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倒數第二天,《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審議通過。《意見》要求,未來十年東北地區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新中國曾經的“工業搖籃”,東北這片面積接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經歷一場漫長的轉身。
此前,受全國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東北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集中顯現,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困境面前,承受過上世紀國企改革和市場沖擊陣痛的東北企業和產業工人,沒有被困難擊倒,選擇了奮力突圍。
“困難時期更要干好本崗工作,想辦法降本增效,與企業共渡難關。”這是中國一重首席技師、鍛造工劉佰鳴的真實想法。他說,現在工人不怕干活,就怕沒活干,只有企業效益好了,收入才有保障。當企業終結兩年連續虧損轉而實現盈利時,他和工友們的信心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鼓舞。
隨著企業深化改革的步伐越來越緊,一些積弊已久的深層次問題得以暴露,進而逐漸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這也為重塑一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業工人隊伍創造了條件。
老季是公認的技術能手,但由于對企業發展心存顧慮,2014年遠赴山西打工。后來,他聽說礦上改革后效益變好,工友們收入大幅提高,下決心重新回到東北。他說,過去崗位上犯了錯誤還能用關系協調到其他崗位,現在是一票否決,工資分配也更加公平,這些環境的改變讓大家找回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盡管老資歷的技術工人在回歸,培養優秀后備人才的任務依然不可松懈。全國勞模、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車工裴永斌有“金手指”之稱,曾經入選過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產業工人群體優秀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讓他頗感焦慮。
裴永斌分析說,一方面,東北傳統制造業面臨著去產能的任務,處于產業寒冬期,配套產業不景氣,部分企業對人才的保障能力與創新激勵效應不明顯,留人留心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產業工人崗位吸引力不強,導致后備人才不足,核心技術傳承和研發源動力不夠。
除了依靠文化自信激發工人活力外,不少職工期盼盡快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幫助更多工友“扎根”企業。大慶油田的全國勞模齊莉莉建議,應當完善勞動保障,強化市場思維,增強工人獲得感,激發群體的共同追求,消除年輕技術工人的后顧之憂。
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共和國長子,為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時光荏苒,風云變幻,從工業搖籃一度跌落為暮光之城,東北需要一次重新崛起的傳奇。
全面振興東北,時間終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