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豪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100)
1938 年7 月26 日,新四軍政治部頒布《敵軍政治工作綱要》,從理論上明確指出了應對敵軍和偽軍一些策略和方法。隨著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大,1939 年2 月7 日,新四軍政治部在總結前一年開展政治工作的經驗上,提出未來對偽軍工作的總方案“深入對敵偽工作的宣傳教育,健全對敵偽工作的組織系統,培養五人至七人的敵工組[1]”。因此這一總的對偽工作方案在應用于具體的斗爭實踐中,靈活地形成了利用血緣、地緣展開攻心戰、爭取各種幫會勢力孤立最頑固的偽軍勢力和利用矛盾不斷瓦解日偽軍力量的三種統戰策略。
抗戰早期偽軍內部構成復雜,新四軍政治部為此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偽軍政策。比如:“偽軍官一經繳械,即不準殺害侮辱”“獎勵自動投誠的偽軍官兵”。戰地宣傳隊把這些優待政策通過親友關系傳遞給偽軍,打消偽軍心中的疑慮。這種對寬大政策的宣傳在一些新四軍部隊中初見成效。淮南津浦路地區的偽軍在詳細了解到新四軍的政策后,明確表示“不侵犯、送情報、聯絡其他偽軍”,使部隊減少了偽軍的騷擾[2]。
江南偽軍中有很多是南京撤退時遺留下來的國民黨官兵,其內心仍然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借助于軍事上的勝利,努力地把優待政策宣傳給偽軍士兵,激起他們的民族意識。新四軍還非常注重對首領的爭取與聯絡,喚醒偽軍首領的愛國意識,促成部隊反正。1939 年3月18 日,偽綏靖隊隊長姜布安率領百余名隊員反正加入新四軍,正是這種強大宣傳攻勢下的結果[3]。
利用親緣關系是另一種攻心方式。通過爭取和教育偽軍家屬,激發她們的民族意識,通過她們的關系進行各種宣傳和組織工作,達到動搖、瓦解偽軍的目的。新四軍戰地宣傳隊首先向偽屬解釋政府的政策,打破偽屬對政府的疑慮,讓她們自覺去做偽軍子弟的工作;其次努力創造各種條件沖破偽軍軍官的各種禁令,如用給士兵送鞋、送雞蛋為由達到見面目的。偽屬趁機把各種宣傳品散發到偽軍據點以動搖偽軍軍心。
“紅黑點運動”是另一種攻心方式。區鄉政府召開群眾會議,并沿著交通線張貼紅黑點布告以及實施意見;各區鄉建立專門的宣傳站或者宣傳小組到人流量密集的集市張貼“明眼人應及早回頭”等道德勸誡性質的標語口號促使偽軍警醒。新四軍宣傳隊有意讓街坊鄰居、小商小販把“黑點多了,性命難保”等帶有警告性質的言論散布到據點中去。“紅黑點運動”是新四軍典型的攻心術,它在思想上控制偽軍,造成對偽軍爭取與瓦解的最有力基礎。
項英曾經認為江南有七多,其中三個是“大刀會多、土匪多,青幫多”。形象說明了華中尤其是江南地區幫會勢力很大,爭取好幫會武裝力量是新四軍在江南地區面臨的重要任務。1940 年12 月25 日,當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哥老會清幫工作的初步指示》后,新四軍就開始開展對幫會勢力的統戰工作。蘇中地區的新四軍制定了一系列方法:黨委特別委派在地區有威望的黨員擔任幫會集團的領袖;領袖黨員巧妙地將幫會組織的“忠孝仁義”宗旨和國家、民族大義結合起來。新四軍對大刀會這樣的封建幫派組織,采取將原來加入幫會組織的無產群眾吸納到黨領導的群眾組織中來的辦法,結果是“大刀會漸漸走上抗戰的道路,敵人的利用失敗了[4]。”
丹北地區的新四軍較早開展交朋友的爭取政策。1938 年這里的新四軍就注意到這一帶的許多上層人士、工商業者和開明士紳以及地方實力派都是幫會頭子,他們和偽軍有著師徒、兄弟關系后,便著手進行交朋友的工作。鎮江大港鎮的解朝東,手下有幾千學生,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官顧祝同就在其中。新四軍起初采取主動登門拜訪的方式,和解朝東交朋友,向他宣揚新四軍的抗日主張和政策,讓他盡可能地不投靠日軍。
這期間新四軍以交朋友的方式對幫會勢力開展統戰政策的典型案例就是陳玉生開門收徒弟。蘇中三分區被流氓地痞所掌握,幫會在這些流氓無產者中間很有影響,導致新四軍的群眾工作難以公開進行。由于陳玉生在蘇中三分區非常有影響力,因此華中局特批他重新開香堂收徒弟。陳玉生利用這種舊的幫會組織不僅開辟了邊區工作,把工作做到了偽軍據點中,在偽軍中建立起情報網絡,為新四軍和地方政府傳遞情報,讓新四軍在“敵偽數量大、掃蕩頻繁、清剿殘酷”的三分區堅持了下來[5]。
1939 年5 月10 日,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指出偽軍成分非常復雜,包括“國軍、收編的土匪、流氓青紅幫和叛軍”。日軍為此將偽軍與日軍進行混編,以統一指揮。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新四軍趁機利用日偽軍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清鄉”的力量,打擊日軍,加速動搖偽軍的軍心,如新四軍二窎之戰后使得周圍偽軍紛紛要求反正。新四軍嚴格執行的優待俘虜政策與日軍的監視懲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偽軍內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些經釋放的偽軍官兵“大部分不再當和平軍了[6]”。
為了最大程度孤立日軍,蘇中地區的新四軍把“原來偽化且我無法開辟的地區”劃給偽軍,甚至秘密給有民族大義的偽軍頒發委任狀。這一策略成功讓偽軍軍官周少卿和陳浩天反正,減少了日軍“清鄉”力量。日軍為控制偽軍,經常采取分制政策,這進一步增加二者間的矛盾。于是新四軍采取“打擊頑固分子,爭取中間派”的策略。首先擊斃偽師長徐承德、偽旅長陳維鏡等頭目,以數萬的民兵武裝圍攻偽軍最頑固的據點,摧毀鐵絲網及防御工事,促成偽軍爭奪地盤的斗爭更加尖銳。
偽軍內部因派系不同也存在著矛盾,蘇中地區的偽軍矛盾是一個典型例子。蘇中地區舊派偽軍是原國民黨的投降部隊,因此較有民族大義,曾暗中聯絡新四軍,并且極力反對日軍的強化整編。新派偽軍是汪偽政權扶植起來的一支武裝力量,積極執行汪偽及日軍的整編政策,代表人物是張北生。因此新四軍不失時機地向舊派偽軍提出“維持現狀反對整編”的口號,增加了日軍強化偽軍的困難。新四軍又在軍事上喊出“專打新派,不打老偽軍”的口號,制造并擴大了新舊派偽軍之間的矛盾 “造成我民兵收復很多小據點的機會”,達到了破壞和拖延敵人“清鄉”計劃的目的[7]。
新四軍靈活運用爭取、分化和攻心的策略最終達到了保障和穩固抗日根據地的目的。蘇中三分區的敵工部門用爭取的方式與偽軍建立起統戰關系,從而得以“掌握許多敵偽據點的兵力部署情況”讓新四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攻心策略的運用在瓦解偽軍軍心上頗有效果,“不少人開小差脫離汪偽部隊,投入抗日陣營”。這些策略的運用保證了新四軍很快轉為主動,站穩腳跟,取得“反清鄉”斗爭的勝利,讓江南的根據地在日軍、偽軍和國民黨軍隊三重壓力之下生存下來。從1938 年春挺進江南敵后到1945 年8 月15 日投降,新四軍總共消滅偽軍35 萬人,其中爭取偽軍反正5 萬4 千多人,占總數的15.4%[8]。這一成績正是新四軍堅持既軍事打擊,又不忘靈活運用統戰策略所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