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周欽梅 江勝利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針灸+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中醫針灸,研究組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著較為大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有著十分良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身體情況,促使患者腦部血液循環,減少發病率,值得全面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中醫針灸 推拿治療 椎動脈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7-057-01
在臨床上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病,是指患者的頸椎出現退變性,進而使椎動脈受到壓迫,使椎-基底動脈出現供血不足,臨床主要表現特征為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突然摔倒,同時伴有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受限等。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提升,椎動脈型頸椎病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加之人們生活節奏和習慣的改變,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該疾病在向著低齡化靠攏,對人們的工作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中醫針灸和推拿是中醫治療的主要方式,其中的中醫針灸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作用,而推拿中的推、拿、揉等可以扶正卻邪、扶傷止痛。因此,本文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30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區間為40歲~75歲,病程為4~30個月;研究組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區間在41歲~76歲,,病程為5~3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其他實質性頸椎病變患者。
1.2失治誤治的預后
患者的上頸椎病變出現壓迫、牽拉等,會引發頸交感神經興奮,進而導致椎動脈慢性持續性痙攣,供血量減少,患者出現頭痛、眩暈等。通常情況下,這類患者會服用一些改善微循環或者調節血壓的藥物等,部分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對應用常規治療不能改善的患者,則需要進行與之相對應的頸椎病治療,改善頸椎結構,消除無菌性炎癥以及交感神經的刺激、牽拉,進而使病情得到緩解。此外,由于對頸椎相關知識的缺少,很容易誤診為偏頭痛或者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服用止痛藥,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椎間關節紊亂等都會致使肌肉和韌帶損傷,痙攣的肌肉以及無菌性炎癥對神經血管的刺激而出現頭痛眩暈等情況,可以通過對頸部的推拿、理療、牽引,以及針灸等,消除頸部無菌性炎癥,改善頸椎的弧度,從而解除對血管神經的壓迫。
1.3方法
1.3.1對照組
對照組30例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幫助患者舒適臥位,告知患者放平心態,采用平補平瀉法,選取患者的百會穴、夾脊穴、風池穴、天柱穴、完骨穴進行施針,將針在穴位上停留20分鐘。之后,患者進行仰臥位,在患者的夾脊穴、風池穴、天柱穴進行施針,進針長度控制在3cm內,進行為期20天的治療。
1.3.2研究組
研究組30例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研究組患者的中醫針灸與對照組治療方式相同。在此基礎上開展推拿治療,對患者的頸椎、肩部、上肢進行推拿,通過滾法、捏法、揉法等,遵循“由輕到重”原則,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反復推拿。此外,也需要根據人體經絡分布特點以及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點按、牽引等治療,促使患者耐受性提升。在對患者頸背部和胸鎖乳突肌進行推拿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力度順時針按揉;在對患者上肢肌肉進行推拿時,需要告知患者放輕松,遵循“自上而下”原則,通過點按和理筋的方式,開展連續20d的治療。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有效率收縮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進行分析比較。治療效率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顯效:患者病情并未出現明顯的疾病復發情況;有效:患者偶爾病情復發,但不疼痛;無效:患者病情無好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結果
2.1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對照組30例患者中,顯效人數10例(33.33%),有效人數12例(40%),無效人數8例(26.67),總有效率為73.33%;研究組30例患者中,顯效人數12例(40%),有效人數16例(53.33%),無效人數2例(6.67%),總有效率為93.33%。兩組患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分析兩組患者收縮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
對照組30例患者的收縮峰值血流速度43.77±6.22cm/s,平均血流速度36.82±5.92cm/s;研究組30例患者的收縮峰值血流速度49.86±7.12cm/s,平均血流速度41.81±7.31cm/s。兩組患者有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頸椎是人體發展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諸多動脈、靜脈經過的主要場所,百會穴、夾脊穴、風池穴、天柱穴、完骨穴等對動脈的血液循環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百會穴是諸多動脈、靜脈的重要交會場所,與人體腦部有著一定的聯系,可以促進全身氣血及精氣神的貫通。若對該穴位進行針刺,不僅可以起到刺激大腦活動,而且還可以改善患者眩暈的情況;夾脊穴在督脈兩側,若對該穴位進行針刺,則可以促進氣血調節,起到舒經活血的作用。實際上針灸治療頸椎病可以幫助患者疼痛,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而聯合應用推拿,可以通過直接按壓,作用到經絡、經筋、皮部,起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的作用,使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腦部得到氣血的濡養,進而緩解患者的病情。本文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病情,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幫助。
總而言之,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可以促使患者頸椎功能得以提升,減少患者疼痛,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善勇.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心理月刊,2020,15(15):180.
[2]林賢強.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及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14):101-103.
[3]宋志堅.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9,5(22):13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