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艷
(河北省樂亭縣第三初級中學,河北唐山 063600)
地理科目不僅包含了理論的學習,學生實踐的能力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者都是教師應該注重培養的方面。在教師講授知識的同時,教師要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們的學習方法以及他們可以接受的講課方式,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全面發展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們在地理學習中的核心素養。
在新課標的要求中,地理的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被提出,教師們也因此而注重學生在此方面的培養。從字面意思來分析,素養就是指人本身的素質以及其后天所形成的教養,那么地理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在地理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學生自身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素質以及各種思維方式,包括地理學科包含的知識、學生養成的地理能力、學生對于學習地理這門科目的態度等組成因素。初中地理是一門涵蓋自然與社會學科性質的課程,其本身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正是因為這些特征的存在,地理核心素養才能夠完全展現出來,學生們的空間思維能力、讀圖能力都是地理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1]。如今,這一話題被廣泛關注,學校與老師們更加注重學生在地理學科中的核心素質培養,但是,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質的過程中,大家也會遇到其中的許多問題,比如,學生本身對于這一學科并沒有多大的興趣,而是僅僅將其作為考試科目來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自身的影響以至于減少對于學習地理科目的興趣,導致不能夠花費足夠的時間將所有地理學科的技能所掌握。
所以,教師們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而有所改變,如此才能夠提高學生們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們的成績有所進步。
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科素養及其核心素養都有其相應的特征,終身性就是其中的一個基本特征。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且不同的個體,他們對于同一知識點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及學習方法,地理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想要學習好地理知識也要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空間思維與讀圖能力是地理學科的學習中比較重要的兩部分組成,這兩者并不能夠在短時間內被所有同學學懂并掌握,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并且將其發展成為自己終身所要學習的范圍。不僅如此,地理的學習是一個逐漸學習的過程,漸進性也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在學生的不同的教育階段,學生們所能掌握的知識范圍與難度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對于學生知識的講授要依靠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特點而進行調整,如此才能夠使學生的地理學科的能力有所提高。
地理學科在初中生的學習生涯中有其存在的一定地位,不僅如此,教材中所涵蓋的相關知識點錯綜復雜,學生們對其理解不夠透徹以及過多的知識點也會打消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知識點的總結就顯得尤為重要[2]。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們可以及時地捕捉課本中的重點,還可以節省教師們在課堂上對于其他知識點的講解時間,預留更多的時間在重要的知識點上,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學習收益。除此之外,地理學科的知識點并不是條理十分清楚的,教師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為學生們把知識點進行總結,對于其學習的方法還是要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學生們通過自己將知識要點進行梳理,不僅可以對于同一知識點有更好地理解和更加深刻的印象,還可以自行對知識點進行歸納與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們便對于知識有其自己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與記憶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天氣與氣候》這一小節的內容時,教師們可以將天氣與氣候的種類先進行一個總結,讓學生們能夠抓住重點,然后以現實中的事例為例向學生們進行進一步講解,從而使學生們更能夠將知識點理解透徹,全方面培養與發展學生們的學習能力。由此可知,教師們為學生總結地理學科要點,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全方面發展。
地理這門科目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對于學生的空間思維要求較高,即讓學生從動態變化的角度來學習與記憶地理科目的相關知識,通過對于地理位置及其特征的空間想象加強對于某一地理位置及其特殊地理現象的記憶與理解。在現在大多數老師的教學課堂上,教師經常由于受課堂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將地理要素用動態方式表現出來,與其相反,以靜態地理要素的方式向學生們講述課堂要點,學生們只能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加強自己的記憶,如此,學生雖然可以準確記住相關知識,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識掌握量,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學生逐漸將自己所熟悉的知識忘卻,這正是因為靜態教學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導致學生們無法形成空間想象,并且對于地理缺乏立體感覺。所以,培養學生空間思維,加強學生的立體感覺是教師們需要做的工作。比如,在講述《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相關地理知識時,教師除了向同學們介紹香港的地理位置、國際地位、氣候特征等知識可以運用靜態教學的方式,還可以通過將香港與學生更為熟悉的上海進行對比,比較二者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及其不同之處為其帶來的影響,如此,學生的空間思維得到了培養,提高了自身的立體感覺,也提高了學生在地理理論中的核心素養。
地理的學習不僅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授知識,對于學生們來說,課堂外的世界才是學生們更為向往的。地理的學習不僅僅要依靠理論知識,學生們還要有看圖能力、觀察能力以及信息的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也要提升,要適當地讓學生們主導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方向,在課堂內外都要留出時間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地理中的圖表占據很大的比例,可以說,圖表是地理的第二大語言,學生們要通過觀察圖表得到相應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讀出圖片中所隱藏的信息,然后通過對于這些信息的提取與運用,將其用來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3]。在一張地理的圖表中會蘊藏著大量的有效信息,而培養學生讀取信息的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比如,在講授《天氣與氣候》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們可以首先讓學生們觀看并了解一些有關于天氣的圖片,然后將課堂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自己讀圖并且從圖片中獲取信息,最后教師將學生們所得到的信息進行總結并且給予補充。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向課堂外面。開闊學生們的視野以及轉換他們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們可以思考得更加全面,將圖表中的信息不遺漏地全部讀出。所以,豐富學生的課堂內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與效率,也有利于學生們核心素養的培養。
任何事物的學習都離不開與實際生活的結合,只有貼近實際生活,學生們才不會感受到知識與自己之間的遙遠的距離,進而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知識點。其實,地理這門學科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生活中的許多時候都可以運用到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知識,比如,學生們在外出旅游的時候就會應用到地理知識,比如,有的學生想要去云南游玩,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準備出行所帶物品,這時,學生要對于目的地的天氣以及地勢有所了解,準備充分地旅行會讓自身更為安心,除此之外,學生在游玩過程中的經歷都是對于當地風土民情的一個了解,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有效運用,既能夠很好地鞏固與記憶知識,還會為學習以后的知識帶來興趣與歡樂。由此看來,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的學習的方式,不僅僅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在地理科目的理論與實踐中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教師們可以通過總結地理學科要點、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培養學生空間思維、加強學生的立體感覺,豐富課堂內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等策略與方法來培養學生初中地理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們能夠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并且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