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紅
學術著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囊括了人類前沿理論研究成果,閃耀著人類偉大思想的光芒,常常能夠帶來社會重大變革與思想偉大變遷,也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思想深度、理論高度以及精神向度。學術著作出版按照一定的選擇標準遴選出優秀的學術成果,經過編輯加工、復制傳播等出版流程,學術著作中所蘊含的思想與知識能夠嘉惠社會,改變民眾的觀念并指導其行動,最終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學術著作出版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都具有根本性的推動作用。進入新時代,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筆者結合問卷調查數據①,嘗試梳理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的邏輯,探討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的進路。
所謂學術著作,指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工作者或者研究者,對某一學科或某一知識領域,經過較專門、較系統、較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撰寫而成,或在理論上有創新見解,或在實踐中有新的發明,或具有重要的文化積累價值的研究型著作。②學術著作具有理論性、創新性、專門性、系統性、價值性、規范性六個特征。本文所稱學術著作,其內涵大于學術專著,小于學術圖書。
學術著作出版,是指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工作者或者研究者經過較專門、較系統、較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撰寫而成,對某一學科或某一知識領域具有創新見解或重大發明或重要文化積累價值的學術成果專著、基礎理論研究著作以及應用技術著作,按照一定的學術規范進行編輯加工、復制并向公眾公開發行,以推動學術思想交流與學術成果傳播的一種學術出版活動。③學術著作出版是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學術成果的展示、傳播與交流,能夠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工作者或者研究者們深入開展教育科研活動;能夠促進某一學科或者知識領域的知識積累與發展壯大;能夠促進人類偉大思想與重要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與社會共享,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可以說,做好學術著作出版意義極其重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高質量發展同樣是新時代我國出版業發展面臨的時代課題。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學術著作出版應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高學術著作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大力降低學術著作的品種數,逐步提高學術著作的單品種印數和重印率。為此,學術著作出版必須實施精品戰略,切實做到提質增效。
中國學術著作出版是出版界與學術界親密合作的途徑與領域,也是緊密聯系學術界與出版界的橋梁與紐帶。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既要遵循出版活動的內容邏輯,也要遵守學術研究的規范邏輯與評價邏輯。
出版行業屬于內容產業。“內容為王”是對出版行業本質特征的最精準概括。出版行業的主要職責與任務就是將人類所創造的知識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精心選擇、編輯加工、規模復制并廣泛傳播。出版行業傳遞知識、傳承文明,即是對內容邏輯的踐行。20世紀70年代,曾經擔任過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的小赫伯特·S.貝利在《圖書出版的藝術和科學》一書中提出,出版社并不因它經營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為它所出版的書出名。這句話強調的是,出版社應該努力出版具有優質內容的好書,并將其作為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
由于“對某一學科或某一知識領域具有創新見解或重大發明或重要文化積累價值”,通常來講,學術著作的內容涵蓋的學科知識領域非常寬泛,內容體系最為完備,內容專業性很強,內容的科學性與原創性要求最高,因而學術著作內容的知識含量也是最高的。
學術著作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內容邏輯,即不斷追求學術著作出版內容的學術性、科學性與原創性。
出版行業是具有較高規范性與標準化要求的行業。出版行業正常有序的運轉需要有一整套完備的出版規范去支撐。唯如此,出版行業才能將作者的個人知識通過精心遴選、編輯加工、規模復制與廣泛傳播,讓最廣泛的讀者能夠有機會去接觸和閱讀這些已經變成全社會規范性知識的內容。
出版行業需要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包括宏觀層面的《出版管理條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化管理辦法》,中觀層面的《圖書出版管理規定》《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以及微觀層面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規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等等。
學術著作出版涉及出版行業與學術研究領域,因此學術著作出版除了要嚴格遵守出版行業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之外,還要遵守學術規范。加強學術規范,對于學者提高治學的嚴謹性與規范性,提升學術界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實現我國學術界與國際學術界、學術出版與國際學術出版之間的交流對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學術著作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規范邏輯,即不斷追求學術著作出版形式的標準化與規范化,最大程度保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規范性與國際化。
出版行業對人類知識和文明的傳遞與傳承,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挑選知識內容,挑選的過程其實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與觀念對既有知識內容進行評價的過程。從知識內容的選擇到出版物形式的選定,可以說,在出版行業的實踐中,評價邏輯無處不在。
學術著作出版同樣需要遵守并踐行評價邏輯。“理論性是學術著作區別于一般圖書的顯著標志”“創新性是學術著作區別于一般學術圖書的重要標志”,④因而學術著作出版踐行評價邏輯,首先必須把好選題評審關,遴選出具有較高理論性與創新性的學術著作。選題評審是學術著作出版的第一道關口,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關口,這一關就是出版評價關,它決定了什么樣的書稿可以進入出版環節,什么樣的書稿不可以進入出版環節。學術著作出版的景觀即是由通過這一道關口的眾多書稿組成的。學術著作出版踐行評價邏輯,還必須做好學術著作出版之后的成果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⑤。成果評價是對學術著作出版更廣泛更全面更權威的綜合評價。
學術著作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評價邏輯,既要依靠評價者的專業素養與學術情懷,客觀公正、高度負責、認真審慎地評審每一部書稿,努力做到既沒有遺珠之憾,也沒有濫竽充數之作;也要努力建立完善、權威、科學、合理的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機制。
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遵循出版活動的內容邏輯,還要遵守學術研究的規范邏輯與評價邏輯。這三種邏輯為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內容進路、規范進路以及評價進路。
學術著作出版的核心關鍵詞是學術。在堅持“雙百”方針、“二為”方向和“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前提下,學術著作出版質量的衡量標準,突出地體現在學術著作內容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上。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著作,首先體現在學術著作內容的學術性、科學性與原創性方面。學術著作出版的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必須提高學術著作內容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而要提高學術著作內容的質量與水平,關鍵在于選題評審環節。因此,從內容進路層面來講,通過選題評審嚴把學術著作出版內容關,是實現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
1.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問題審視
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問題主要體現在選題評審機制完備程度、選題評審機構人員組成情況、是否邀請社外同行專家評審、學術著作編輯人員學歷/經歷、學術著作編輯人員考核指標、是否出版學術質量欠佳但有出版資助或者學術價值較高但經濟效益欠佳的學術著作、對目前學術著作的學術水平總體滿意度等方面。筆者結合問卷調查數據來分別加以說明。
在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機制完備程度方面,認為完善的占了72.9%,認為有待完善的占了24.6%,認為不完善的占了2.5%。可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機制尚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在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機構人員組成方面,社內人員占31.4%,社內人員為主、社外專家為輔占65.3%,其他占3.3%。在是否邀請社外同行專家評審方面,偶爾會請的占63.1%,經常請的占30.3%,從來不請的占6.6%。可見,出版行業在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環節尚沒有充分借力社外同行專家。在學術著作編輯人員學歷/經歷方面,本科占10.7%,碩士占94.3%,博士占12.3%,博士后占0.8%。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學術著作編輯人員絕大部分是碩士,與學術著作出版的重要性與特殊性相比,博士占比有待提高。在學術著作編輯人員考核指標方面,圖書獲獎占67.2%,發稿字數占56.6%,圖書“走出去”占35.2%,碼洋占23.8%,回款占5.7%,其他占8.2%。這說明,在學術著作出版方面,編輯人員的考核應該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方面。在被問及是否出版學術質量欠佳但有出版資助的學術著作時,不會出版的占72.1%,會出版的占27.9%;而在被問及是否出版學術價值較高但經濟效益欠佳的學術著作時,會出版的占96.7%,不會出版的占3.3%。由此可見,學術價值是學術著作出版的重要考量因素,經濟效益也會被適當考慮。在對目前市場上學術著作的學術水平總體滿意度方面,一般的占79.2%,不滿意的占11.7%,滿意的僅占9.1%,非常滿意的為0。可見,我國學術著作學術水平總體滿意度偏低。一方面,這充分說明我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在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方面把關不嚴;另一方面,這一組數字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學術著作出版應該高度警醒,必須奮起直追,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審視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問題可以發現,伴隨著出版行業的市場化改革與產業化發展進程,很多學術著作出版機構放松了對選題評審環節的把關,致使“蘿卜快了不洗泥”,出版了不少“不差錢”卻“差了學術”的平庸的學術著作,造成我國學術著作學術水平總體滿意度偏低的尷尬局面。這是學術著作出版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學術著作出版由于內容非常專業,讀者面比較狹窄,市場銷量通常比較小,87.7%的學術著作起印數在2 000冊以下,僅有2.5%的學術著作起印數超過3 000冊,學術著作出版的盈利比較低,甚至大部分是要虧本的。在學術著作出版存在的主要困難中,出版經費不足的占了63.9%,認為學術著作出版可以收取出版資助的占了96.8%。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和科研事業的蓬勃發展,科研課題經費與單位科研經費比較充足,大量的科研課題有了出版學術著作、助力課題結項的訴求,同時也具備了經濟上的可能性。學術著作出版機構與科研課題承擔者一拍即合,實現了“雙贏”。實際上,從學術著作出版實踐來看,在當前出版的學術著作中,為課題結項而出版的學術著作的比例居高不下。從某種意義上講,學術著作出版的經濟效益主要是由科研經費、出版基金等支撐起來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學術著作出版機構經濟效益狀況中,贏利的占40.2%,持平的占38.5%,虧本的占21.3%。由此可見,我國學術著作學術水平總體滿意度偏低,主要是我們的學術著作選題評審環節出了問題。選題評審環節沒有準確把握好書稿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或者雖然準確把握了書稿的學術水平但沒能徹底做到以學術質量作為是否出版的標準,導致出版的學術著作學術質量良莠不齊。
2.建立完善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機制
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環節是對學者創作的學術著作書稿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等進行綜合定性評價,按照一定的出版標準來判斷其是否可以出版,并面向公眾進行社會化傳播的關鍵評價過程。學術著作選題評審環節應該切實承擔起褒貶學術的重任,讓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佳作不被埋沒、丟棄,讓低質量低水平的平庸之作沒有濫竽充數的機會。學術著作選題評審風險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知識不足”導致學術著作出版機構無法辨別書稿的學術水平高低,另一個方面是“財力不足”致使學術著作出版機構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下腳跟而甘愿“為五斗米折腰”。
完善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選題評審機制,可以著眼于解決“知識不足”與“財力不足”這兩方面的難題。
解決“知識不足”問題,可以調整選題評審機構人員的組成配備,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把關作用。所謂“術業有專攻”,可以考慮建立各個學科的學術著作評審學術委員會,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在把關學術著作書稿學術水平方面的作用。這個學術共同體主要指的是各個學科專業的國家一級學會及其下屬各二級分會的同行評審專家,其作用主要在于通過不少于兩位專家的公開、公正、公允的同行專家評審,對書稿的專業性、學術性以及科學性進行鑒定,把握好書稿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具體來講,每一家學術著作出版機構都應該建立自己的同行評審專家數據庫,每一部書稿都應該提請至少兩位相關專業領域或者學科研究方向的同行專家進行匿名評審。匿名評審的結果將作為是否可以出版的主要判斷依據。若兩位同行專家評審意見一致,則評審意見將直接作為是否出版的主要依據;若兩位同行專家評審意見不一致,則需要提請第三位同行評審專家審讀書稿,最終是否出版將主要依據三位同行專家中多數專家的評審意見。為了避免“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所帶來的學術著作評審人員“知識不足”的局限,可以考慮采取同行專家評審書稿,這樣可以更快、更好、更專業地判斷書稿的學術價值與學術水平,將學術著作編輯從繁重的書稿審讀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好地扮演學術著作出版組織者與服務者的角色,更好地從出版規范角度為學術著作出版做好服務工作。
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順利出版,都是作者、評審者、編者等人共同勞作的產物,凝聚著他們的心血與精力。在學術著作出版實踐中,我們習慣于給作者和編者分別署名,而很少會考慮評審者的署名問題。實際上,每一部學術著作都應該在圖書的醒目位置署上同行評審專家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并附上評語。這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實際上,評語一方面是對書稿內容的學術鑒定,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學術著作營銷的專家推薦語。
解決“財力不足”問題,可以調整出版資助和出版經費的來源與投入。現行的學術著作出版資助和出版經費通常來源于科研課題經費,即科研課題經費中預先開列了出版經費項目。這些出版經費通常是專款專項專用的。在學術著作出版實踐中,也有不少優秀的學術著作苦于沒有出版資助和經費而無法出版。對于這類學術著作,可以考慮在國家層面,或者由各個學術著作出版機構設立相關的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更好地資助該類學術著作的出版。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既可以來自國家的財政撥款,也可以接受社會捐贈等。
如前所述,出版行業是高度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行業,學術著作出版更是如此,學術著作的寫作生產、編輯加工、規模復制以及廣泛傳播,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學術寫作和編輯出版的規范。學術著作出版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既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必要,也是學術著作出版的需要。從規范進路層面來講,通過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提升學術著作出版的標準化與國際化,是實現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1.中國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問題審視
中國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問題主要體現在是否要求對學術著作書稿查重、查重率如何,學術著作出版機構如何處理書稿中存在的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學術著作是否要求必須有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書稿中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存在什么問題等方面。筆者同樣結合問卷調查數據來分別加以說明。
查重是學術出版界通行的用來判別學術創作是否存在抄襲剽竊現象的最直接的手段。問卷調查顯示,在學術著作出版時是否要求對學術著作書稿查重方面,查重的占76.9%,不查重的占23.1%;在對學術著作書稿查重的出版機構中,要求查重率不得高于15%的占38.9%,要求查重率不得高于20%的占28.9%,要求查重率不得高于25%的占32.2%。可見,對學術著作出版進行查重尚未成為學術著作出版機構的一致認識與共同行動。在查重方面,學術著作顯然沒有學術期刊做得規范。針對學術著作書稿中存在的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等學術不端現象,學術著作出版機構通常的處理方式中,發回修改的占28.9%,尊重作者意見的占0.8%,不予出版的占80.2%,通告處理的占0.8%。在學術著作是否要求必須有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方面,要求的占81.1%,不要求的占14.8%,無所謂的占3.3%,不清楚的占0.8%。這說明,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學術出版規范開始受到大部分出版機構的重視,但是還沒有成為所有出版機構的統一認識與共同實踐。在要求必須具有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出版形式規范的學術出版機構中,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不規范的占95.1%,不完整的占72.1%,不真實的占21.3%,不準確的占0.8%。就索引來看,武漢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做過研究: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學術著作索引的比例是23%—32%(聯合國平均水平是23%),20世紀60年代這個比例還能維持在百分之十幾,而現在卻達不到3%。⑥由此可見,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必須強化規范,真正為學術研究與學術出版服務,而不能流于形式。問卷顯示,在學術著作出版實踐中,規范性已經成為學術著作出版的標準之一,占54.1%。未來的學術著作出版一定要在學術出版規范方面有所作為。
2.建立完善中國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機制
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是對學者創作的學術著作書稿進行學術規范方面的量化審核與定量評價,從而判別學術著作的原創程度,從技術角度來判斷書稿是否符合出版標準。這在學術期刊界是通行做法。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提高學術研究與學術出版的標準化、規范化、國際化,是中國學術界、學術出版界與國際同行接軌和交流的必要。
第一,建立完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可以引導學術研究的規范化與國際化。學術著作出版環節是學術著作成果由私人領域進入社會化傳播的關鍵環節。學術著作出版環節除了評審學術著作內容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外,也要審查學術著作的出版規范情況。學術著作出版環節對學術質量、學術水平和出版規范的重視與強調,能夠很好地引導學術研究的努力方向。很多學術期刊或者學術著作出版機構經常發布一些選題組稿啟事或者書稿征稿啟事,也會定期發布自己的學術論文學術規范或者學術著作寫作規范,這些就是從學術內容質量和出版規范角度引導學術界的創作與研究。
第二,建立中國學術出版規范手冊。目前,中國的學術出版界缺乏一套完整、權威、科學的學術出版規范手冊。學術出版包括學術期刊出版和學術著作出版兩大部分。
就學術期刊出版來講,2014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 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新廣出發[2014]46號),明確要求要“遵守學術出版規范,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質量標準。學術期刊刊發學術論文、文獻的摘要、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等要完備準確;期刊內容、編校、裝幀設計、印制質量須符合《出版管理條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標準》(試行)、《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要求》等相關法規規章和標準”。但是,由于缺乏權威、統一的學術期刊出版規范,在學術期刊出版實踐中,各家學術期刊甚至同一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之間所遵循的出版規范都有一些差異,降低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不利于學術期刊的出版與傳播,也讓學術研究者倍感迷茫,給論文投稿帶來極大的不便。
就學術著作出版來講,2012年9月,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新出政發[2012]11號),對學術著作的出版作了相應的規定與指導。一些學術出版機構,例如人民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浙江大學出版社、三聯書店、社科文獻出版社等,都相繼出臺了自己的“學術著作寫作與出版規范”。由于缺乏權威、統一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各家學術著作出版機構只能紛紛推出自己制定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形成了各自為戰的局面。
因此,我們亟待建立中國學術出版規范手冊,打破學術期刊出版與學術著作出版之間的學術規范鴻溝與壁壘,讓學術期刊出版和學術著作出版擁有一套完整、權威、科學、通用的學術規范手冊,不斷壯大學術出版事業。一些西方國家在學術出版規范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例子。早在190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就出版了《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初版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編輯們撰寫,而后其不僅成為出版發行業內常用的標準,也成為世界英文寫作的經典標準和風格,被譽為英語“寫作、編輯與出版的‘百科全書’”。百余年來,《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經過不斷修訂與升級,2017年9月已經出版到第17版,內容分為出版流程(The Publishing Process)、格式與用法(Style and Usage)、引文和索引(Source Citations and Indexes)三個部分,共計16章,囊括了寫作、編輯與出版的方方面面,既能夠解決作者在寫作中面臨的諸多細節問題,也可以為出版行業工作者提供系統、專業且提綱挈領的宏觀指導,已經成為各出版社和學術雜志對稿件要求最常用的標準。此外,美國學術界、出版界還出臺了諸多其他規范。
學術著作評價是一項針對已經出版的學術著作進行綜合評價的環節與活動,包括學術著作內容與學術規范等方面。學術著作評價不僅可以從學術價值、學術取向與學術規范方面引領學術研究活動,而且能夠從出版價值、出版旨趣、出版導向方面引導學術出版活動,還可以為廣大讀者選購優秀學術著作提供專業參考與有益指導。從評價進路層面來講,通過學術著作評價引領學術著作出版,是實現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1.中國學術著作評價問題審視
第一,學術著作評價缺乏權威、統一、科學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當前,學術界普遍存在著片面重視成果評價的傾向,即把學術評價僅僅看成是針對已經出版的學術著作或者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而進行的一種評價活動。實際上,這種觀點與做法是有失公允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學術評價其實早已經前置到書稿的選題論證環節了,我們姑且稱之為出版(選題)評價。在學術評價領域,出版評價常常被視為一項出版專業活動,在學術評價過程中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影響,似乎游離于學術評價范圍之外。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普遍現象與客觀事實。實際上,一項完整的學術評價活動,應該包括出版(選題)評價與成果評價這兩個過程與環節,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關于出版(選題)評價,前文內容進路部分已經有所論述,此處僅對學術著作成果評價進行論述。
學術著作出版通過選題評審環節甄別書稿的學術內容與學術質量,也就是出版(選題)評價,這是學術評價的起點與基礎。經過編輯人員專業的編輯加工、作者的再修改再打磨,最終出版的學術著作還要接受學術著作成果評價。相比于出版(選題)評價,學術著作成果評價更為廣泛、全面、嚴格,成果評價是學術評價的終點與結果。目前我國學術評價活動主要集中在學術期刊出版方面,且已經形成了一套基本成熟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但學術著作成果評價缺乏一套權威且有公信力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嚴重阻礙了學術著作出版活動,不利于優秀學術著作的傳播與推廣,影響了學術著作出版的權威性、神圣性。做好學術著作評價意義重大,建立學術著作出版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迫在眉睫。
第二,學術著作評價結果的公信力有待提高。目前的學術著作評價主體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例如教育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地方社科聯、各個行業協會等;二是學術共同體,例如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及其二級分會等;三是學術著作出版機構,例如許多出版社每年都會評選出本社出版的年度十大學術著作等;四是讀者,例如豆瓣、當當、京東網絡銷售排行榜、在線讀者評價、讀者口碑評價等。不同評價主體由于評價目的不同,其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有些差異,因而所做出的學術著作評價結果往往存在較大差異,相互之間的認可度并不高。整體上看,大部分的學術著作評價屬于一家之言,各自為戰,各說各話,互認度較低,致使評價結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學術著作評價應該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評價作用,但在學術著作評價實踐中,很多學科專業的國家一級學會等學術共同體在評選優秀成果獎時,往往主要熱衷于評選優秀學術論文。
2.建立完善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機制
學術著作評價具有正向激勵的積極作用,我們應該建立完善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機制,更好地發揮學術著作評價的正向激勵作用。學術著作評價機制建設涉及評價主體、評價目的、評價標準、評價方法以及評價領域等方方面面。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建立完善多元化的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機制。
第一,中國學術著作評價主體、評價目的多元化。不同的評價主體對學術著作價值的認知度和關注點是有差異的,多元化的學術著作評價主體必然會產生評價目的的多元化。學術著作評價應充分發揮多元化評價主體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更關注學術著作的導向、品位,發揮導向評價作用;學術共同體更關注學術著作的內容價值與學術價值,發揮專業評價作用;學術著作出版機構更關注學術著作的出版價值,發揮出版評價作用;讀者更關注學術著作的使用價值,發揮終端評價作用。
第二,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標準多維化。學術著作評價是一個綜合性、全方位的學術評價,覆蓋了思想導向性、內容科學性、學術規范性等方方面面。因此,學術著作評價標準應該是多維化的。問卷調查顯示,學術出版機構出版學術著作遵循著一系列標準,學術性占94.3%,原創性占86.9%,政治性占80.3%,社會效益占72.1%,思想性占64.8%,科學性占63.1%,規范性占54.1%,經濟效益占37.7%,作者名氣占36.9%。實際上,學術著作評價標準遠不止這些。學術著作“走出去”、獲獎項目、發行量等都應該作為評價標準。堅持評價標準多維化,才能真正實現對學術著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觀評價。
第三,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方法多樣化。南京大學葉繼元教授及其團隊曾對全國范圍的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展開有關成果評價看法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共發出調查問卷110份,回收問卷109份,有效問卷101份。統計結果表明,45%的專家支持對成果采用專家定性評價方法;35%的專家支持通過同行引用情況進行評價;27.5%的專家認為目前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應該定性與定量相結合;9%的專家支持以定量為主的評價;58%的專家認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應該定性定量相結合,但要根據不同情況以定性或定量為主,并根據各指標的權重來測量。⑦2010年,葉繼元教授提出的“全評價”體系對學術著作評價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全評價”體系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目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制度六大要素和形式評價、內容評價、效用評價三大維度。其中,學術圖書質量評價要回歸以學術共同體為主體的評價,引文等計量評價可以作為適當補充和校驗,基于實踐與時間(歷史)的效應評價才是最有意義的評價。⑧
實際上,學術著作評價從根本上來講是對學術著作內容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所做的評價,基于學術共同體評價的內容評價是最主要的方面和維度,而判斷學術著作內容的好與壞需要采用專家定性評價,測度學術著作內容好與壞的程度則需要采用定量評價。
基于引文等形式評價的文獻計量評價雖然只是作為學術著作評價的適當補充與校驗,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獻計量評價目前主要被學術期刊論文評價所采納,因為學術期刊論文的引用率、下載量很方便獲取;而學術著作的引用率、下載量卻很難甚至無從統計。由于同一作者同一主題的學術著作與學術期刊論文通常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因此可以將學術著作評價與學術期刊論文評價結合起來,即在評價某位學者的學術著作時,可以重點參考一下該學者發表的與學術著作相關的學術論文的引用率、下載量。
基于實踐與時間(歷史)的效應評價能夠最為全面、最為客觀、最為準確地反映學術著作的學術質量與學術水平。但是,這種評價時間跨度太長,牽扯的精力太大,很難保證評價的延續性,它不是“疾風知勁草”式的評價方式,而是“路遙知馬力”式的評價方式。理論上講,這種效應評價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應該保留并發揮出應有價值的評價方法。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為參與評價的學術著作設定一個具有一定梯度的出版時間段,比如5年、10年、15年。基于實踐與時間(歷史)的效應評價是對基于學術共同體評價的內容評價的一種校正。這種學術著作評價既是一種對學術著作價值的歷史審視,也是一種對學術著作出版情況的階段審視。
第四,中國學術著作評價領域學科化,即實施分類評價。所謂評價,就是評定價值高低。對于學術著作評價來講,評價是手段,評優是最終目的。評價、評優的前提是被評價對象具有可比性和能比性。就學術著作評價來說,學術著作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各個學科領域由于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原因,發展狀況差異很大,因此中國學術著作評價應該充分考慮各個學科領域的不同情況,按照學科專業實施分類評價。當然,影響力較大、發展較好的學科領域,產生的優秀學術著作成果可以比一般的學科領域多一些。例如,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就考慮到學科差異,按照學科類別評價學術著作。
綜上所述,中國學術著作出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遵循自身的邏輯與進路。理性的邏輯與科學的進路能夠保證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的高質量發展。我們期盼學術界和出版界共襄盛舉,同謀中國學術著作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宏圖偉業。
注釋:
①自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歷經9個月的時間,筆者面向124家出版社發放了調查問卷,共回收124份調查問卷,其中2份問卷無效,回收的有效問卷共122份。從樣本選取比例來看,全國共有圖書出版單位582家(數據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站),所選取的122家出版單位占全國圖書出版單位的21%。從樣本類別來看,大學出版社有38家,占31.2%;專業出版社有41家,占33.6%;綜合出版社有43家,占35.2%。從地域分布來看,問卷涵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省、浙江省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問卷調查所選取的樣本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的基本情況。
②③④劉永紅.學術著作出版相關概念研究綜述[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9(4):210,211,211.
⑤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7)[2019-10-20].http://www.cqjy.com/Item/6106.aspx.
⑥劉彬.中國需要自己的《芝加哥手冊》[N].光明日報,2012-09-11(14).
⑦⑧葉繼元.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質量評價體系再探討[J].現代出版,2020(5):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