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摘要:創新教學策略是提高初中科學習題教學實踐互動性與新穎實效性的重要措施,對初中生信息整合能力、科學核心素養及綜合素質等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簡要分析初中科學習題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整合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新建議,以提高其培養效果。
關鍵詞:科學習題;信息整合能力;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7-0172
原有的初中科學習題教學側重于理論知識與解題思路的講解,忽略了對初中生信息分析應用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初中生信息整合能力及解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師應創新科學習題教學方法,靈活應用泛讀、精讀、推理、實踐等多種方法提高初中生信息整合能力培養水平,為擴大其對初中生科學習題解答及信息思維能力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巧用泛讀了解習題內容
大多數科學習題具有信息量大、情景化的特點,對初中生閱讀速度與信息整合能力的要求較高,但是許多初中生因閱讀速度慢或信息整合能力有限,而無法在規定時間內解答完所有問題,這也是其科學學科筆試成績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應傳授初中生泛讀技巧,讓初中生快速閱讀習題信息,準確區分已知信息與未知條件,初步了解習題考核或涉及的知識點,明確需要解答的問題,估測習題可能會用到的解題方法,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初步的解題思路。教師應引導初中生利用圈畫標記關鍵信息的方式提高初中生信息提取與整理能力,找出習題描述情境中隱藏的暗示性信息,從而讓初中生掌握更多能幫助其正確解答問題的有效信息。
例如,七年級科學習題材料:小豆豆在學習《生物與非生物》時,對蝸牛的生活環境產生了興趣,便于小伙伴一起去探索,他們記錄了發現蝸牛的各處環境和蝸牛的數量,在水泥路上沒有發現蝸牛,在水槽邊的石頭下發現了21只蝸牛,在種花的濕花盆底下發現了11只蝸牛,在干草地上發現了2只蝸牛。根據他們的調查結果能確定最適宜蝸牛生存的環境條件嗎?這道題的難度并不大,但是題目信息量比較大,初中生只有認真讀完題目信息才能回答問題。而初中生可以帶著問題再次快速詳細的閱讀問題,找出“在水槽邊的石頭下發現了21只蝸牛”的關鍵信息,此處的蝸牛最多,足以說明蝸牛比較喜歡“水槽邊的石頭下”的環境,此處的環境具有潮濕陰暗的特點,從而快速正確解答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泛讀并不是讓初中生讀題時一目三行,而是讓初中生快速完整的讀完問題信息,標記出其認為比較重要的信息,提高初中生閱讀速度與題目信息直覺表象能力。
二、巧用精讀整合習題信息
初中生標記出的習題信息較為分散,不同信息之間的關聯性也不明確,此時初中生可以從整體出發再次精細化閱讀習題信息,對信息進行再次篩選、匯總與分析,找出最關鍵、最重要的信息,明確習題設計原因及考核內容,把握習題核心內容。同時,初中生還應重點分析局部內容,找出問題解答的關鍵詞或語句。教師應與初中生一起分析習題類型,將習題信息劃分為文字、圖片、表格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信息的整合要求與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整合文字信息時,可以先明確問題,找出與問題相關的有效信息,剔除無用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純化處理,將其轉化為科學性較強的知識,并將其與書本知識進行關聯,通過知識遷移與邏輯推理得出相應的結論。圖像信息較為形象生動,在整合圖像信息時,初中生要認真閱讀與觀察,找出圖像中的關鍵詞、關鍵圖形以及隱含信息等,用精確的文字信息概括抽象直觀的圖像,分析比較不同圖像的不同之處,巧用對比分析與邏輯推理找出圖像背后所蘊含的定義或定律。圖表信息的整合與圖像信息的整合具有較強的相似之處,需要初中生將表格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
例如,小明為了探究物體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變化情況,將一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金屬圓柱緩慢浸入水中,水足夠深,在圓柱體接觸容器底之前,分別記下圓柱體下表面所處的深度H和彈簧測力計相應的示數F,他用表格來匯總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分析比較第1次與第5次實驗數據來分析沒有完全浸沒的金屬圓柱體收到的浮力與什么能成為反比。此時,初中生需要標記出表格中第1次與第5次的數據信息,分析兩者的相同及不同之處,發現隨著H數值的增加,F數值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表格數據的變化會有一定的規律,不僅需要初中生簡單的判斷數據的增加或減少,還需要計算其增加或減少幅度的變化,從而得出相應的規律。
三、巧用研讀應用信息
初中生閱讀提取和篩選整理信息的目的是應用信息尋找問題答案,需要對不同的信息進行拆解或組合之后才能具體應用。初中生可以將有效信息進行整體羅列,將復雜信息簡單化,抽象信息具體化,幫助其確定解題思路。情景分析題是科學學科考試中較為常見的題型,也是重點考查初中生信息整合能力的習題,需要初中生將情景中的信息轉化為理論知識,要求初中生根據多個已知條件進行定向推理與分析。
例如,小強在學習“滑動摩擦力”之后,認為兩物體的滑動摩擦力與兩物體的接觸面積大小有關,于是他自己做了一個簡單的小實驗,設計了兩種方案,方案一是在桌子上固定水平木板,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板上的長方形木塊。方案二是木塊與彈簧測力計相連接,彈簧測力計水平固定,用細繩子水平拉動長方形木塊,求解哪種方案更準確簡單。初中生在閱讀題目內容之后,初步確定問題考查點是滑動摩擦力,回想曾經學過的關于該知識點的定義規律,并以此為基礎判斷出兩個方案中木塊摩擦力的方向,從實驗結果、實驗操作等方面分析比較兩種方案的優劣,最終組織語言回答問題。
總之,正視傳統初中科學習題教學模式的弊端,通過泛讀、精讀、研讀等多種方法提高初中生信息提取與實踐應用能力,鍛煉初中生觀察分析與問題解決能力,為實現初中生及初中科學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海林.如何培養學生獲取、處理、應用信息能力[J].教育現代化,2017(38):72-73.
[2]張金雪.高中生物試題中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J].文存閱刊,2019(4):197.
[3]馮玉范.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速讀(下旬),2015(3):126-126.
(作者單位:浙江省泰順縣第七中學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