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位于馬來半島南端的島國新加坡,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更以優美整潔的環境著稱于世,被譽為“亞洲花園”。
眾所周知,新加坡共和國是因新加坡城而得名的,也就是說先有新加坡這個城市后有新加坡這個國名。此外,新加坡還有諸多別名,如獅城、星洲、星島、石叻、叻埠等。
那么,您知道這些名稱是怎么來的嗎?
先來說說“獅城”的來源。
新加坡在馬來語中的名稱為Singapura。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公元14世紀,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在海上航行時遇到風暴,船只漂流到一個島上,剛一登陸便看到個異獸,當地人告訴他那是獅子。于是,他為新加坡取名“Singapura”(在梵文中意為“獅城”)。如今,新加坡著名的地標魚尾獅雕像即由此而來。另外,新加坡的國徽上也有一頭獅子,以此作為國家的象征。
再解釋一下叫“星洲”和“星島”的緣由。
近代英國人對馬來亞進行殖民統治,他們根據當地人的發音,稱新加坡為“Singapore”,華僑據英語讀音將其譯為“星加坡”或“星嘉坡”,又依中國國內地名的命名習慣,將“星加坡”省略為“星”字,再附上一個地名通名“洲”或“島”,創造出“星洲”和“星島”這兩個中文與馬來文合璧的地名。
至于為何把新加坡稱為“石叻”和“叻埠”則少有中國人知道。
原來在馬來語中,新加坡另一個更古老的叫法是“Negeri ?Selat”。其中,“Negeri”意為城市;“Selat”意為海峽,合在一起就是“海峽城市”。當地華僑根據“Selat”的讀音稱其為“石叻”,或將“Selat”最后一個音節“1at”的發音譯為“叻”(拼音lè,粵語音譯用字),然后再加上地名通名“埠”(指有碼頭的城鎮或商埠),于是,另一個中文與馬來文聯袂的地名“叻埠”就出現在人們的口頭、報章、書刊和文獻中了。由此,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也應運而生,如“叻幣”(Straits dollar)指海峽殖民地時期(1845~1939年)新加坡的貨幣名稱;“叻報”(Lat Pau)是二戰前新加坡出版發行時間最久的中文日報,從1881年創辦到1932年停辦,總共刊行長達52年。
其實,新加坡的別名還不止于此,比如舊時華僑又稱其為“淡馬錫”(Temasek)或“舊柔佛”(Johor)。
新加坡歷來就是華僑在東南亞的聚居中心。迄今華人仍是該國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華人約占總人口的70%)。從過去華僑給它取的名稱之多,可以看出兩者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
·作者系貴州財經大學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