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琳 魯婷婷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許昌461000)
隨著國家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很大的沖擊。非遺文化產品要求技法高且普及性低,對比人工智能,生態助農等創業項目,非遺產品在市場發展中處于劣勢。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開發非遺產品,一方面非遺需要創業者加大宣傳力度,培養消費者對它的興趣[1]。另一方面需要將非遺產品進行商業化的切入,將非遺產品的生產、加工與當下時代精神的回歸、多元文化的追求相結合,才能對中國傳統的非遺產品進行更好的保護。那么如何開發與設計非遺產品呢,本文具體策略論述如下:
進行商業形象的定位,是實施商業市場戰略的第一步。每一款產品都有屬于自己的定位,找準定位,產品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在創業者研發非遺產品的時候,首先要解決產品市場定位的問題,其中包括產品主打價值是收藏價值、欣賞價值還是使用價值;銷售目標人群是收藏家、組織機構還是普通消費者;銷售目標區域是國內市場、國外市場還是兩者兼顧;定價策略是撇脂定價策略、滲透定價策略還是滿意定價策略;營銷渠道是線上銷售、線下銷售還是二者結合銷售。創業者在明確這幾個關鍵點之后,再給非遺產品帶上專利的“帽子”,穿上品牌化的“鞋子”,一次商業定位便完成[2]。
但是,并非越高端的商業定位,就越能獲得更高的商業價值。可口可樂的定價只有3元,商業價值卻超越勞斯萊斯。創業者在開發非遺產品的時候,要避免把非遺產品過度神化,捧上神壇,遠離消費者。相反,現代的非遺產品開發應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相結合,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宮口紅”便是這樣的產品(圖1)。北京故宮在國人心目中是神秘、高端的象征,以故宮文化為源頭開發產品,部分創業者可能會首選古董或者首飾類型的產品,價格高昂。但是,潤百顏與故宮的首次深度IP合作,卻是從價格相對低廉的口紅開始,以國內年輕女性為目標消費者,膏體顏色設計取自紅色國寶器物,外管包裝設計來自后妃服飾。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引領了國內古風美妝的潮流,擠占國外知名美妝品牌的份額。
非遺產品并非觀賞的花瓶,它們凝結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為解決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問題而生。目前它們雖然已經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創業者們不能認為實用非遺產品已逝,在非遺產品研發中注入現代科技或者教育理念,將趣味性或者互動性融入到非遺產品的研發設計中,讓文化屬性與實用屬性合二為一,是非遺產品創業者的出路之一。

圖1 故宮口紅膏體顏色設計與外管包裝設計
例如“扎染”,本是是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讓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是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3]。隨著大工業化印染技術發展,扎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有創業團隊簡化扎染技術,研發“扎染手工包”,讓消費者從參觀者成為手工制作者,體驗扎染樂趣,感受扎染工藝,讓扎染重新進入消費者視野。再比如,我國傳統的刺繡工藝,難度非常大,普通人未經培訓難以參與其中,但某創業團隊發揮奇思妙想,找準市場需求,改善工藝,將鋼制易刺傷人的針,改成塑料材質對消費者沒有危險的針,并在繡品半成品上預留相對應大小的針孔(圖2)。這種改進,讓所有對刺繡工藝感興趣的消費者,甚至兒童,都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體驗刺繡技法、傳播刺繡文化[4]。

圖2 香包塑料針設計
另外,某創業團隊研發的“墨家機關”類玩具,創意起源于《墨子》中關于機關術的記載,材質使用國產實木,玩法結合現代工程拼接方式,再配套電動機芯與電腦編程等元素,讓這套古風玩具與科技相結合,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未來創業者們還可以把更多的科技元素,移植到類似的工程玩具中,比如中國古典宮殿的拼接,古代橋梁的搭建等,都可以融入機械、VR、人工智能等新鮮血液,讓有著古老外表,科技內芯的非遺產品,以嶄新的姿態重回世界的舞臺。
在保護非遺,開發非遺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識到,大部分非遺產品目前只有觀賞價值和部分使用價值,缺乏文化附加價值。創業者在研發和設計非遺文化產品的時候,不僅要讓它們重生,更要讓它們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傳播中華民族的文明與智慧[5]。
當然挖掘非遺產品的文化價值,絕對不是簡單地文化宣傳,而是潛移默化地滲透。例如某團隊設計的“田忌賽馬”兒童游戲盒子,便是由中國古智謀故事“田忌賽馬”而來。田忌賽馬本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的事例[6]。該創業團隊在設計這款游戲盒子的時候,采用“十點半”的撲克規則,設計了10個賽道,讓小朋友自由擺放10種不同高低血點的馬,利用中國古代樸素的博弈思維來取得智慧。“田忌賽馬”既可以讓小朋友學習10以內加減法的知識,又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傳統博弈思想。這款游戲盒子出口到歐美和日韓地區之后,國外小朋友在游戲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古典謀略的魅力,為非遺產品衍生出教育與智慧的價值。再例如某創業團隊研發設計的“活字印刷術識字法”,借助活字印刷這古老的發明,教小朋友或者外國友人學習漢字,屬于體驗式教育,為非遺產品注入了教育與教學的附加價值(圖3)。
如果非遺產品無法挖掘附加價值,那么創業者也可以為它們創造附加價值。比如某個以茶文化產品為主打的創業團隊,研發設計了“職業系列茶包”,把茶包設計成體現不同職業的卡通形象,如警察、醫生、工人等,人為創造出了收藏、職業認知等本來不存在的附加價值[7]。
非遺產品的開發與包裝設計,不僅呈現在流通過程中對產品的保護、促進銷售等方面,還體現在包裝理念、整體策劃、文化宣傳等方面。在非遺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創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將中國傳統非遺產品的推廣與商業進行合理地結合,怎樣把非遺產品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表現出民族文化與藝術特質。
讓非遺產品的外包裝學會“講故事”,引起消費者心靈的共鳴,讓消費者愿意付費,是非遺產品外包裝設計中的一個重要任務。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非遺產品的外包裝以淡雅風格為主,配有中國風紋飾元素,辨識性較強。但是創業者實際上可以做得更多,創業者需要開發更多的中國IP形象元素,為自己的產品代言。例如在西方文化產品中,“公主、海盜、公爵、教皇、魔法”這些元素,具有清晰的敘事脈絡以及人物性格,深入人心。例如迪士尼的十二公主,每個公主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性格與產品完全融入一體。

圖3 活字印刷字模套裝

圖4 “祝壽花饃”實物與外包裝形象
我國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能夠被廣泛認可的人物或者文化元素較少,即便龍形象元素,在部分西方國家也被標記為邪惡的象征。所以中國的創業者們在開發非遺產品時,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也要肩負責任,將中國元素在世界舞臺展示。例如圖4的“祝壽花饃”面塑類非遺產品,外包裝以紅色打底,合壽、孝文化元素、梅花植物元素、云紋圖案元素、花饃元素為一體。
外包裝設計既要兼顧中國元素的表達,又可以融入現代科技元素。例如某專做古風玩具的創業團隊——稚慧思維館,它的商標設計采用“牧童放牛”的中國古典形象。但是觀察細節,可以看出水牛形象其實是一頭機械牛,內部裝置齒輪和芯片。這種古典與現代的撞擊,也是宣傳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
非遺產品具有明顯地域特色,例如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紹興黃酒釀制技藝和石橋古法造紙技藝等,這些非遺手工藝曾經是當地人生產生活的收入來源之一。但是隨著現代化生活的推進,這些古老的手法和技藝因其商業價值的萎縮和技藝的繁瑣沉重,逐漸被時代淘汰。例如被譽為活化石的石橋古法造紙曾養活整個鎮的人口,但后來因古法造紙所用的器具以木材為主,造紙工藝繁瑣復雜耗時長且從業者收入少,當地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致使石橋造紙一度瀕臨滅絕。這種當地人對自己非遺文化產品價值的不認可與主動放棄,是非遺文化產品開發中很大的絆腳石[8]。
非遺產品研發項目的成功,創業者需要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手工藝從業者等多方協作,通過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當地人真正認識到自己家鄉資源的寶貴,當地人才是非遺文化創業的主體。近幾年的大學生助農創業項目,就是返鄉大學生給老鄉宣傳當地非遺文化價值,帶領大家研發非遺文化相關產品,形成貫穿上、下游的產業鏈條,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就業[9]。以石橋古法造紙為例,在國家把石橋造紙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某創業團隊以此為契機,與當地政府深度合作,帶著“走出去的”信心和決心,在全國開設古法造紙體驗館。該創業項目不僅能夠解決當地的生產經濟問題,而且能使古法造紙術得到更多人的認知。再比如洛陽嵩縣“收回小鎮”三合之約助農創業項目,也是畢業返鄉大學生以藝術設計為切入口,為貧困地區提供智力支持,塑造品牌引領產品,挖掘文化打造IP,幫助農民脫貧致富[10]。
綜上所述,文章從商業定位、實用性及創新性、附加價值、外包裝設計和多主體協作開發5個方面簡要論述了該如何在創業浪潮中開發具有我國鮮明文化特色的非遺產品,如何將它們推廣到全國甚至是世界舞臺。未來,筆者團隊將繼續關注這個領域,隨著高科技的進一步落地應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非遺產品開發將和人工智能、VR體驗、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