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媒體報道,一些“九零后”漸次登上學術研究的殿堂,頓生“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的期待,因為我們看到——雛鳳身姿真矯健。
相較于將所有年輕人比作“后浪”,將從事學術研究的年輕科研工作者比作“雛鳳”似乎更為貼切。“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趕舊人”讓人看到年輕人乘風前進的磅礴氣勢,“雛鳳清于老鳳聲”則讓人看到雛鳳個體潛在的素質,那清澈悠然的聲調充滿了活力。
姚婷、李晟曼等就是這奮翅飛翔的雛鳳中的代表。
“年薪156 萬”“博士”“被華為錄用”,姚婷身上的這些關鍵詞非常耀眼。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這幾句耳熟能詳的冰心的詩,唯有練翅的雛鳳才真正懂其中的含意。花兒開放時的明艷是相似的,但芽兒的成長卻各有各的不同。
姚婷并非生來就是“學霸”,在中考這個求學節點上,姚婷的成績是2A4B。須知,在長沙市要考上師大附中、長郡中學、雅禮中學、長沙市一中“四大名校”,中考成績必須是6A。6A 和2A 的差距不小,雖然姚婷當時的心情未見報道,但絕對是不輕松的。也許正是因為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她才開啟了發奮的高中階段。高中老師評價她“刻苦鉆研”“上進”“自律”“勤奮”“非常有主見”,雖然是常用的評價優秀學生的詞語,但每一個詞語后面必定是若干個“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的故事。尤其是她的班主任評價她“對未來的規劃非常清晰”,說明姚婷那時就立定了志向。三年的刻苦換得了考入華中科技大學的結果,自此,她一發而不可收,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參與了學校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成了校園的風云人物,由此獲得從本科直博的機會。
26 歲的李晟曼剛被華中科技大學授予博士學位,旋即便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雖然李晟曼沒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但她的科研成果說明了她的科研實力和潛力。她在世界知名的專業期刊發表SCI 論文10 多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并作口頭報告。
在讀博的三年期間,她每天在兩個實驗室來回奔跑。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后來寫出初稿、畫圖,寫論文投稿初拒,再驗證實驗數據、修改,直到再投稿到發表,其中也不無焦慮、擔憂,感到受挫。然而,這些從沒有動搖她跨過坎坷、戰勝困難的勇氣。她的博士研究經歷印證了葉劍英元帥的兩句詩:“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這樣一個20 多歲的花季女孩,不去趕時髦、穿名牌、游勝地,而是沉浸于實驗室。穿名牌、戴首飾、“去看看世界”的人生愿望,只要有條件實現,都無可非議。但李晟曼卻“舍”了這些一般人的生活樂趣,與枯燥的材料、儀器打交道,與未知的科學領域的一個個問題對話。或許在她心里,某個問題被驗證或破解時,所“得”的樂趣,不是由感官刺激帶來的快樂所可比擬的。這是一種生于理性的靈魂暢游之樂,一種識得“天機”之趣。
像李晟曼這樣的雛鳳,在她任教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不止一個。1990 年出生的李東是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是1990 年出生的李梓維、喻楚英是副教授。
在一些科學領域、一些高校中有很多新星在科學的天空閃耀。
這些雛鳳,飛翔的雄姿令人嘆賞。當然,在他們面前,還會有風雨,但只要他們一如既往地迎風翱翔,廣闊天空就是他們展示才華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