他省份,“五一”長假取消,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比第一季度降低了2個百分點。但隨著6月24日世衛組織正式將中國從疫區除名,7月生產活動快速恢復,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左右,GDP年度增速比2002年還提高了0.9個百分點。因此,他們認為,與SARS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似,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
其實,不能將二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進行簡單對比。一是總體經濟形勢不一樣,因而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實際沖擊也會不一樣。SARS疫情暴發時,中國經濟正處于庫存、產能、房地產三大周期疊加共振、持續向上的階段,人口紅利和入世后的全球市場紅利加快釋放,外部需求旺盛,SARS疫情僅是經濟上行期間的一個短暫外部沖擊,難以對健康強壯的經濟體造成實質性傷害。即使造成了傷害,也有廣闊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從容應對。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經濟結構調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階段,整體經濟承壓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外部逆全球化抬頭、中美貿易摩擦警報尚未完全解除。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對中國經濟來說雖然說不上是雪上加霜,但影響是明顯的。
二是產業結構不一樣,受疫情的沖擊也不一樣。SARS疫情暴發時,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3.3∶44.5∶42.2,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三次產業占G D P 的比重為7.1∶39∶53.9,第三產業占比上升了11.7個百分點。但受疫情沖擊最重的恰恰是第三產業,此次疫情暴發后,客運量一度下降,旅游相關產業影響較大。
三是經濟聯系不一樣,受外部的影響也不一樣。SARS疫情暴發時的2003年初,中國剛剛入世不久,在世界經濟中排名第六;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十分緊密,供應鏈已形成跨國分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3月2日,經合組織發布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已經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和傳播范圍大幅超出預期,可能會使202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降至1.5%。即便中國的疫情控制住了,但一旦與中國經濟聯系比較緊密的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疫情沒有及時得到控制,中國同樣難以獨善其身。
坦率地說,要準確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涉及的變量實在太多,既要考慮疫情本身怎樣發展(疫情發生的時間空間和嚴重程度),又要考慮人們(包括政府、企業和社會等)怎樣應對;既要考慮我們自己,又要考慮地球村的其他成員,并且所有因素都是動態變化的。因此,我們應對疫情的經濟政策的力度當然也要更大更準。建議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和其他政策為輔,以改革的思維加以應對,不要讓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因此背負更多的債務。當然,當下最為重要的是,絕不能讓病毒在復工復產、復游復會中死灰復燃,或者從外部大規模傳入,那樣的話,再好的經濟政策也可能都難以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