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征
2020年美國大選吸引了全球關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行政經驗豐富,人脈深厚,熟悉外交事務,若當選將煥發巨大能量,其組織力和執政專業性不容小覷。競選期間,拜登組建了一支陣容豪華的外交“夢之隊”,下設20個工作組,配置了49名聯席主席,超過2000人為其服務。一旦勝選,拜登將修正美國日益偏離軌道的外交政策,而對華政策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其總體外交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要想判斷拜登當選后的美國對華政策,必須了解其外交團隊的人員構成情況。
外交核心團隊跨老中青三代
拜登外交團隊既重用“嫡系”,也廣納賢才,兼具“忠誠”與“能力”,其中大量關鍵人物將在拜登上臺后進入不同崗位擔任要職。目前看,以下拜登外交團隊內層核心成員,即其“嫡系部隊”,將是他執政后中方直接打交道的主要對象。
安東尼·布林肯,58歲,猶太裔,出生于外交精英世家,其父曾任美國駐匈牙利大使,其叔曾任美國駐比利時大使。其妻曾任拜登的政府間事務和公共聯絡助理,后出任分管教育和文化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布林肯曾是克林頓的外交政策首席撰稿人,從2002年開始追隨拜登,曾任其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后升任常務副國務卿。若拜登勝選,他大概率會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在中國問題上,布林肯給中美關系定下的基調是,“要比高不比低”,贊同采取預防性外交、支持軍事威懾,主張對華堅持貿易規則和對等互惠,通過構建“民主國家聯盟”對付“一帶一路”。
湯姆·多尼隆,65歲,曾任奧巴馬總統第二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其家族與拜登交情頗深,弟弟邁克從1981年起就擔任拜登的競選顧問,被稱為“拜登的另一個自我”。其妻曾任第二夫人吉爾的辦公室主任。多尼隆曾多次協調中美高級別對話,對中國領導人比較熟悉。拜登執政后,他或將成為白宮高級顧問,是拜登對華決策時必然咨詢的對象。
埃利·拉特納,43歲,是年輕一代的中國問題專家。目前在前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成立的新美國安全中心任執行副總裁。拉特納在國務院時是坎貝爾的下屬,負責中國事務。兩人近年來數次聯合發表關于中國的文章。拉特納2002年就進入國會參議院為拜登工作,2015年又成為拜登的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若拜登當選,他可能在白宮國家安全理事會擔任副職,或在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是制定對華政策的關鍵人物。
“70后”杰弗里·普雷斯科特也曾是拜登副總統的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曾在中國生活七年,2002年在北京創立耶魯中國中心并任副主任,是復旦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嫡系部隊”中還有兩位國防部背景的人,均在拜登任副總統時當過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一位是資深歐洲問題專家朱麗安·史密斯,曾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勛章,可能會出任美國駐北約或常駐聯合國代表。一位是前國防部副部長幫辦布萊恩·麥吉翁,曾任白宮國安會執行秘書,負責行政、預算和人事工作。
專業精英儲備實力雄厚
拜登還吸納了長期混跡于各屆政府、來自民主黨不同派系的政策圈精英。為照顧方方面面的利益,他將為這些人安排與其經驗和能力相稱的職位。
杰克·蘇利文,44歲,是民主黨內公認的外交智囊和政治“新星”。他是希拉里·克林頓的嫡系,也是她競選總統時屬意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人選,希拉里甚至曾放言稱蘇利文未來有競選總統的可能。蘇利文曾連續兩次參加希拉里競選團隊,并追隨她進入國務院,掌管政策規劃司。在希拉里離開政府專心備選時,蘇利文本計劃辭職,因能力出眾被奧巴馬極力挽留,轉任拜登副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曾參與操盤美國與伊朗的核協議談判。希拉里敗選后,一度深受精神打擊的他重新振作起來,創立了反對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國家安全行動組織”(NSA),該智庫幾乎囊括了民主黨建制派外交和國家安全圈所有重要成員。
庫爾特·坎貝爾,63歲,希拉里系,奧巴馬時期任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設計者。他門生眾多,即使在特朗普時期也遍布國務院各大部門,其外交理念對美國外交界職業圈層影響較大。今年7月坎貝爾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中國的外交忍耐結束了?》一文,批評中國放棄了“克制政策”,把中美關系惡化歸咎于中國,這一觀點代表了民主黨相當多專業精英對中國看法的轉變。2019年9月,坎貝爾和蘇利文聯名在《外交事務》雜志發表《沒有災難的競爭》一文,指出美對華接觸政策已經結束,但不應就此切入冷戰模式,中美可以共存,不能為了競爭而競爭,要防止兩國關系滑入危險的沖突狀態。
拜登團隊吸納了不少女性精英,為彰顯“粉紅力量”和多元化,他很可能任命多位女性高官參與外交和國安決策。首推蘇珊·賴斯,56歲,曾任奧巴馬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因非洲裔女性身份一度進入拜登此次競選的副總統候選人“短名單”。拜登一旦當選,有可能安排她出任國務卿。目前,賴斯已進入拜登著眼當選組建的過渡小組,離國務卿位置又近了一步。
另三個值得關注的女性分別是:艾薇兒·海恩斯,51歲,奧巴馬系,曾任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和奧巴馬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目前是拜登過渡小組成員,有可能成為下任中央情報局局長或國家情報總監。薩曼莎·鮑爾,50歲,愛爾蘭裔,奧巴馬系,前常駐聯合國代表,現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福中心董事會成員,曾做過南斯拉夫戰地記者,是人權事務專家,著作獲過普利策獎。米歇爾·弗盧努瓦,60歲,希拉里系,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與坎貝爾在2007年共同創立了新美國安全中心,拜登當選后由她出任國防部長的呼聲不低。
此外,拜登團隊還吸納了兩位具有跨黨派色彩的前高官。資深歐洲問題專家和談判專家尼古拉斯·伯恩斯在小布什時期被任命為副國務卿,2008年離開政府后到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執教,一直積極主推美印關系。阿什頓·卡特在小布什時期加盟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的國際安全顧問班子,奧巴馬時期成為國防部長。這兩個人將來會作為拜登團隊和共和黨建制派之間的橋梁人物,助拜登順利接管國務院和國防部。
經貿團隊星光耀眼
中美關系不僅涉及外交和安全議題,還包括經貿、流行病、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了解拜登團隊外交安全領域以外的構成也很重要,特別是在經貿領域。
民主黨建制派和進步派在貿易、稅收、氣候變化、社會福利、教育等問題上存在激烈博弈。桑德斯和沃倫等人成立了六個聯合工作小組,與拜登共商經濟政策。拜登已召喚多名奧巴馬時期主流經濟學家進入團隊,并屬意由哈佛大學前校長、克林頓時期的財長勞倫斯·薩默斯擔任其經濟團隊的主要負責人。薩默斯是奧巴馬政府應對2008年次貸危機的主要操盤手,但他沒有得到民主黨進步派的支持和配合。鑒于他在學界和政界的超級影響力,即使將來不進入拜登政府,也將扮演經濟金融領域的“精神教父”角色。
薩默斯認為,特朗普的一系列政策反映了美國對中國看法的轉變,貿易戰最大的后果是心理威懾,只會陷入兩敗俱傷的局面。美國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戰略,輔以“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中美雙方應把談判框架放寬,用更加寬泛的思維及多邊的方式處理兩國關系。兩國想要保持穩固關系,需要打消彼此疑慮,相互做出戰略保證。
隨著進步派代表在地方參眾兩院初選中不斷占據“建制派”曾經擁有的席位,拜登也吸納了大量“進步派”經濟學家參與政策制定。下面這些人可能在拜登的經貿團隊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能出任司法部長的馬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拜登擔任副總統時期的經濟顧問和首席經濟學家杰瑞德·伯恩斯坦;前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席兼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前美國貿易代表邁克·弗羅曼;桑德斯的高級經濟顧問、石溪大學公共政策與經濟學教授斯蒂芬妮·凱爾頓。此外,還有喬治城大學法學教授、世界貿易組織前法官、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前總顧問珍妮弗·希爾曼和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美國貿易副代表的米里亞姆·薩皮羅,這兩人極有可能是拜登政府的美國貿易代表人選。
綜合來看,拜登的外交團隊匯聚四屆總統的行政班底(但以奧巴馬時期人員為主),充斥著在特朗普時期忍辱四年蓄勢待發的專業精英,跨越老中青三代,既有擔任過部級以上要職、擁有豐富冷戰理論積累和實踐經驗的“老炮兒”,又補充了不少少壯派和進步派勢力。其成員多是哈佛、耶魯、牛津三所名校的博士,其中“哈佛幫”人數最多,他們離開政府后又在新美國安全中心、國家安全行動組織、阿斯本戰略集團、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福中心等智庫中匯集,彼此政見相合、相互背書,經常聯名發表文章,形成一個緊密圈子。
與特朗普極具個人色彩的“朋友圈”“小作坊”相比,拜登領導的是匯集了各領域頂尖人物的“集團軍”,意味著如果他當選,我們與美方打交道可能不會比特朗普時期更容易,需要更為精細和專業化的操作。在對華政策方面,尤其需要關注蘇利文、坎貝爾和拉特納這個“鐵三角”,他們將是拜登政府中給中美關系定基調的關鍵人物,美國對華決策群體的普遍年輕化將對中美關系產生何種影響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師、太和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