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蕾
運算是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小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運算能力并不只是掌握口算、估算和筆算,而是能夠根據實際問題,靈活選擇,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認識運算能力的內涵,把握全局。
口算訓練的要求是,學生在一、二年級要能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正確、熟練地口算20 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表內乘、除法;在三、四年級能正確、熟練地口算100 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以及相應的除法;在五、六年級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相應的小數和分數運算。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開展口算方法指導,如比較易混題,防止干擾信息影響口算正確率。在口算教學時,教師應將題目與已有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不將口算與其他知識割裂,從而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解決問題的題型中,我們可以通過筆算得到精確的得數,也可以在筆算之前通過估算來檢測筆算結果的合理性。教師應培養學生估算意識,提高學生運算能力。例如,有一道這樣的題:一共400 箱東西,每次運72箱,6 次能運完嗎?教師可以讓學生估算:每次運72 箱取整估算成70 箱,6 次一共能運420 箱,420 箱>400 箱。離開紙和筆,學生也能很快得出結果,為運輸公司提供最優化的運輸方案,學生能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并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算法背后的數學原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對于以生活情境為背景的運算題,教師可以通過動態演示還原生活場景,讓學生看到動態的畫面,進而演變成加減法的計算過程。這樣不僅生動,而且直接,學生通過畫面聯想,就能深刻地認識到加減其實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學生以后解答問題打下基礎。
以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連加和連減》這一課的情境圖為例(見圖1),不難發現,如果直接貼出情境圖,很難有效地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難以發揮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作用。
而如果教師將這幅圖改為動態的動畫,先出示第1 筐的4 個南瓜,再出示第2 筐的2 個南瓜,然后再設計女孩推著1 個南瓜走過來的動畫,則為學生創設了思考與探索的時空。學生自主地對這一情境進行構建,理解了題意。
數學是一門邏輯學科,教師需要通過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優化解題方法。對于一些運算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拋開傳統的計算步驟,用全新的思維來看待問題,不僅提升了計算速度,還培養學生的宏觀視角,使其不局限于固有的解題思路,為更高年級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題目1:一種鐵礦石,每10 噸可以煉鐵6.05 噸,照這樣計算,1000 噸這種鐵礦石可以煉鐵多少噸?傳統解題思路:如果直接解題,需要先算出每1 噸鐵礦石可以練出多少噸鐵,然后再乘以1000 才能得出答案。這題計算的過程比較復雜,需要用到紙筆。但通過審查題目發現,1000 噸就是100 個10 噸,故煉鐵的噸數也是6.05噸的100 倍,即605 噸。這樣只需要算一步,就輕松就得出了答案。
題目2:求第三小組這次數學測驗的平均成績(見表1)。
傳統的解題思路:先對所有人的成績求和再求平均數,得出答案。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所有的成績都是90 分以上的,90 分是最低分,那么可以把90 分作為標準,6 位同學的成績分別多出90 分8 分、6 分、0 分、5 分、1 分、4 分,一共多出8+6+0+5+1+4=24分。把尾數24 分平均分到6 個人的頭上,每人得24÷6=4 分。因此,第三小組這次數學測驗的平均成績比90 分高4 分,是94 分。這樣的計算數值就只是個數位,比起用原有的成績相加再求平均要簡單快速得多。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以后,再遇到類似的題,就能更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答案了。
當然,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有不斷優化解題方法的意識,更要提供學生足夠思考、討論的時間,給予學生足夠實踐探索的機會。
總之,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數學知識的特點,創設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地、有深度地參與數學探索活動之中,理解算力,概括算法,積累數學經驗,鍛煉數學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