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
(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上海 200234)
近年來,在媒介語言尤其是網絡語言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一個異于現代漢語基本用法的網絡流行語“嗑”。而網絡流行語這一網絡虛擬空間中的語言表達單元,傳播廣、演變快、發展猛[1],使“嗑”不僅走紅網絡,也逐漸走進現實社會。事實上,網絡流行語“嗑”產生、興起、流行都和認知語言學、詞匯學等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本文試對當前網絡熱詞——“嗑”的生成和演變做出解釋,同時也從其構造、功能、語義等角度對“嗑”一詞進行考察。
現代漢語中流行的網絡流行語都經歷了“本義——延伸——新義”的發展過程[2],“嗑”也是如此。“嗑”作為土生土長的漢語詞,在漢語中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嗑,多言也。從口盍聲。讀若甲。候榼切”。可見,“嗑”原本只具有“話多”的意義。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嗑”解釋為:(1)【kē】<方>名詞,話,有時特指現成的話①;(2)【kè】動詞,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東西②。
1)他的嘴老不閑著,嗑真多。(《現代漢語詞典》)
2)“你說你還會說別的么?這套嗑兒簡直成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了。女人是不是都像你這樣,用指責男人有二心來站上風?”
上述例1)中的“嗑”(一聲)是名詞,話。但是例2)中的“嗑兒”已經具有“現成的話”的意思,“這套嗑兒”已經具有“這套說辭”的意思了。
3)老鼠把箱子嗑破了。(《現代漢語詞典》)
“嗑”(四聲)是動詞,表示咬的動作,“嗑破”隨著現代漢語的發展和人們的使用,“嗑”已經不僅限于“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東西”了,還可以用來表示其他吃或者喝的意義。例如:
4)當時露絲剛在日記里寫到跟一幫朋友出去玩,在公園里碰到幾個嬉皮,嬉皮邀請他們嗑煙。(譚恩美《接骨師之女》)
5)想象一下,所有的人異口同聲地喊著你的名字:“沃利,這邊!”而你那時又正好嗑了藥產生了幻覺。(尼爾·嘉文《堅持》)
上面“嗑煙”本來應該是“抽煙”,而“嗑了藥”是“吸毒”的委婉說法,這里的“嗑”一方面是由于“嗑”包含“吃”的意義發展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吃藥”的“吃”在臺灣讀作“kē”而來的,總的說來,“嗑藥”的“嗑”也是由于“嗑”本身“吃”的含義發展而來的。
從上述例子說明“嗑”已經隨著漢語的發展,在本身具有的“用上下門牙咬有殼的東西”[3]的動詞意義上發展,擴大到表示和“吃”有關的意義。
除此之外,“嗑”還在一些文本中被用作擬聲詞。
6)座鐘則以其堅硬的指甲尖“嗑嗑嗑”擊著浮于空間的透明板。(村上春樹《奇鳥行狀錄》)
7)有幾只“嗑吃嗑吃”不停地咀嚼嘴里的枯草,此外不聞任何聲響。(村上春樹《尋羊冒險記》)
上面的“嗑嗑嗑”“嗑吃嗑吃”都是表示兩物撞擊并伴有摩擦的聲音,尤其是“嗑吃嗑吃”是牙齒摩擦發出的聲音,和“嗑”表示“吃”的原來意思又有一定的聯系。
根據語料庫數據分析發現,“嗑”作動詞使用的情況所占比例明顯大于作名詞和擬聲詞使用的情況。可見,“嗑”的意義雖然有一定的變化,但其原本所具有的“吃”的意義有很大聯系。
“嗑”是一個產生于近期并極具典型特色的網絡新詞。“嗑”是來源于飯圈(粉絲圈的簡稱)的“嗑cp”一詞,“cp”是英文Coupling 的縮寫,意思為表示人物配對關系。“嗑cp”表示極度喜歡熒幕中的情侶。這里的“嗑”由“吃”引申而來,是熒幕情侶很合自己的胃口,表達了喜歡、迷戀的感情。“嗑”在原有的動詞意義上具有了喜愛的感情色彩,例如:
8)這個夏天,嗑cp 上頭,練車長痘上頭。
9)飯可以不吃,楊紫的cp 得嗑!(以上語料均來自微博用戶)
“嗑cp”表達了對熒屏情侶的喜愛之情,“上頭”使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例9)中感嘆語氣也表達出自己對“楊紫的cp”的極度迷戀。上述的“嗑cp”都具有明顯的感情色彩。
“嗑”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解釋為動詞,使用時多為動賓搭配,如“嗑瓜子”,賓語為所嗑之物。結合語料分析,我們發現,隨著新媒體和娛樂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星、追劇,在追星過程中出現了眾多新詞“嗑cp、嗑瓜、嗑書、嗑顏”等,這些被青年們廣泛使用,占據各大媒體。例如:
10)嗑cp 是什么?一旦我覺得他倆有愛情,他倆所有動作語言都是愛情的互動。
11)愛了愛了,每天嗑顏停不下來……
12)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沒有義務去遵循你的想法,磕糖的前提是尊重。
13)總之,我很快樂。今天在家看嗑瓜嗑劇最后出去吃香的喝辣的。(以上語料均來自微博用戶)
上述網絡語料中,“嗑”在“吃”意義上又發展出新的涵義,具有了“喜歡、極度崇拜、迷戀”的意義。“嗑cp”,表示非常喜歡自己支持的熒幕或小說中的情侶。“嗑顏”是非常喜歡一個人的長相,因此追星。“嗑糖”的“糖”指熒幕情侶或情侶之間甜蜜的小動作或細節,“嗑糖”的意思是因為情侶間的親密行為而感到甜蜜。但“嗑瓜”的“嗑”除了喜歡的意味外,還有看熱鬧的意思,“瓜”指的是各種八卦,“嗑瓜”是指喜歡看八卦并關心后續發展。隨之產生的“嗑瓜群眾”就是指愛看八卦和熱鬧的人。“嗑劇”是迷戀電視劇、等更新的意思。
這里“嗑”可以看出仍然是“嗑+某物”,動賓結構,賓語是所嗑之物,只不過這里的物已經由食物變成了一切可嗑之物。但這里的“嗑”仍屬于追星圈子的用語,在年輕人的范圍內傳播,并沒有被所有人群所接受[4]。
“嗑”作為動詞使用時,最常出現的就是它的動賓結構,但隨著變成追星用語,“嗑”也出現了很多用法,例如:
14)惡魔先生和唱圣歌的孩子,沒猜到結局,看評論對比,年下太好嗑了吧!!
15)當年的最喜歡的cp 站,出了那么多神圖,嗑得我死去活來,竟然也走了。(以上語料均來自微博用戶)
上述例子都是“嗑”的新用法,盡管里面的大多數用法都是漢語中動詞的一般用法,但是對“嗑”來說,之前是“嗑+名詞”的用法占它本身用法的絕大多數,而“嗑”作為動詞的其他用法在語料中占比很小,甚至沒有。因此,上述例子中的“嗑”作為動詞加形容詞使用或者加“了”等用法都是網絡熱詞“嗑”的新用法。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兩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社會的發展,必然導致新的詞義的產生,“嗑”詞義的發展就是如此。“嗑”的新義產生是多重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嗑”在本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嗑”的新義的產生反映了社會心理狀況,它的發展體現人們在特定時期或特定年齡段的價值觀和審美[5],我們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它所體現的時代特征[1]。
使用環境上,網絡熱詞“嗑”大多用在非正式場合,如微博、微信等,這是由于網絡詞語本身自帶調侃性質決定的,它使用是為了營造某種氛圍而達到交際目的,很多人出于娛樂氣氛的需要在日常對話中使用網絡詞語。現在“嗑”被大量使用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但未來的使用頻率是不是還會和現在一樣,會不會有其他詞語席卷而來,取代它的地位,也是未知的。
使用人群上,網絡新詞語的使用者大多是年輕群體,一方面是因為網絡媒體的年輕化;另一方面是因為年輕群體不愿受常規局限,富有創造力,喜愛新鮮感[6]。“嗑”作為一個動詞,沒有具體的感情意義,到現在的極度崇拜、喜愛、熱愛,語義經歷了很大的變化,說明語言具有主觀性,詞匯義項發展的過程也具有主觀性。
使用效果上,網絡詞語“嗑”更形象地表現出了人在追星陷入其中的狀態,或以一種自我調侃的輕松語氣表達出自己對偶像的喜愛,同樣更具有親切感,能輕易拉近交談雙方的距離。同時,網絡語言還有娛樂氣氛、緩解尷尬、贊美等作用,因此,在傳播過程中,網絡社會成員有意無意地模仿、再創造,使得這些網絡詞語富有辭趣。
網絡詞語因社會表達需要而誕生[7],有的最終會走向“滅亡”,淡出人們視野;有的走上正統,進入詞典;還有的雖未走上正統卻能長期使用。“嗑”盡管現在的發展狀態中仍是一個動詞,但它的詞義在社會發展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8],符合詞義發展“本義——延伸——新義”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猜測,網絡詞語“嗑”新增的“極度崇拜、熱愛、著迷”意義會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進入到“嗑”的義項中去。
注釋
①《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36.
②《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