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 劉紅穎 王偉 梁運航
(貴州省都勻市人民法院,貴州都勻 558000)
跨區域立案是指針對一定版塊行政區劃內的上下級法院之間管轄的一審民商事案件,當事人得就近選擇符合規范要求的中基層法院或人民法庭辦理立案等訴訟事務,可請求收件法院依其申請為他提供接收立案材料等相關訴訟活動[1]。
從實踐中的探索來講,跨區域立案要求各級法院在現有的立案訴訟服務部門中專設跨區域立案服務窗口,實行專人負責的運行機制。在起訴時,原告有權在居住地毗鄰的法院進行立案,接收材料法院按以下步驟完成跨域立案各關節:(1)接受起訴材料;(2)核查當事人的基本信息;(3)對起訴材料初核;(4)將當事人訴訟材料掃描成電子版傳送至有管轄權法院;(5)有管轄權法院在線立案審查,視具體情況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并加蓋有權法院簽章后將文書推送回接收法院;(6)接收法院在收到后將送達回證傳回有管轄權的法院。
在前述流程中,接收法院負擔形式審查的義務,對顯系違反法律,材料內容中可能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的,接收法院應一次性告知當事人,并拒絕提供跨區域立案服務。
跨區域立案制度實施以來,其實效在于便民訴訟,減少訴訟成本。結合各法院反饋數據可知,跨域立案所取得的司法便民成果是可以看得見的,起訴人省去了兩地奔波所帶來的時間、精力、經濟方面的負擔和成本,在時間和訴訟成本方面完成了減負,這對當事人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
在學理基礎上分析,司法注重求公平與效率。在法理學層面來講,跨域立案制度的設計、運行及價值追求是圍繞公平、正義的內涵和理念延伸的,使得效率與秩序、形式公正和實質公正得到彰顯。
首先,有利于民眾訴訟。訴訟成本是當事人維權時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維權成本與訴訟預期利益間的平衡是訴訟制度設計基礎。訴訟成本低或無成本,民眾更愿意通過訴訟手段維權,如訴訟成本高,將抑制當事人的積極性。實行跨域立案,縮減了當事人訴訟成本,便民利民服務舉措也實現了,訴辯雙方利益得到了滿足和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從而實現公平正義。
其次,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將扭轉當事人在法院所在地與自己的居住地之間來回奔波的情況,使得從人的被動選擇到訴訟材料在法院系統內部的便捷流轉,在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當下,信息傳送效率極大提高的效能愈發凸顯。
再次,有利于構建當事人和法院之間新的訴訟秩序。一改傳統“原告就被告原則”的窠臼,賦予當事人行使權利更大便利,使訴權行使得以更有效地實現。在接收法院與有權法院之間構建新型院際關系,使有權法院行權范圍更廣,真正地形成“跨域、連鎖、直通”訴訟服務平臺[2]。
(1)硬件設備不足。在Q 市法院跨區域立案推行的試點過程中,存在科技設備落后未及時更新,信息化滿足不了案件不斷增長的需要,從傳統的電話聯系對方法院要案號,到信息的便捷交互,形成了新型的院院溝通聯絡機制,是法院改革的應有之義。各種設備配置較低,也影響卷宗材料掃描、院際傳輸和辦事效率。
(2)人員配備不合理。可看出,試點法院跨區域立案不同的服務窗口之間所接收、受理的起訴材料的數量是不同的。原告選擇哪家法院立案和其自身居住地交通是否便利有關。呈現離市區近的多,郊區相對較少的特點,其跨區域立案服務數量少于離市區近或交通便利的法庭。故法院跨區域立案服務的推行勢必增加相關法院或法庭的工作量。
(3)受益對象較局限。對經驗豐富、專業性強的律師,其在起訴時所提交的材料較完善,跨區域立案會極大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但對普通群眾而言,因不常與法院打交道,對便民政策和舉措知之較少,并非都知曉有關跨域立案服務內容,仍慣性至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訴。民眾與律師對跨區域立案實際需求不一,這需要加大宣傳引導。
(4)“跨區域”立案制存在必要性受質疑[3]。“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法院及當事人帶來利好,各地法院推陳出新,比如微信立案、開庭、送達、網上繳退費等。在一些發達地區,起訴人只用在法院網上系統進行注冊、提交,即可完成自主立案,法院在線審查立案材料并線上答復,相對跨域立案,它省去了諸多繁瑣,甚至在家就可實現一鍵立案。
(5)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跨區域立案讓“法院忙一點,民眾輕松點”,使群眾獲得感更實在,然案件井噴式增長趨勢短期只增不減,如跨區域立案進行實施,隨之而來的登記、傳輸等事務性工作將無疑增加工作量。
(6)誘發裁判不統一風險。就目前來看,司法裁判不統一在Q 市法院系統內仍存在,主要集中在民商事案件的審理標準不統一。十二縣市法院也未形成定期裁判思路的溝通交流機制,雖然個別領域出臺了指導意見,但更多類型案件和環節未有指引。目前法官的自身能力和日益復雜的矛盾糾紛化解之間存在一些差距,與此同時案件承辦人承受著非常大的結案壓力[4]。業務素養局限,在每個案中投入的時間分配不足,使得承辦人缺少足夠的智謀及時作出裁判。上級應制定相關審判業務文件,在一定程度緩解當事人對于行為指引的供需矛盾,回應審判業務法官對于裁判思路的需求。
(7)推行力度不夠、試點不夠典型。當前Q 市法院跨區域立案“跨”得不夠,范圍過窄,處于小步緩行狀態。建立跨區域立案可對擺脫地方政府干預、提高司法權威,化解糾紛矛盾,增強司法公信力,贏得當事人信任。各縣市法院應在區域范圍內管轄上要“跨”得更廣、更寬,應將部分縣市的重大、復雜、疑難等案件逐步納入跨區域立案審理范圍。
(8)立法層面支持和回應滯后。跨域立案試點及具體實施應有法定依據,法律層面的相關規定尚未與地方法院跨區域立案探索完全地銜接起來,改革底氣不足,亟需理論上解讀,需頂層設計與規劃,避免掛一漏萬,要謹防急功近利的推進。需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及實施辦法,保證Q 市地區法院跨區域立案改革措施闊步前進。
Q 市司法裁判尺度的高度統一有利于Q 市十二縣市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新格局。十二縣市法院應找準著力點,為跨區域立案提供司法保障。
(1)立法層面加強支持。重大改革須于法有據,跨域立案需有法律層面支持,需地方立法作為支撐。試點和全面推行,需立法作為后盾及依據。上級法院也可依職權制定有關區域立案的具體辦法,供下級法院遵照執行。
(2)發揮Q 市地區法院跨區域立案指導性案例、參考性案例作用,指導司法審判。上級法院可通過發布跨區域立案適用法例、適時組織立案、審判類業務研討會、召集立案法官培訓、會商疑難新型案件等,指導下級法院立案和審判部門,杜絕審判業務中規則、具體操作不一致現象。
(3)建立案件信息搜集歸納、研究解決機制。我國實行裁判文書網上公開后,Q 市地區裁判案件可通過網絡對案件受理法院、案由、當事人、裁判結果等方面進行歸類。通過搜集歸納,筆者發現Q 市法院同案不同判、類似案件不類似處理等法律適用不統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呈現,應加強對此類案件協商解決,制定出更妥善的法律適用規范,以統一裁判尺度。
(4)加強對立案人員的培訓。加強對十二縣市法院人員業務培訓和跨域立案方面的培訓,熟悉立案節點和操作流程。
(5)建立會商機制,推進跨縣司法協作進度。Q 市各縣市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雖不同,但并非互不通融,而是構造成地理相關、經濟交互、歷史習俗相近的規劃整體。加強法院系統內部的協作與交流,如召開縣與縣之間的員額法官聯席會議,舉辦案件研討會,建立重大疑難復雜案件通報制度等,以實現轄區內司法裁判高度統一,基本消除同案不同判。
跨區域立案的全面推行,需要全社會的大聯動、大協調,跨域立案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對Q 市十三家法院跨域立案實踐進行及時總結,把跨區域立案與網上立案的優點結合起來,確保Q 市地區法院跨區域立案制度的成功實施,以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實現Q 市地區法院司法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