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鄭長青
我國現代教育對德育的定義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個方面的教育過程,以基礎教學為媒介向學生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是我國重要的教學計劃之一。尤其是學生意識啟蒙的小學階段,其成為德育滲透的重要時間點,也是塑造學生思想品質的最佳時間。但是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水平相對較低,對于德育的概念還極為模糊,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教師、家長的教育來塑造自身的思想行為,因此小學階段的德育尤為重要。而音樂教學是開展德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這主要是因為音樂具有較強的旋律性,方便學生學習記憶,同時音樂是學生最早接觸的美育教學,學生從兒歌開始就有對音樂的認知,所以更為熟悉和喜愛學習音樂。以下本文將重點討論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音樂是以旋律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唱歌和音樂鑒賞,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教師帶領學生學唱,然后學生反復練習,學會了相應的音樂旋律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在學生的認知里,音樂課就是學習唱歌。其實,音樂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多種綜合性思維,尤其是在現代教學中,更要把音樂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重要科目之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口口相傳的教學,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教學模式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進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音樂課程中有一些歌頌祖國山水的歌曲,教師就可以針對歌曲的內容播放祖國大好河山的畫面,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祖國山河的氣勢磅礴、波瀾壯闊以及祖國的強大等,進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為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內容,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學內容以對話形式的音樂為主,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開始慢慢加入一些音樂故事和其他音樂內容。而教師完全可以以這一教學內容為基礎開展情景化教學,讓學生演繹音樂內容,通過這一教學過程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情感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感情觀念。
但是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定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進行角色的分配,并在這一過程中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公平公正的心態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情感體驗,針對音樂中出現的每個人物的性格給予正向積極的分析,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人生的多樣性,形成健康的心理。
作為多元化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包含極為豐富的內容,尤其是每段音樂背后的故事都是值得學生學習了解的音樂知識。而這些音樂故事同時也是教師向學生滲透德育的良好輔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僅教學生學習唱歌、賞析作品,而是要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同時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以音樂內容為基礎為學生講解相關音樂故事,并引導學生針對音樂故事進行思考(如: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作了這首歌曲?這首歌曲主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如果自己身處當時的社會環境會有哪些想法?……),通過有指向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進入思考狀態,增加學生的思想深度。
德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提出的重點教學目標,主要致力于學生思想品質和人格素養的培養,通過教學科目的滲透提升學生的綜合品質,它不僅關系著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還深深影響著國民素質的高低以及整體文明的延續。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德育素養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激發愛國熱情,感受祖國和民族的偉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我國現代教育事業要求教師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教學內容的滲透引導學生規范自我、提升自身,最終成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