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帥
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治療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的處理思路。方法 選擇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通過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總結腹腔鏡下治療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的處理思路。結論 所有患者中,有9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功,2例中轉開腹,手術成功率為98%。患者手術過程平均用時(48±23)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68±56)ml,平均住院時間(6.2±3.1)d。中轉開腹2例中,1例由于術中診斷為膽囊癌,1例由于患者膽囊與周圍組織發生嚴重黏連,損傷膽總管,均中轉開腹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均無出現死亡、出血、膽瘺、腸瘺、腹腔膿腫等并發癥。結論 腹腔鏡手術是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的安全有效治療手段,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通過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中嚴格規范操作,術后做好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
關鍵詞:腹腔鏡;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7-042-01
引言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手段發展越來越成熟,針對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腹腔鏡手術治療已經成為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本文針對腹腔鏡下治療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的處理思路進行了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患者,其中包括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2.1±8.4)歲;患者從發病到就診的時間約在14-52h,平均(26.4±4.5)h。所有患者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右上腹肌衛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準備階段:所有患者術前均給予常規上腹部彩超、CT檢查,檢查結果顯示,71例(71%)患者膽囊壁明顯增厚,厚度范圍約在4mm-9mm,同時,膽囊壁呈雙邊征;其余29例(29%)患者的膽囊壁厚度在3mm以上;患者膽囊頸部存在結石嵌頓,并且在膽囊腔中有明顯的漂浮物影像;膽總管直徑最小為5.4mm,最大為6.9mm,其中并未發現有結石影像。指導患者在術前禁食水,抗感染等指導,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基礎疾病采取對癥治療,必要情況下,聯系相關科室進行會診,給與患者針對性治療。
手術實施階段:給予患者全身麻醉,采取常規三孔法進行手術。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在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鋪設無菌巾;患者手術體位采取頭高腳低,并整體向左傾斜約20度,建立CO2氣腹,維持壓力,最低不低于12mmHg,最高不高于15mmHg。對于被大網膜包裹,但黏連較為疏松的,先進行分離,部分患者膽囊壁出現片狀的壞死灶,但是并未穿孔。當膽囊張力過高時,采取常規的膽囊減壓措施,將膽囊的底部提起,使其與膽囊管和膽囊頸部進行分離,然后再用雙鈦夾,從中間部位剪短,采用順行路徑,用電鉤將膽囊游離。運用電凝棒進行膽囊床止血操作,再通過采用大量的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仔細沖洗,通過操作孔,取出膽囊進行檢查,沒有出血現象后,在溫氏孔位置按照常規操作防治硅膠引流管,手術完成后,根據引流量在合理時間內拔除,一般在48h到72h之間。
術后處理階段:手術完成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常規監測,并給予鼻導管吸氧2L/min,同時,給予患者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輔助治療。如果患者存在肝功能異常,則針對性給予其保肝治療。術后1-2天,指導患者進行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等復查,叮囑患者通氣后再進行飲食。
2.結果
所有患者中,有98例順利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成功率為98%,其中2例進行中轉開腹手術治療,1例由于術中診斷為膽囊癌,1例由于患者膽囊與周圍組織發生嚴重黏連,損傷膽總管。患者手術過程用時最少為32min,最長為131min,平均用時(48±23)min;術中出血量最多200ml,最少35ml,平均出血量為(68±56)ml;住院時間最短4d,最長一周,平均住院時間(5.2±1.1)d。所有患者術后均無出現死亡、出血、膽瘺、腸瘺、腹腔膿腫等并發癥。
3.討論
在現代醫療技術推動下,腹腔鏡技術水平實現了快速提升,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已經成為腹腔鏡手術治療手段的適應證之一。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治療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效果良好,并且未明顯增加手術術后并發癥。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針對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治療中,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較高的手術成功率,治療效果滿意。但是,針對術中懷疑存在膽道損傷,或者腹腔鏡手術治療存在較大的難度時,還是需要及時中轉開腹手術治療。
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患者的膽囊腫大,出現積液、積膿的情況,并且膽囊壁明顯增厚,局部組織出現水腫現象,膽囊組織質地較脆,并且由于炎癥會造成膽囊與周圍組織發生黏連,因此在手術治療中,較易發生出血的情況。針對此,在手術過程中,無論是進行牽引操作還是分離操作,都禁忌采用暴力操作,防止對膽囊管造成撕裂損傷等,尤其是針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過程中,更需要注意。在手術過程中,先在膽囊底進行穿刺減壓,若膽囊經存在結石嵌頓,可從頸部上將結石推擠到膽囊中,在膽囊壺腹與管交界運用吸引器推吸,將膽囊三角區分離出來,最大限度使膽囊三角區與膽總管、肝總管距離拉大,運用分離鉗,將黏連進行鈍性分離,將膽囊三角區充分暴露出來,從而有效避免銳性分離過程中對其他組織造成損傷影響。手術完畢后,在膽囊窩常規放置溫式孔引流管,避免發生感染,膿腫;手術后對患者腹腔引流液的顏色和引流量、引流速度等進行觀察。
總而言之,在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治療中,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滿意,通過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中嚴格規范操作,術后做好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急性化膿性壞疽型膽囊炎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莊壁龍,李楚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化膿性膽囊炎伴膽結石的效果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3):33+35.
[2]賈振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J].黑龍江醫藥,2019,32(03):704-705.
[3]王金生,高志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高齡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患者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9,25(0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