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金玲
新課改使得中學教育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自主探究逐漸成為備受推崇的學習方法,而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也確實明顯優于傳統學習法。自主是學生基于強烈興趣的主動行為,因此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興趣是關鍵。本文將結合我國教學改革現狀,對中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
對學生而言,在學習中主動探究的驅動力就是興趣,只有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真正感興趣,才會自主學習,效率也會更高。因而,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增強學生興趣,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重點。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展者,教師有必要充分正視這一點,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選擇合理的培養策略。
學習是一個發現和創新的過程,尤其是在素質教育備受重視的當今,單純學習教材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現實要求,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更加重要。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涉及的范圍廣且內容龐雜,僅靠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講解是不夠的。教師的精力和知識面有限,而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究則不應受到限制。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之余,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使其能夠自發、主動地學習。
一般來講,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想法往往也比較新奇,一方面他們對教師有著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又有著逆反心理。常規授課方式很容易使其感到乏味,效率不高,而且對于教學內容,他們也常常持有不同的觀點。因此,要想培養中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不能靠說教,而是要抓住他們好奇心重且勇于挑戰權威的心理特點,借助興趣的驅動作用,使其愿意嘗試自主學習。首先,中學生對于簡單的問題一般不會深入探究,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必要”。但同時,設置難度過高的問題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學生無法通過自主學習取得成功,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很可能就不愿再嘗試。所以,教師在選擇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與課文內容有關且難度適宜的問題,以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
改進教學,以情動人。相比數學教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個人修養的影響力更加明顯。教學融合了技術與藝術,其中,技術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授課能力,而藝術則主要強調教師的修養與學識。結合語文課程的特點來講,教師若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深厚的文學素養,授課時的表現會更加出色,無論是情感抒發,還是內容分析,都會更有感染力。所以,教師在熟練掌握教學方法與授課技巧之余,還要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增強。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多與學生互動,借助朗讀或者設計問題等方式,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起興趣。
另外,設問是一種很好的引導方式,其可以從心理和思想上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因此,長期以來,設問都被看作是教學藝術中最核心的部分。設問能夠激發思考,而思考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所以教師運用好設問,不僅可以解決教學難點、強化重點,還可以起到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的效果。
激發興趣,強化動機。無論面對的是何種年齡段的學生,老生常談都是很不可取的辦法,尤其是中學生,他們的注意力全在新奇的事情上,常規教學法很容易使其覺得索然無味。針對中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引入一些新鮮的東西,使學生產生興趣。相比一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學生心理上的主動,這些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以“我想要學”為出發點的,而非被動的“老師(父母)要我學”。以課文《背影》的教學為例,在講該課前,教師可以開展以“我的父親”“父愛如山”為主題的小型討論會,讓學生打開心扉,暢所欲言,更好地讓學生感悟父愛這一主題,激發學生興趣,這樣學生對于文中作者的情感也會有更好的把握,能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因材施教,鼓勵信心。中學語文教學效果不佳,很多時候與學生不配合有關,在學生參與程度低的情況下,教師很難順利展開教學。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明白學生不配合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跟上節奏,或者說沒有進入狀態,此項問題在成績欠佳的學生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為了避免此種情況,教師在語文課上可嘗試采取分組的形式,使成績優秀者與成績欠佳者結成一組,借助學生之間的影響力來幫助后者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作業難度可以稍大一些,對于成績欠佳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可側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以布置以“成長如歌”為主題的寫作為例,對于文筆較好的學生,教師可將要求定得高一些;對于寫作能力不太強的學生,教師可適當放寬要求,這樣可以保證全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信心。
當前我國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教學方法和課堂細節入手,對現行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爭取在圓滿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同時,為素質教育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教師素質對語文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和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但是在增強教師的文學修養方面,學校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靠個人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