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建國 付悅 嚴葉 王曼琳
(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新疆阿拉爾 843300)
胡楊廣泛生長于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具有非常好的抗旱性、抗高溫、抗鹽堿、抗風沙等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在20 世紀90 年代塔里木河流域,胡楊覆蓋面積大約152 萬畝。根據相關考古資料翻閱,胡楊擁有一千兩百萬年左右的歷史,可謂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它的三千年令人贊嘆和欽佩,矗立在大漠深處的胡楊更是激勵了一輩又一輩的有志青年。
“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這短短的16 個字是對胡楊精神的高度總結和凝練[1]。艱苦奮斗是其的核心,扎根邊疆是其本色,自強不息是其精髓,甘于奉獻是境界,新時代大學生應牢牢掌握理解這十六個字,并將其傳承發揚給更多人。做好胡楊精神的教育與傳承工作,對新時代大學生關于胡楊精神的發揚與傳承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在一批老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1958 年王震將軍在塔里木河畔創建了塔里木農墾大學。1966 年9月14 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今日“抗大”記塔里木墾區新型農業大學》長篇通訊,“今日抗大”在全國不脛而走,胡楊精神也逐漸發揚起來[2]。習近平總書記對塔里木大學18 位老教師回信中提到:“塔里木大學自建校以來,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培養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他們深入基層、扎根邊疆、艱苦奮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地展示了胡楊精神”。
胡楊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大學生有義務有責任守護、傳承、發揚好胡楊精神[3]。在這一過程中,應將其與新時代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及新任務、新特色相結合,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使命,面對困難越挫越勇,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為新時代胡楊精神增添新篇章。
塔里木大學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強化思想教育學習,弘揚新時代胡楊精神,著力塑造胡楊先進事跡、胡楊經典人物以及構建第二課堂,在新生入學教育上,向新生展示“胡楊品格”作為新生的未來發展導向,培養新時代戍邊人,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胡楊學子。塔里木大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南疆實地發展狀況,適應性地培養更多的人才,為區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4]。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就是國家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6]。”新時代大學生要勇擔時代重任,發揚胡楊精神,做新時代戍邊人。要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政治立場,堅持腳踏實地,在各種誘惑和困難干擾的面前堅守初心、勇擔使命。
位卑未敢忘憂國,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是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7],通過“第二課堂”的開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大學生應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腳下熱土緊密聯系在一起,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發展,在強化自身專業的同時也為新疆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塔里木大學自建校以來,培養了數萬多名優秀畢業生。他們分散在天山南北大大小小的每個角落,為新疆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乃至終生。畢業生大多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成功的詮釋了胡楊精神的內涵和品質,成為維護祖國統一、 反對民族分裂、鞏固基層政權、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贏得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
在這六十余年里,涌現了一批批踐行胡楊精神的胡楊先輩。塔里木大學新聞系2002 屆的岳土芳,畢業后投身教育行業,用腳步丈量帕米爾高原下馬爾洋鄉的教育,她這一干就是16 年,默默無聞,她當年的班主任曾說:“我真的難以想象,曾經溫柔弱小的身軀竟能扛下這份艱苦的事業”。近幾年岳土芳被調到扶貧辦工作,在做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大同鄉貧困村調研時,因前方遇到河道汽車無法前進,她便卷起褲腿、用頭頂文件,趟著冰冷的河水也要對貧困村走訪。
塔里木大學還涌現了一批批“最像農民的教授”的胡楊先輩,他們被農戶親切地稱為“紅棗公主”“核桃公主”“胡楊公主”“上樹教授”“羊教授”“雞圈教授”等。他們多年來深入基層、奮斗在一線,將自己的論文寫在廣袤的南疆大地上,為當地農戶收入再上一個臺階謀篇布局,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打下夯實基礎。新時代大學生需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樹立遠大目標,堅定理想信念,充分展示自己的熱情和活力,不斷書寫胡楊精神的新篇章。
弘揚胡楊精神,打造文化傳承主陣地,做好胡楊英才涵育計劃。胡楊精神要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中傳遞下去,更好地服務在國家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塔里木大學堅持“用胡楊精神育人”,做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做好塔里木文章,突顯區域性優勢,爭創一流大學。緊扣新時代旋律,爭做新時代新高校,將胡楊精神深深的扎根于所有師生心田。胡楊精神是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優秀代表,是激勵當代青年精神的支柱和力量源泉。
胡楊精神的形成是經過實踐檢驗和積淀的,蔣楠樺認為想要學習胡楊精神,就需先認識什么是胡楊,要知其“模范事跡”,知其歷史、現狀,同時更要知其的精神實質,以及文化內涵[8]。縱觀中華民族源整個歷史長河不難發現,在每個歷史時期,均會形成一種能夠激勵人民熱情、激發人民斗志、把人民力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精神[9]。新疆各族大學生要結合胡楊生物學特征并進一步深入挖掘,同時結合長期社會學習及實踐,并在這基礎上形成胡楊精神,該精神主旨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10]。
胡楊精神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勇于創新,不斷拓展完善。新時代大學生要勇擔時代使命,給胡楊精神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胡楊精神,用自己的行動生動地回答胡楊精神的實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胡楊精神的內涵,更好地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