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淮安,223005)
自從美國雅各布森女士提出“元素養”的概念以來,新的教育培養模式又一次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和積極響應。近年來,信息化飛速發展,國家迫切需要信息化人才以供市場需求,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信息人才就顯得極為重要。如今,強大的理論知識儲備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已經成為真正的人才衡量標準,但任何能力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學生信息化水平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多種素養被陸續地提出,國內外教育也做出了相應地調整,以滿足教育模式的更新。2011年,信息素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元素養”。如何在“元素養”教育這個大趨勢下探索研究新的素質教育模式,是高等職業院校應該思考的問題。
最先提出“元素養”一詞的是美國著名學者雅各布森女士,她在《將信息素養重構為一種元素養》一文中指出:“‘元素養’是可以催生其他素養的最基礎的能力。”[1]美國在教育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教育界的影響十分巨大。當今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呼吁需求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元素養”便是滿足了他們的想法。“元素養”作為最核心的素養,是信息素養的核心基礎。簡而言之,“元素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自己所關注、理解、探索的東西進行批判性考慮和評估的意識,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圖1 “元素養”概念模型
在國內,當“元素養”被提出之后,先后有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和定義。其中,著名學者楊鶴林表示:“‘元素養’是催生其他素養的素養,它是一個框架,即這個框架包含之前所有素養的提出。”[2]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元素養”就是整合其他素養,吸收其他素養的優點,通過一些媒體平臺和網絡平臺進行分享、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提高人們在信息化時代的批判性思維和協作能力。
根據“元素養”概念模型,“元素養”是以信息素養為中心,強化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在當今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各大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陸續上線,教育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在“元素養”教育背景下,學生在網上信息的查找、篩選、評估、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批判性學習,并且注重創造和分享信息。“元素養”就是通過各種新型的技術融入教學方式之中,從而培養出綜合型素質新人才。現在,國外對于“元素養”已經開始了相關的實踐探索,如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等[3],并且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而國內則起步較晚,目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20世紀末,為應對全國技術型人才奇缺的境況,眾多高等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9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法律上認可了高等職業教育,確立了其身份地位,高等職業教育就此開始了它的發展歷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辦學特色便是以培養技術為主,培養學生一門專業技能是其辦學的宗旨。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理論,再加上課后的實踐,構成了其課程的絕大部分。
當前,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高職教育雖然適應了時代需求,有著很好的發展,但是透過表象看本質,我國的制造業發展其實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第一,各界社會人士對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太認可。第二,近年來,關于高職教育的法律條文很少,各方面都沒有明確的細則。第三,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有一個就業方向可走,即本專業方向。然而,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往往會沖擊單一專業的人才,導致其很難有出路。第四,社會對于高職教育并沒有同本科教育一視同仁,社會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其他問題還包括當高職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一起參加招聘時,用人單位還是偏向于本科;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學生,讀高職也是萬不得已,是學習成績不好導致的;高職以技術為主,比較單一,學生的生活也就沒有了特色,比較死板;雖然有相關的法律頒布,但是卻沒有細則明確表述。
總體來說,高職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也成為它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高職教育的教師基本都有著豐富工作經歷,雖然他們在自己所學的專業領域比較擅長,但是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如難以在學生心理和其他方面有太大的貢獻。無論是從師源還是生源來說,差距還是很大,因此很難得到各行各業的認可。當下,有些民辦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由于資金的匱乏而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導致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再度減少。據統計,在全國所有的大學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占據一半。因此,高職院校在經營等方面的問題依舊嚴峻。
當高職教育處在發展早期的時候,高職教育專業便有著明顯的不合理,專業特色不突出對學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專業培養的人才與學校計劃的有區別,并沒有適應時代的發展,雖然也是技能型學生,但當這個專業沒有特色時,用人單位也不會青睞,這也是高等院校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另外,在早期作為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學生,所學的專業并沒有相當高的契合性,導致核心課程不突出,缺乏學科的邏輯性,學生并不能很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早期我國教育模式不發達,對教育理論的認知比較匱乏,有著很強的慣性思維,因此,問題和矛盾突出。
現如今很多高職院校以升本為榮,過度注重學術型人才的培養,使得課堂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脫節,造成了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動手能力差、理論知識不扎實等問題,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其次,高職教育理念還停留在“給學生解決就業問題”[4]的層面上,這種思想會造成學生缺乏主體地位,缺少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是在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提出的,同時,它又區別于應試教育,明確地指出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國民總體素質,而應試教育則完全是為了學習而學。“元素養”提出之后,新的教育模式越來越多,如“元素養”MOOC、新生啟蒙[5]等。這些模式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學習為導向,運用互聯網、媒體等相關資源培育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增強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能力。
通過上述的介紹,結合國外學者的研究,元素養目標框架[6]如下。

圖2 元素養目標框架
根據這個培養目標,本研究對現階段的高職教育做出了如下的方案。
1.在“元素養”目標下改變思維觀念
對于高職院校,要想進行素質教育培養,首先得從自身觀念上來改變。將學校“元素養”教育作為現階段本校最新的素質教育培養方式,使“元素養”教育得到充分的重視,同時也得到師生、社會的認可。“元素養”學生應該牢牢地樹立元素養理念[7],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通過多種素養的結合來培養自己,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行為和批判、認同思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真正得到單位、社會和國家的認可。
2.以圖書館為主導,多機構體系共同參與
學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圖書館資源。“元素養”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模式,它是一個系統性的模塊。圖書館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習資源中心,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學生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元素養”能力,形成扎實的“元素養”技術和開放的“元素養”思維,積極地參加各類“元素養”培訓,使自己成為“元素養”教育下的先驅,從而帶動其他同學的認知能力、批判能力、共享能力和協作能力。[8]高職院校各方都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從而推進“元素養”教育下的素質教育,以培養之后所需的素質技能型人才。
3.利用在線資源改變教學模式
“元素養”教育并不是局限于傳統教室的課堂傳授的方式。學生可以通過網上資源而找到自己的所學的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網上授課平臺以達到給學生講課的目的。通過網上信息平臺的方式,教師在學生的眼中也不再那么嚴肅,學生也有相當多的時間以思考教師留下來的問題,從而弄清問題的本質,以便使自己的學習更加有興趣。同時,學生也可以大膽地提問,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鍛煉自己的思維。在課外實踐上,高職院校也可以將相關的實踐視頻發出,以供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再讓他們去實驗室、工作室、工廠實際演練以達到動手能力的培養。“元素養”教育是信息素養教育的升級版[9],所以,高職院校“元素養”者需要好好地對待“元素養”教育,這將是以后綜合型人才的主要培養方式。
4.線上交流注重階段式培養
高職院校可以從新生入學開始就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融入“元素養”教育中。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學校可以邀請所學技術專業中的“大咖”來為自己的學生、教師講解技能,通過現場交流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隨著5G技術的發展,未來異地視頻會議將成為可能,這將極大地促進信息的交流。“元素養”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處于愈發重要的地位,而對于“元素養”教育模式,它在操作上容易實現,同時,它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真正綜合素質型人才,是社會、國家所需的人才。
美國最早提出“元素養”,其實踐經歷也較為豐富,并且都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國內高職院校可以采納國外的一些優秀案例[10],進行國內外“元素養”教育的交流,以改變自身的觀念和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到自身的“元素養”教育上。“元素養”的提出適應了當今信息化時代的教育[11],高職院校學生在“元素養”教育下進行培養,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實現真正的技能素質型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