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珍和 何業明 陳太亮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適應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貼近基層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微宣講,是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基層微宣講要做到直觀生動、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可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表現方式。
課堂微講授是基層微宣講中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種方式。要增強課堂微講授的效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創新。一是創新宣講隊伍,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改變以往宣講人員多為理論專家的單一構成方式,講授隊伍可吸收理論專家、領導干部、學生、基層百姓、企業管理者、志愿者等多種人員,尤其是基層百姓,他們的宣講往往更接地氣,群眾更容易接受。二是創新宣講方式,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改變只有教員一人唱“獨角戲”的方式,增加互動環節,把課堂變成教員和學員互動的舞臺,增強課堂微宣講的效果。三是創新宣講語言,把枯燥無味的書面語言變為鮮活易懂的群眾語言。改變一些教員只會用空洞、枯燥的書面語言講授的習慣,在課堂微宣講中采用群眾語言,拉近與學員的距離,使學員樂于傾聽、易于接受、入腦入心。四是創新宣講形式,把純粹的理論講解變為學員的身邊實踐。轉變教員在以往講授中只注重理論性的傳統觀念,宣講時要聯系實際,講授群眾身邊的人和事,回應群眾需求,注重宣講的生動性、直觀性、實踐性,用“小切口”說明“大道理”,從“細微處”凸顯“大格局”,從而增強宣講的效果。
應景微講解是基層微宣講中非常接地氣、有活力、受歡迎的一種方式。應景微講解的關鍵是根據學員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宣講內容和方式,增強微宣講的有效性。一要根據不同的受眾選用不同的宣講內容。如給基層干部講授時應著重講清黨的創新理論、工作方法、勤政廉政等;給農村群眾講授時應著重講清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等。二要根據不同的場所選用不同的宣講方式。如在公園、小區等地可選用口頭語言講授的形式講解;在車站、碼頭、商場、飯店等地可采用小喇叭、微視頻、現場互動、微文藝表演等形式。
現場微互動是基層微宣講中最直觀、最有針對性、最能抓住受眾心理的一種方式。現場微互動可以事先設定內容,也可以不設定,由現場群眾隨機發問,宣講人員圍繞群眾所問作出令群眾滿意的解答。現場微互動中群眾所提的問題,大多是他們最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主要聚焦就業、上學、住房、環保、醫療、社保、安全等民生問題,以及黨風政風、脫貧攻堅、防范風險、國家發展、國際形勢等重大問題。教員解答時應盡量使用群眾語言,緊貼基層實際和群眾所問,講群眾想聽的,用“身邊事”講“大變化”,把“普通話”譯成“地方話”,用通俗易懂的解答回應群眾關切,使群眾喜愛聽、容易記、明道理、受教育、強信心,增強互動宣講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藝術微表演是基層微宣講中最受群眾歡迎、效果最明顯而又寓教于樂的一種方式。可以采取歌曲、相聲、小品、喜劇、順口溜、三句半、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藝術微表演的方式宣講,從而增強宣講的生動性、感染力、說服力。藝術微表演要注重將“陽春白雪”的理論通過再創造,變成“下里巴人”的藝術產品,向群眾表演和傳播。藝術微表演要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前提下,注重知識性、生動性、趣味性、教育性、引導性等,切不能因為迎合某些群眾口味而不講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使基層微宣講變成低級趣味的表演。
新媒體微展示是基層微宣講中比較切合群眾意愿、適應群眾需求、受到群眾歡迎的一種方式。新媒體微展示就是事先將宣講的內容通過加工制作變成文字、圖片、視頻等,分發到各個網絡新媒體平臺,讓群眾通過手機客戶端就能夠隨時收聽、收看、接受教育。當然,在新媒體產品制作過程中要嚴把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自覺遵守意識形態工作和網絡安全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