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湯慶霞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山東濟寧 272000)
2020 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國際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變得非常嚴峻。隨著高等教育的穩步發展,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提高。“2020 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74 萬人,比2019 年增加40 余萬人,再次刷新歷史新高[1]。”受疫情影響,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受阻,就業崗位減少,不少企業相繼裁員。“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穩就業作為六穩工作之首[2]。”2020 年,為了減少就業壓力,實現穩就業,促就業,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就業維穩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安排布署。
響應國家的政策,為了做好在疫情下的就業指導工作,了解一年來國家的就業政策宏觀調控和學院就業指導工作的成效以及需要進一步改進和調整的方面,以達到幫助學生實現穩就業、快就業的目的,我們對濟寧職業技術學院部分2020 屆畢業生和2021 屆頂崗實習學生進行了調查。
本調查于2020 年12 月10 日-12 月17 日,采用在線匿名自愿填寫調查問卷和個別深入訪談的形式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592 份(93.5%),其中2020 屆畢業生有180 人,2021 屆學生有412 人,被調查對象涵蓋了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汽車維修與檢測、機電一體化、計算機應用、學前教育、眼視光、服裝設計、會計、市場營銷等文理兼顧的十幾個專業。
(1)疫情期間,為減輕就業壓力,擴大就業崗位,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成效顯著。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為減輕就業壓力,2020 年初國家先后推出了專升本擴招、基層就業項目招錄加大、央企國企追加錄用計劃、增加大學生應征入伍優惠政策等就業幫扶政策,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推出了線上招聘信息服務,網絡就業指導云課堂等系列活動。教育部“24365 校園招聘服務”、人社部“職等你來,就業同行”、人民網“云端見”大學生就業服務以及各地人社部門開設的網絡招聘平臺,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雙向選擇的網絡平臺。就業工作事關社會穩定、家庭和諧和個人福祉,就業穩,則大局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擊疫情戰斗中,國家多措并舉,助力畢業生早就業、就好業,這體現了在特殊時期,國家以民為本,關心民生的宗旨和理念。事實證明,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成效顯著。在被調查的學生中,除了參加專升本和準備應征入伍的學生以外,95.3%的學生找到了工作崗位或者是頂崗實習崗位,另外5.7%學生還未找到合適的崗位,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崗位,而是出于考取資格證書或者考駕照,為了提高就業質量積蓄力量,提升技能。接受調查的學生也均表示,疫情期間國家的穩就業措施,仿佛給他們吃了個定心丸,減輕了他們面對就業的緊張焦慮情緒。
(2)學校根據學生的就業需求,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做到精準就業幫扶。
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第一線,對學生進行全面摸排工作,與專業指導老師分工協作,分別負責思想安撫、心理疏導和業務指導工作,做到既在業務上指導幫助學生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達到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又在生活和思想上關心關愛學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自己的職業生活。通過進行就業摸底工作,幫助學生分析在就業新時代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開展網上云班會和云課堂,幫助畢業生及時解讀國家就業政策;轉變就業觀念,確定就業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緩解畢業生求職壓力和恐慌心理;收集網絡招聘信息,向畢業生精準推送就業信息;積極與企業聯動,為企業和學生提供了網上宣講會和雙選會的平臺;組織學生在線網申、投遞簡歷和視頻面試;對于經濟困難家庭畢業生,根據家庭情況,制定幫扶方案,篩選就業崗位,給予求職補貼和就業工作跟蹤指導。在這個特殊時期,為企業招聘和畢業生求職保駕護航,在學校、企業和畢業生之間搭建起了信息溝通、共享的橋梁。被調查的學生中,96.6%的學生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非常滿意。94.7%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資源與幫扶工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他們實現就業目標有幫助。
(3)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就業信息龐雜、多元化,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鑒別。
受疫情的影響,2020 屆畢業生不同于以往的畢業生,由原來的線下現場招聘,投遞簡歷變為線上云招聘。
就業信息是關系到學生能否找到理想工作的關鍵,輔導員全面了解用人單位招聘需求,定期收集網絡招聘信息,做好整理,及時精準將招聘消息推送至學生手中。83.5%的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疫情期間,能夠及時調整自我,適應疫情下的線上招聘方式。93.4%的被調查的學生認為,線上招聘信息資源更豐富,信息傳遞更及時、便捷,具有可選擇面廣、不產生交通費、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等優勢。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大數據背景下,每天各種招聘信息鋪天蓋地,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36.5%的被調查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擔心稍不注意很容易錯過招聘信息。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輔導員了解不同學生的就業意向,及時解讀國家就業政策、掌握市場資源信息,分析今年就業前景,確保上傳下達的及時性、準確性;幫助學生及時整理推送各類就業信息,進行精細化就業信息推送,減少學生外出奔波的成本和焦慮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求職路上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斗,還有老師們的關注和關心。“積極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先上崗,再發展的就業觀”[3]。通過個別深入訪談和進行職業測試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真正需求,從最初的選擇就業方向,確定城市,考慮個人發展、薪資水平和興趣愛好等因素,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到人職匹配。“當一個人的職業崗位與興趣相匹配時,其便很可能發揮出最佳的素養水平,進而達成較高的工作成就[4]。”
(4)部分學生就業方向的選擇,受疫情影響,有焦慮情緒,從眾心理嚴重,不能從實際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學生選擇就業或者實習崗位都比較理性,慢就業的學生不足2%,對工作單位存在過高預期的不足1.5%。但是對就業方向的選擇,從眾心理嚴重,不能從實際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由于專升本擴招,2020 屆畢業生專升本升學率比往年大大提高,造成2021 屆參加專升本的學生增長了近一倍,但是部分學生對專升本盲目樂觀,并不是積極備考,而是寄希望于專升本擴招,錄取分數線低,對此現象,引導學生理性面對,不要心存僥幸,而應該腳踏實地,認真學習準備考試,加倍努力進入更高平臺。另外,受疫情影響,53.47%的學生更愿意在自己的家鄉找工作,而不愿意去外地,原因大多數是擔心疫情中發生突發事件,自己應對不好,而陷入恐慌焦慮情緒中,針對這種情況,輔導員要對學生做好心理疏導,緩解其恐慌心理。面對不確定,做好個人防護,情緒要穩定,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規律生活,做好時間管理;做能做之事,增強安全感和掌控感;做喜悅之事,滋養正能量,培養積極的心態,減少疫情對自己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變危機為動力,在逆境中不斷成長。
(5)部分學生遇到簽約、工資福利待遇和就業維權等法律問題,尋求幫助。
以屏幕為媒介的“面對面”應聘,有便捷性、及時性的優勢,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部分學生提出電子勞動合同的有效性,網上簽約的利與弊,一些非法組織利用網上面試騙取中介費,還有網上面試單位和真正錄用單位不一致的情況等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輔導員聯系就業指導老師共同做好學生的幫扶工作。通過在線云課堂,帶領學生學習《民法典》《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文件,用法律武器武裝自己的頭腦,警惕上當受騙;通過線上個別談話交流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個案疑惑。
疫情期間,響應國家宏觀政策,輔導員是學生的守護者和引路人,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就業支持與幫助,努力為他們創造安全有序的就業環境,順利實現大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