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曾曉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指出:“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成為現代家校合作的一種新模式,而“家長微課程”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成為“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落地的巨大力量。
什么是“家長微課程”?廣義的“家長微課程”是學校對家長實施的家庭教育課程及家長對學生開發、實施的各領域教育專題或單元的統稱;狹義的“家長微課程”是指家長志愿者結合自身工作崗位、專業、特長等資源優勢,參與建構的校本課程。課程的主體是家長,受益者卻是家長和孩子,它的開發借助了“互聯網+”的優勢,既有助于家校形成良好的互動,提高家校合作的層次,也有助于豐富校園課程資源,為孩子創設無邊界的學習環境,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 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64.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超過8.97 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3%。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泛濫的網絡信息,使得家長在如何更好地實施家庭教育這一問題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但“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困境,一方面,家長既可以通過互聯網和學校數字化微信公眾學習平臺,學習更為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經驗,也可以結合自身工作崗位、專業、特長等資源優勢,將優秀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經驗通過互聯網分享,成為家校課程——“家長微課程”開發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可以說,“互聯網+”使“家長微課程”的開發成為大勢所趨。
濱水學校在已有“家長微課程”開發經驗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積極推動線上“家長微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學校先采用“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和心聲,了解家長想通過“家長微課程”解決問題的需求。
根據大數據分析,聚焦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建立了“睿智爸媽云端行”釘釘直播群,邀請優秀的家長進行授課,開發了“穿過生命散發的芬芳”“生氣時候怎么辦?——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尊重——親子關系的探究”“感受愛與希望的力量”“愛在父親節”等線上“家長微課程”,形成了包含云端授課時間、授課家長、授課內容、聽課人群等課程信息在內的“家長微課程”體系表。與此同時,借助釘釘的多群聯播和回放的功能,加強了優秀“家長微課程”的推廣,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獲益。“家長微課程”微信公眾號的開發,也進一步推動了線上“家長微課程”的宣傳和傳播,學校通過“家長微課程”公眾號,推送課程相關視頻和報道,讓更多的家長了解線上家長微課程的課程表。課程的實施過程,真正做到了根據家長需求,以生為本,開辦具有本校特色的“家長微課程”。
“家長微課程”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具有系統性、計劃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它實施的時間很短,線上“家長微課程”一般時間是40 分鐘。考慮到小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和長時間注視屏幕視力可能受影響,“家長微課程”的時間更短,一節課大概20~30 分鐘,集中時間教授家長最迫切想知道的知識點,針對性很強,因此成為“互聯網+”背景下尋找家庭教育落地的核心力量。可以說,“互聯網+家長微課程”建設,構建了一個家長和學生成長的教育平臺,實現了“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邊融合,有力地形成了家校合力。各種線上直播軟件的誕生,讓家長、孩子不用面對面也可以進行互動與學習、分享好的家庭教育資源。家長轉變了理念,從“只為自己的孩子”轉向“為班級的孩子們”著想,主動為班級建設獻智獻策,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提前讓班級學生感受社會課堂的豐富多彩,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傳統的家校合作模式更多的是以學校為主體,形式相對單一,主要是家長會、家訪、家長委員會等,分享經驗的人基本是學校老師和家長委員會成員,受眾面小,效果也不是特別好。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全國上下開始進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嘗試。江浙一帶率先開始“家長學校”“家長聯盟”“睿智爸媽進課堂”的探索,把家長當做孩子成長的同盟軍,大膽邀請家長進學校授課,將天文地理、經史子集、職業人生、科學技術等新知識引進課堂,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豐富了學生的見識,激發了學生探索和求知的興趣。此后,全國各地也紛紛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嘗試,湖北省構建了家校共育網,通過“互聯網+”的形式,融合了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發展,回歸立德樹人的本質,為學校便捷搭建“網上家長學校”。
可以說,“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家長微課程”突破了傳統家校合作模式的局限性,形式上更具有創新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程的學習場地不再局限于學校和教室之內,無限延伸到家庭和社區或者戶外實踐基地。二是教育模式更加開放。傳統的家庭教育多數是單一的、針對少數人的,如一對一家訪、家長會等。但是隨著“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很多家庭教育工作可以在線上完成,并且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還可以選擇最適合其成長教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使得傳統家庭教育的模式被打破,教育模式也日趨多樣化,相關教育也基于互聯網相關技術變得更加開放。三是形式可以更加靈活,既可以是線上的直播教學,也可以是線下的社會實踐活動,或者線下的“家長學校”“家長聯盟”“睿智爸媽進課堂”等,家長是主體,老師作為協助者,受益的更多是家長和學生。
綜上所述,“家長微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可以說是“互聯網+”背景下尋找家庭教育落地的核心力量。“互聯網+”,使“家長微課程”的開發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使“家長微課程”實現了多邊融合;“互聯網+”,使“家長微課程”更富有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