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魯志國
我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首次提出了法治素養相關概念,指出法治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所特別強調的,思政教師的重要作用就是教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學生心靈深處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本文將簡單探討初中政治課的教學思路,并對如何發揮其教學作用進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這一席話非常具有哲理。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也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初中階段打好政治學習基礎,扣好政治學科學習的第一粒扣子。
一方面,從案例教學切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習認知。傳統初中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政治內容的研究和學習都不夠深入。雖然在理論基礎教學方面為學生夯實了基礎,但實際上缺乏對學生政治思想方法的認知教育過程,這導致部分初中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并不高。若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從滲透政治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切入,展開教學設計,保證學生能夠在提高認知的基礎之上學會運用正確的政治思想學習方法。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初中政治課教學應該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生活中諸多鮮活的題材引入學生課堂學習中。必要時,教師也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讓學生運用政治思想方法去解決存在于生活乃至存在于社會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充分體會到政治學習的真正價值所在。
為了正確引導初中生學習政治,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情境中,保證每一步教學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據可依。下文結合2016 年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展開教學方案設計與應用分析。
設計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可以為學生引導正確的學習方向,這也是初中政治課教學的“第一粒扣子”。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初中生剛剛接觸政治教育,所以應該為他們設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來讓他們初步了解什么是政治。具體來講,就是圍繞學生主體,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彰顯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在“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課中,教師直接為學生發放了設計好的導學案,讓學生了解其中所設計的本課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難點內容,并要求學生提前閱讀課程內容,為學習目標設計相關問題。例如,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包括“你認為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遵守基本國情來發展國家、發展歷史?”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逐漸走入教材內容中,結合實際情況了解我國國情,也了解本課學習的主要目標,為學生隨后參與正式課程教學提前培養學習興趣。
設計課堂情境:設計課堂情境是教學中的“第二粒扣子”,因為已經正確確立了教學目標,所以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繼續結合導學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滲透到自身實際生活中,更為直觀且深刻地學習知識點。就這一環節,教師可再次導學,為學生創設情境并思考為何必須認清國情。教師可以利用某些正面或反面教材來渲染情緒,加深學生對國情的真實認知,特別是對國情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必須有所了解。
設計合作學習課堂:導學式教學強調開放性、生態性教學過程,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展開師生互動交流,為課堂構建自由生態空間,這對于導學教學過程的高效率實施是非常有好處的。在“建設美麗中國”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到校外以合作的形式來進行社會調查。該階段應該主要為學生準備好社會調查的問題,而學生自己也可以通過理論知識的學提出問題。教師通過導學案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社會,了解政治在社會中以怎樣的基本形態存在。
設計課堂監測環節:課堂檢測可以視為合作學習后的課上評價,教師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總結在社會調查中的所聞所見,然后教師會根據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問題,補充相關理論及事實內容,為學生給出最終評價。在評價中,教師會指出他們在前三個環節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提出新的改進導學案來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也可以以布置作業的形式來鞏固他們對課上學習內容的理解。比如寫一篇以“你心目中的美麗中國”或者“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性”為主題的政治課堂學習感受的文章,讓學生能夠有時間回味和消化當堂教學知識內容。
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其目的不僅僅在于順利展開教學,更應該正確引導教學,基于學生學情、學習能力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保證他們的政治學習過程有趣且有意義。教師必須發揮自身良好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注重知識滲透與遷移,讓學生在政治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