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李 毛治和
摘要: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發布實施全面部署新時代體育發展戰略;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后疫情常態化時期,人們將越來越注重自身身體素質與狀態的鍛煉與提升。在此時代背景與時代需求下,高等體育院校的責任和使命愈加重大,培養一專多能、全面型體育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首要任務。通過文獻調查、經驗總結等方法,發現我國高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普遍存在培養模式較為單一、理論實踐重視不一、學生創新意識不足等問題,以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一專多能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為例,發現可從科研教學開展、網絡平臺構建、實踐路徑探尋等方面著手,提高體育人才培養質量,為高等體育院校一專多能型體育人才培養提供借鑒,進而間接迎來全民體育的熱潮與強國體育夢的實現。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一專多能;體育人才培養
體育歷來就是國家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先生就卓有遠見的將體育置于四育之首。2019年,體育強國目標提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迎來體育發展的新轉折與新機遇,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而在體育人才的培養進程中,高等體育院校的作用舉足輕重。體育學是一門綜合性、復合型的學科,對于高校體育而言,其教學目的不僅是鍛煉學生的體魄,更是要培養出專業型、全面型人才[1]。培養一專多能型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提升體育專業學生整體素養,能夠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從而將自身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傳授體育知識,傳播體育文化。
一、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體育學類本科專業的開設院校數、總體布點數及人才培養規模大幅增長,較好地滿足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然而,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育在規模擴大同時也面臨質量提升的問題,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從過去的重規模和數量擴張轉向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提質量、
強內涵[2]。
(一)培養模式較為單一
體育學學科由來已久,最初設置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康復等二級學科,主要是為了滿足大眾健身健美、增強體質以及國家外交來往、形象提升需要。但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早已脫離了單純的健身以及政治功能范疇,轉而向緩解日常生活壓力、維持生活平衡狀態、人際交往、日常娛樂、康復按摩、益智動腦等多方面發展。然而縱觀全國高校體育學科的大致課程設置,發現除了專業體育院校課程設置全面,涵蓋體育+教育、訓練、經濟、管理、新聞、法學、醫學等方面外,綜合型大學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仍停留 在基礎的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存在教育理念的匱乏、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教學方法陳舊等
的問題[3]。
顯然,基礎的培養模式是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才需要的,而在此培養模式下發展的學生,掌握的技能單一,在畢業后面臨的選擇有限,既無法實現自身的職業發展期望,也無法滿足社會對高質量體育人才的需求。高等體育教育若不及時應對時代發展與社會需要制定發展戰略,長此以往,只會陷入學生就業質量不高遭遇職業瓶頸、高等體育教育發展原地踏步無法滿足國家需要的艱難處境。
(二)理論實踐重視不一
體育實踐知識與體育理論知識掌握不同步、不均衡是高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有偏差以及體育專業學生在步入大學階段長期的訓練生活背景是兩方面的重要原因。實踐與理論脫節,不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自身的訓練成績與改進措施,未來發展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其在以后走向崗位后所面臨的訓練、教學、科研等多重需要。
如此現狀,雖然與體育專業學生在步入大學階段長期的訓練生活有關,但“大學體育老師”更應積極承擔“轉化人”的角色并發揮作用,教授動作戲項目、運動技術,也更應教授為何如此展開運動技術,在此背后肌肉骨骼等方方面面的運作知識與原理,積極思考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增添理論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也應從宏觀上做好長遠謀劃與細節規劃,合理分配運動訓練與文化學習之間的比重,給予兩者合適權重地獎勵與激勵措施。也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改變一直以來困擾學界、業界的運動能力與知識素質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好地提升體育專業學生職業競爭力,解決就業選擇少、就業路窄、就業率低等頑疾。
(三)學生創新意識不足
近年來,高等體育院校以相關科研項目、創新大賽、實踐活動等學習項目為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他們積極的思考職業發展,轉變就業思路,創造就業選擇,激發了就業活力。但相關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輻射范圍并不是全面的,在大多數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觀念中,他們的就業選擇仍然局限在體育老師、健身教練等傳統行業。創新意識不足,思維意識相對落后,能動地自我提升動力缺乏,本科期間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要與前進步伐。
(四)就業形式并不樂觀
根據麥可思公司 2009—2017 年出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整理統計可知,2009—2017 年本科畢業生就業時紅牌預警頻率近半數的專業包括:法學、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動畫、體育教育、英語等11個專業[4]。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現代化征程的開啟,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擴大,體育專業學生培養數量激增,但短期內市場對體育人才的需要是基本穩定平衡的,兩者之間供求關系不平衡。且高等體育院校體育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并不協調統一,無法滿足數字化時代對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形式仍需改善。
(五)一專多能人才匱乏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被放在國家層面予以重視發展。隨后,“健康中國”“體育醫生”“互聯網+體育”“數字體育”“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發展戰略與培養方向相繼提出,數字信息技術迭代發展,大眾需求質量與日俱增。縱觀我國綜合型體育院校的培養模式與課程設置,對于人才的培養并未跟上時代多元發展的需要,培養模式仍較為傳統簡單,培養的人才掌握的技能與知識不全面,體育+互聯網、醫學、法學、管理、新聞等方向綜合發展、一專多能全面型人才相對匱乏。
二、體育人才培養“互聯網+實踐”模式
(一)“互聯網+實踐”的內涵
“互聯網+實踐”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指在互聯網環境下,以豐富便捷的網絡資源為依托,以科研活動、創新大賽等為抓手,擴充體育專業學生多方面的知識涵養,而后通過各種社會實踐,進一步鞏固提高所學專業及綜合知識,最終達到激發體育專業學生創新活力,積極探討并改變學習與就業思路,自覺能動創造更多選擇,進而提高體育專業學生在社會上的總體職業競爭力。
(二)“互聯網+實踐”模式的實踐
2018年,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以提升學生綜合競爭力為著力點,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通過前期課題開展調研,中期“運動康復實驗室網站開放式資源建設”網格平臺創建,后期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三維模式,初步將“互聯網+實踐”模式運用到體育人才培養實踐中。以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為例,探討利用“互聯網+實踐”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等體育院校一專多能型體育人才的優越性與借鑒價值。
(三)“互聯網+實踐”培養模式的發展價值
1.節約教學成本 培養成果顯著
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實驗室網站”項目,其團隊成員皆由學生組成,課題組成員對于老師所講授的推拿與按摩、體育保健學、運動解剖學等課堂知識進行集中系統拍攝,經過后期處理,將相關的學習視頻課件及復習資料上傳至學院創建的系統網站,有效解決了傳統體育教學課堂課程資源不可重復利用、時間不靈活的缺點。學院學生可以隨時登錄網站,學習運動康復方面的相關知識,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果。
更為重要的是,課題組成員在項目中獨立承擔運動康復知識搜集整理、項目進程全程管理、課題知識拍攝剪輯、后期網站維護發展等多重任務,不僅強化了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也學習了管理、新聞等多方面的知識,對于綜合能力的提升效果顯著。課題組成員在本科階段畢業后均具有較強的職業競爭力與綜合能力,能夠很好的適應工作或是升學的挑戰與知識需要。
2.理論實踐結合 強化所學效果
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實驗室網站開放式資源建設”課題組全體成員在開展網站視頻的拍攝工作前,均在學院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老師課堂教學以及學生課中課后練習的方式,系統學習了推拿按摩、針灸、拔火罐、體適能測試等知識與操作技巧。
學習培訓過關后,課題組成員均利用周末及假期時間,前往常德體育專科醫院進行實踐學習。課題組成員在醫院觀察熟悉運動康復操作的相關流程后,在主任醫師或是帶隊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對患者進行推拿按摩、針灸等治療。在實踐中進一步對課堂所學知識查漏補缺,強化專業技能。實踐結束后,帶隊老師會對課題組每一位成員的實踐操作技能進行點評并給出改善建議。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操作—總結提升—實踐操作等的循環培養鍛煉模式,不斷提升運動康復知識的專業技能。課題組成員在學有所成后,均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常德國際馬拉松比賽等賽場上,為運動員們放松按摩,調整賽后狀態。
3.契合時代潮流 未來大勢所趨
“互聯網+”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形成的新模式、新業態,其最初于2012年提出。“互聯網+”這一新業態的發展為我國各行各業的轉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直接作用于我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技能指導、知識傳授,而是應該積極融入網絡技術,對現有的教學形式進行創新,這樣才能推動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5]。
三、一專多能型體育人才培養的路徑探討
(一)著力開展科研教學 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大學教育,歸根到底是全能型的全面綜合型素質教育,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我講你聽”式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而向“我引路你實行”的教學思維靠攏。以科研教學為主要形式,在課題項目開展中,讓學生自覺能動的培養并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提升大學教育的整體教學水平,培養一專多能型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滿足國家社會強國體育戰略、全民健身戰略的人才需求。
(二)積極進行改革探索 構建網絡教學平臺
構建體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建設互聯網教學平臺來改革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建立相應的互聯網下的教學平臺是構建體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首要任務。只有不斷的跟進時代的發展,創新改革教學體系,才能培養出滿足當下社會所需求的相關專業的人才,才能讓地方高校在相關人才培養中占據主動優勢,提高地方高校在激烈的高校人才培養的競爭中站穩腳跟[6]。
(三)努力探討實踐路徑 學習運用相得益彰
在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教育中,學校積極探尋體育專業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資源,多渠道籌集專項資金。在校內為體育專業學生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設計規劃工作室;與校外不同體育類企業形成合作,為學生提供階段性和長期性的實踐學習,積極開發校外體育產業基地,為學生體驗積累創業經驗;并加強與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成熟有影響力的單位,建立實踐人才培養規劃,同時也要在體育服務一線深入學習.只有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實踐平臺,才能保證體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更好發展[7]。
(四)開展多種論題講座 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體育創新人才培養上,既要重視教師指導科研的知識輸出,也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反饋,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被動消極性。積極開展論題講座、學術沙龍等,培養學生求知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方法,為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找到知識的突破口提供機會,是全面提高體育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結束語
高等體育院校作為培養高質量體育人才的主戰場,在中國體育發展由弱變強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體育大國,各方面實力有目共睹,但毫無疑問,距離體育強國的終點仍有很大一段距離。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高等體育院校要認真思考變革,跟上時代發展潮流,以科研教學開展、網絡平臺構建、實踐路徑探尋、論題講座開展等為著手,重點解決教學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培養模式較為單一、理論實踐重視不一、學生創新意識不足、就業形式并不樂觀、一專多能人才匱乏等問題,培養高質量一專多能全面型人才,滿足時代人才需要,迎接強國體育未來。
參考文獻
[1]任波.互聯網理念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9):72.
[2]任波,黃漢升,陳作松,等,王家宏.我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制與解讀[J].體育科學,2016,36(8):20—21.
[3]唐曉輝.創新型高師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教育,2017,171:85.
[4]江金澤.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體育教育專業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4,9:84.
[5]郭銅樑.互聯網模式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體育教學改革的關系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9):74.
[6]郭銅樑.“互聯網+”時代地方高校體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207.
[7]王奇.安徽高校體育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