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葛春燕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文章將以“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從興趣的培養、閱讀方法的傳授、問題意識的培養以及課前有效預習的開展等角度出發,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希望真正實現小學生的“悅讀”,進一步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是額外附加了一些條件,如概括文章的主旨、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小學生不喜歡被拘束,他們崇尚自由,帶有條件的閱讀往往會讓他們在瞬間就失去興趣,也就不愿意自主展開高效閱讀了。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教師越來越強調教學氛圍的和諧與融洽,重視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閱讀,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才會更強,才能真正投入閱讀、愛上閱讀、享受閱讀,并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進而實現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是為了讓小學生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教材中有些素材可能學生很難有機會親眼見到,理解起來難度也很大。如果能運用合適方式創設情境,學生就能感同身受,在特定的情境中展開思考和探究。
以《池上》這首詩的教學為例,由于很多學生沒有看到過浮萍,因此他們很難真正理解什么是“浮萍一道開”。教師可以依托多媒體展開情境教學。在課堂上為他們展示一些視頻或者精心挑選的圖片,幫助學生直觀認識浮萍,了解浮萍的特征,然后再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大家看到了浮萍之后,能不能明確為什么會‘不解藏蹤跡’呢?”通過這樣簡單的多媒體演示,學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詩中的內容,也就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通過這樣的景色刻畫出了偷采白蓮小孩的天真、活潑以及淘氣等。
事實上,情境創設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創設情境,可以通過表演實現情境的創設,也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創設情境。但是無論教師選擇哪一種,都要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第一,所創設教學情境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必須利于啟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深層次思考。第二,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應該為小學生所熟知。第三,情境創設的方法可以單一運用,也可以結合運用。第四,情境創設的時機要嚴格把握好,要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小學生正處于探索欲望極其強烈的時期,如果能在課堂上對他們施加引導,引導他們對素材提出問題,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設疑,學生回答。在新課程改革的模式下,教師可以大膽打破這種模式,可以鼓勵學生提問,如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問題,針對教師的思路或者答案等進行質疑。最初學生的問題可能簡單、膚淺,但是時間久了,他們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深度,也就越來越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意圖等。
翻閱小學的語文教材,就很容易發現,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切入點有很多,有一些文章一看到題目就很容易產生問題。比如對于《鳥的天堂》,教師就可以這樣施以引導:當你們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有沒有產生一些疑問呢?有的學生會說:“為什么會說是天堂呢?是不是因為特別快樂呀?”有的學生會說:“小鳥們的天堂在哪里呢?”緊接著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展開對文章的閱讀,找出自己設定問題的答案。
還有一種方式是在閱讀的時候思考,在腦海里,針對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嘗試提出一個“為什么”。以《飛奪瀘定橋》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競賽的方式激勵學生,讓學生比一比閱讀完文章之后,誰提出的問題最多,誰提出來的問題最有效,誰提出來的問題最利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在這樣的驅動下,學生的行為就變得更加高效,他們也會用心去閱讀,然后多提出幾個“為什么”。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相對有限,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未必都是緊緊圍繞文章主旨的。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直接否定他們的問題,而是要給予肯定性的引導,在肯定他們敢于提出問題的前提下,引導他們慢慢學會有效提問。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保護,他們才會越來越敢于提問。
課前預習非常重要,作為教師,要強化對學生的引導,引導他們重視預習,學會預習。通過預習,學生往往能大致了解文章,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標記,等到正式上課的時候再嘗試解決。
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教師的理念、課堂的氛圍、教師的方法等,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首先要充分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然后充實自我,創新教育教學,努力開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嶄新局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在閱讀中實現“悅讀”,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真正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