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永華
摘 要:小說《童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單親兒童的案例。作家運用潛在對話的方式刻畫了自己童年時代經歷了父母離異、家庭重組等變故后的心靈成長軌跡。這對當今教育工作者研究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學校教育對于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必須以科學的態度來實現思路清晰、對癥下藥。唯有如此,單親學生的成長之路才會充滿希望。
關鍵詞:學校教育 單親家庭 《童年》 策略
很多教師消極地認為,單親家庭的存在使得學校教育困難重重,但事實上,只要教師合理認識與科學應對,單親孩子的教育也會非常順利。法國作家娜塔莉·薩洛特于1986年出版了新小說《童年》,作家運用潛在對話的方式刻畫了自己童年時代經歷了父母離異、家庭重組等變故后的心靈成長軌跡。這對當今教育工作者研究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目前單親家庭學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泛單親化現象。單親家庭學生身上確實會存在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可能與“單親”無關,而是單親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與非單親家庭學生同時存在的問題。
泛策略化現象。教師針對單親家庭學生采取平時針對所有學生的共性策略來搪塞。比如某校建有家校聯系制度,規定每學期班主任必須通過微信或者實地見面等方式至少聯系家長兩次以上,假如某班主任總結單親家庭學生思想教育的策略時提到了自己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那就是一種泛策略化現象。這就像只知用水來火,即便是漏電引起的火災也用水來應對,是沒有科學性與針對性的表現。
泛愛現象。綜觀互聯網上的各類教育案例,大多數案例認為教師要愛單親學生,但這種愛有的成了家庭溺愛的延伸,有的愛成為單親學生不懂奉獻、自私自利的催化劑。比如某校有每學期針對貧困與單親家庭學生的慰問制度,筆者在與一位單親學生的交流中卻聽到了這樣的話:“為什么今年我們家沒有拿到學校送的五百元錢!”
二、《童年》中單親孩子的心理狀態
1.被拋棄感
《童年》中,娜塔莉的母親與另一名男子重組了一個溫馨家庭,在一次家庭游戲中,娜塔莉雙手抱住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保護,但是被媽媽推開了,媽媽說她和后爸是一條戰線的,娜塔莉由此認為自己有被媽媽拋棄的傾向。據心理學家分析,兒童最早的人際關系就來自與父母的交往,離婚家庭的孩子最深刻的一種感受就是被拋棄,這在重組家庭中尤其突出,重組家庭孩子的這種感受其強烈程度往往超過那些一方家長已經去世的孩子。
2.失落感
小說中娜塔莉選擇了與父親一起生活,娜塔莉曾經趁父親不注意偷偷給母親寫信,表達與父親生活的不和諧與痛苦,于是其母拼命譴責父親,也使得父親知道了娜塔莉對自己的不信任。由此娜塔莉認為母親背叛了自己,感覺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相信。
3.仇視世界
一個人為了掩蓋內心的自卑,往往會用極強的逆反心理來表達自己的偉大。小說中保姆多次勸阻娜塔莉不要亂用剪刀,但娜塔莉還是用剪刀劃破了沙發,并拼命反復地喊:“我要弄碎它。”
問題歸問題,事實上命運的坎坷并沒有擊倒弱小的娜塔莉,相反娜塔莉正視現實,一生苦讀經典,筆耕不輟,一直到1999年99歲高齡才幸福地離開這個世界,創造了人生的輝煌。
三、從《童年》看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
1.單親學生現象的正視化
各類研究單親家庭孩子教育的文獻多著眼于研究孩子的心理問題,有的文章還對單親孩子的心理問題帶有明顯的夸大傾向。最近,據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對一萬多名單親七歲兒童的一項調查表明,當這些孩子被問:“你多久能感受到一次快樂?”有三成的孩子表示自己總是比較開心,有約六成的孩子覺得他們有時很開心。換個角度看問題,單親家庭孩子少了一半的溺愛,性格會更堅強。當然,單親家庭孩子由于缺少了父母一半的關愛,確實與正常家庭孩子在心理狀況與心理特點上略有差異,但這些差異是類型上的差異,而并不一定是心理健康方面上的差異。
筆者認為,單親家庭孩子比較脆弱,他們擔心老師與同學對他們另眼相看,可是我們不少學校還在做著掩耳盜鈴的教育游戲,一方面為了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而拼命強調要尊重學生、重視德育與健康教育,一方面又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時常搞所謂的“單親學生”的“幫扶、結對、講座”,最終只會讓學生形成“有媽的孩子是塊寶,沒媽的孩子是根草”的自卑與封閉心理。正確的做法是承認單親現象的存在,但要淡化對單親家庭學生的特殊看法,在戰略上把單親家庭的學生與正常學生一樣看待。
2.單親學生心理的修補術
從《童年》中,我們找到了單親家庭孩子特有的心理特征,這些特征在別的孩子身上并不明顯與突出。單親家庭學生的這些特殊心理往往與父母中一方的離開或者離世有關,也就是說缺少了一半的愛,而這些愛是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難以實現的。
首先,學校老師要引導家庭及時修補孩子受傷的心。特別是那些因為夫妻關系緊張而離婚的家庭,父母尤其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建良好的環境。比如做母親的不能隨便在孩子面前說孩子父親的壞話,這樣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只要不是父母中的另一方已經離世,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母應隨時為孩子提供與另一方團聚的機會,使孩子感受到另一方的關愛,促進心理健康成長。
其次,學校與班級要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班級中有單親家庭孩子的,全班學生既不必表現出過分關注,也不能人為地挖苦與嘲笑單親學生。這種氛圍的營造不僅是為單親孩子而單獨創設的,也是為了全班學生的和諧與共同進步。
3.單親學生輔導的針對性
對于單親學生的心理輔導必須圍繞單親這一特殊背景來展開,在注意預防前述三種不良現象的同時,可將著力點放在被拋棄感、失落感與對世界的仇視上。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創立,為我們提供了心理輔導過程中適應性極廣的一種情緒輔導思路,教師可以應用于當前單親學生的輔導上:
以情緒ABC理論看,A指的是當前發生事件,B即個案對當前事件的評價與看法,C是個案產生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情緒往往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引發,而是受個體對當前事件的評價與看法左右。比如《童年》中娜塔莉的失落感是這么引起的:她趁父親不注意偷偷給母親寫信,母親拼命譴責父親(A)—娜塔莉認為母親背叛了自己,感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B)—失落感非常強烈(C)。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介入心理輔導:針對“B—母親背叛了自己,感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進行修改,問問:如果母親徹底背叛了自己,他會寫信對父親提出譴責嗎?父母的行為是否可以說明世界上所有人的行為?經澄清后得出:母親對父親的譴責正說明了她還愛著孩子,父母的行為并不代表世界上所有人的行為。對于父親的看法(B),其實也不代表真實的父親,因為B是主觀的,而真實的父親是客觀的,如果細心探究,也能發現這里看法的不合理性。由于對于B的修正,相應也會出現C的修正—看起來父親也沒有那么可惡,母親卻是實實在在地愛著自己,這個世界還是充滿著關懷與溫暖的。這種針對當前事件的評價中的不合理性進行合理化修正的做法,正是艾利斯理性情緒療法的重要內容,教師在進行單親學生個案輔導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運用。
綜上所述,小說《童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單親兒童的案例,“家庭不只是一個人生活的起點,也是他人格形成的源頭所在”。學校教育對于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必須以科學的態度來實現思路清晰、對癥下藥。唯有如此,單親學生的成長之路才會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 陳羿君、沈亦豐、張海倫《單親家長性別角色類型與子女社會適應的關系—性別角色教養態度的中介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年第5期。
[2] 李艷芳《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系統的構建—以“護苗行動”關愛單親家庭兒童義工服務項目為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