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隨著5G技術的發展,移動視頻行業將迎來新的變革。長視頻將在技術的驅動下以新的面貌實現回歸。本文分析了長視頻在媒體競爭、內容生態以及影像歷史方面的價值,并對其在專題報道、融媒體評論、垂直領域、場景傳播等方面的可能應用進行探析。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商用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5G時代。隨著5G基站規劃建設的全面鋪開,5G技術在包括通信設備、終端應用、傳媒娛樂、物聯網等在內的許多領域得以延展應用,并給相關行業的產業鏈帶來顛覆性革新。
從媒介演進的歷史規律看,技術的變革會對傳媒的組織架構、生產方式、傳播效能以及用戶的消費需求、視聽習慣等產生深刻影響,進而帶來傳媒業態的重構。5G技術能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具有毫秒級的傳輸時延和千億級的連接能力。如果說2G哺育了手機上網和文本傳輸,3G實現了圖片的移動互聯網傳播,4G催生了短視頻和移動直播的發展,那么5G無疑為長視頻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技術支撐。5G技術下,數據的傳輸速度和視頻的清晰度不再是制約長視頻發展的因素,5G+4K/8K將極大地改善用戶的視聽體驗,低能耗會進一步降低使用成本,使流量資費被用戶廣泛接受。因此,隨著5G技術的賦能,長視頻將大大突破一般性的娛樂消遣功能,以社會公眾的基礎性信息消費和社會認知重要方式的角色實現回歸。
5G將開啟萬物廣泛互聯、人機深度交互的新時代,長視頻特別是泛資訊類長視頻將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形式。長視頻的傳播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視頻行業發展迅速,短視頻更是呈現出“現象級”發展態勢。短視頻的快速崛起,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基礎,但更得益于資本的大量注入,隨著字節跳動、騰訊、百度、阿里等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短視頻,短視頻的數量和用戶都大幅增長。這一方面是當前快節奏生活背景下公眾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映射;另一方面也順應了社交化傳播的趨勢,迅速成長為用戶表達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途徑。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7.59億,占網民整體的88.8%。其中長視頻用戶規模為6.39億,占網民整體的74.7%;短視頻用戶規模為6.48億,占網民整體的75.8%。[1]兩類視頻用戶信息接收類別差異很大:長視頻用戶集中在通過網絡收看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并不是為移動互聯傳播原創的內容產品;相比之下,短視頻中定位于網絡傳播首發的原創內容占比較高,一些短視頻因點播率和轉發率十分可觀被稱為“爆款”。
短視頻制作門檻較低,用戶生產內容(UGC)占了很大比例。用戶既是生產者也是傳播者,這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傳受關系。相比機構媒體,用戶生產深入社會生活的觸點廣、反應快,更容易獲得廣泛關注。在以關注和點播數量為考量指標的短視頻競爭中,機構媒體并不占據絕對優勢。而長視頻特別是泛資訊類長視頻更專注于精細、深度和專業性內容,“講故事”相對完整,在內容、邏輯和表達等方面都與短視頻明顯區別,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制作的門檻,更適合具備某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員或職業內容生產機構來完成。因而 5G時代,長視頻的生產將主要依賴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OGC(Occupation 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來完成,立足于擁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影響力的一定人群,傳播鏈兩端的傳受關系相對清晰,未來媒體機構特別是新聞媒體會把長視頻作為與互聯網企業和商業平臺進行內容競爭的重要領域,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擴大在移動互聯空間的影響力。
5G時代短視頻因其社交屬性強、創作門檻低等特征,還會繼續保持較高的用戶黏性并產生商業價值。如果說短視頻重在“大眾化”,那么長視頻貴在“精品化”。兩者在功能定位上差異明顯、各有側重:短視頻主要在配合重大新聞的輔助性報道、推動形成關注以及設置公共議題等方面發揮作用;長視頻則更擅長重大議題的全景記錄、細致深入的調查分析以及針對社會現象的觀點表達等。長視頻用戶在文化程度、社會資源的占有程度上與短視頻用戶也不盡相同,往往更反映社會主流價值,更容易在決策層面產生影響。
從信息的社會功能角度來看,網絡空間不能僅有片斷性記錄與聚焦式呈現的短視頻,也要有完整敘事與思想深刻性并存的長視頻,兩者的量質平衡有助于轉型期輿情的穩定與社會的良性運轉。從用戶信息需求的角度看,移動互聯空間中短、長視頻的共存將長期存在,這是由用戶的信息消費習慣與使用動機所決定的。長視頻的回歸與發展,一定程度上說是對長期以來移動互聯空間視頻產品數量和功能單極化發展的矯正。短、長視頻各有定位,在信息供給上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對于構建起覆蓋廣泛、立體高效的移動視頻傳播格局具有積極的意義。
短視頻發展雖然勢頭猛,但其都是十幾秒到一兩分鐘的“片斷”,不僅承載的信息容量較小,內容上往往容易流向泛娛樂化的生活記錄,難以對重要事件進行完整的把握和梳理,也難以對社會復雜命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判斷。相比之下,長視頻的時長給信息量和信息的豐富性提供了客觀條件。長視頻能夠用影像手段,以相對比較完整的敘事結構和嚴謹的話語邏輯對當下的熱點新聞、重大事件或社會現象進行完整記錄和全局性把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今天的長視頻留下的影像更容易通過時間的大浪淘沙沉淀下來,成為明天的歷史。“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無限堆積的景觀的方式呈現自身。曾經直接存在的、鮮活的一切已經全部轉化為再現。”[2]長視頻依據特定的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進行解讀、詮釋,完成了歷史景觀的聚合表達,并在圖像和文本的傳達中,形成記憶的共享與價值的輸出。這種記憶一經形成,就會被再現、被考量、被整理歸納,具有一定的史料留存價值。
長視頻的發展既嵌在網絡傳播視頻化、視頻傳播移動化的大趨勢中,也與其自身發展定位密切相關。除了上文提到的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5G時代資訊類長視頻可能在以下幾個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
5G時代,長視頻在專題報道,尤其是調查性報道方面可以大有作為。近幾年短視頻的野蠻生長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內容創作同質化嚴重,泛娛樂化傾向明顯,消費主義滲透,對社會的記錄缺乏整體性和厚重感等,有的短視頻甚至給主流價值帶來沖擊。實踐證明,作品的高流量并不等同于高質量,短視頻傳播整體上表現為信息豐富性有余而深刻性不足,社交以外的社會功能得不到充分體現。5G時代,長視頻的回歸將聚焦于呈現和剖析社會重點、熱點、難點事件,對于民生關切、輿論熱點進行有別于短視頻的專題呈現。機構媒體與職業新聞人只有把扎實的內容、精良的制作、深刻的思想與傳播形態緊密結合,才能在競爭中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拓展在移動互聯空間的影響力。主流媒體通過有分量的長視頻作品完成設置議程、引導輿論,不但彰顯出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對于轉型期促進社會認同具有積極的意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新聞媒體調查性報道的弱化是普遍現象。從傳播的功能來說,調查性報道作為專題報道的重要類別,具有監督和預警功能,是媒體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調查性報道的缺失或錯位不但會使信息的生態失衡,更會給社會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主流機構媒體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全面、實踐經驗豐富,不論是在事實真相的挖掘和呈現上,還是在進行價值判斷和探討解決思路上,都比一般用戶生產者擁有更多的優勢,將成為長視頻創作的核心力量,推動調查性報道發揮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
網絡平臺上各種聲音匯聚交織,信息豐富而思想貧乏的傳播悖論日益凸顯。“眾聲喧嘩”下,公眾對高質量分析和權威解讀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時也期待這種分析和解讀更加生動易懂,更具親和力。作為承載觀點的新聞體裁,新聞評論在網絡空間的作用不僅僅是滿足公眾對意見性信息的需求,還在優化網絡輿論生態、傳遞主流價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于文字評論、廣電評論,融媒體評論以新技術為支撐,強化與用戶的互動,探索在場式體驗,融合運用文字、音視頻、圖表、動畫甚至脫口秀、嘻哈、快板等跨界元素進行互動傳播,近年來已獲得了初步發展。如,央視《中國輿論場》的在線觀眾席、滾屏評論、點贊環節等創新設計,改變了傳統評論“你聽我說”的單向度傳播,強化了用戶參與,形成了有方向的“共同表達”。除了主流媒體外,一些商業平臺也開始在評論領域進行探索。視頻網站Bilibili的觀視頻工作室定位于“理性觀世界,自信看中國”,每周播出眉山論劍、非同凡響、一勺思想等視頻專欄,對時政熱點、社會民生等話題進行分析評論,視頻時長短則6-7分鐘,長則20分鐘左右。該工作室在B站上擁有200多萬粉絲,視頻獲得上千萬點贊,累計播放達2.5億次。
實踐證明,互聯網思維及技術手段的運用賦予了新聞評論不一樣的傳播效果,未來5G、AI等會賦予融媒體評論更多的可能。與短視頻不同,長視頻不僅要拼“顏值”,更要重“言值”。無論傳播格局怎樣變化,對事實的理性分析、對輿情走向的把控、對核心價值的弘揚永遠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是新聞評論的核心優勢。5G時代,長視頻努力在觀點性內容上做增量,充分體現思想的深刻性、表達的嚴謹性,在傳播中發揮社會心態的壓艙石、輿論方向的定盤星的作用,是實現自身發展的有效路徑。
移動互聯網上的垂直領域,是指以共同愛好、共同專業背景、共同話題等縱向細分的內容領域。垂直領域的創作主體以PGC為主,內容產品更具精品化、專業化特質。當前,醫療衛生、航空航天、生物科技、軍事兵器、歷史文化等垂直領域的專業信息借助短視頻等傳播形式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并獲得較高的關注度。抖音平臺上的科普達人“地球村講解員”拍攝制作的“假如月球突然消失”“臺風怎么來的”“現行世界地圖有太多假象”等天文地理類短視頻將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獲得上萬用戶的好評。此外,“中科院之聲”“科普中國”等官方賬號也有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但客觀地說,短視頻的時長限制和碎片化傳播,與專業垂直領域所要求的系統完整、嚴謹科學在內在邏輯上并不一致,長視頻更容易實現深耕領域的內容要求。
長視頻具有較大的信息承載量,以音視頻融合3D動畫、VR、AR等手段,可以對專業領域的知識、現象等進行細致生動的講解,帶給用戶沉浸感體驗,其傳播效能值得期待。當然,垂直領域的各類視頻無論傳播技巧多么高明,沒有內容價值依然很難留住用戶。擁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生產者制作的“硬核內容”雖然可能不會擁有絕對數量巨大的受眾,但它能獲取到精準度更高的用戶。通過用戶畫像的建立及品牌營銷,垂直類長視頻最有可能實現用戶對信息的付費消費。
場景就是基于特定的時間、空間、行為以及心理的環境氛圍的總稱。[3]梅羅維茨的社會情境論認為,媒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情境的變化,而社會情境決定了人們的行為。[4]隨著萬物互聯成為現實圖景,公眾在不同的情境、場景下會有不同的信息消費需求和習慣,比如在工作學習、旅游購物、社交互動等場景中會有傾向性的信息消費選擇。因此,場景將成為5G時代引導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核心要素,既有的粗放式的“流量”之爭也將逐步轉向精細化的“場景”之爭。
長視頻的場景化傳播首先意味著根據用戶的實時狀態,在算法和移動定位服務等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與教育、醫療、交通、服務等領域有機融合,進行特定的信息或服務匹配,實現信息傳播的個性化精準推送。可以想見,未來新聞、資訊、服務等將更加互融互通,不同場景下長視頻的消費力將被進一步激發。
另一種意義上的場景化傳播意味著通過信息傳遞把身處各處的用戶帶入共同的場景之中,分享交流共同的場景體驗,如AI、VR、AR等技術支持下的各種重大事件的高清直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生態呈現場景的慢直播近年來獲得了廣泛關注。2009年,為了紀念卑爾根鐵路誕生百年,挪威國家廣播電視臺跟拍了火車在這條鐵路上行駛的全程,長達430分鐘的視頻《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沒有經過任何后期處理,吸引了上百萬挪威人觀看,并獲得大量的網絡點播。2013年,央視網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合作開辦IPANDA熊貓頻道,24小時直播大熊貓生活。2020年1月23日,武漢為應對新冠疫情,決定緊急建設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1月27日晚央視頻開通兩所醫院建造過程直播。這場沒有鏡頭切換、沒有解說詞和背景音樂的慢直播,同時在線人數最高達4000萬人。在這場虛擬的圍觀中,公眾不僅因為共同的關切始終關注建設現場,還在評論區頻繁互動,彼此鼓勵、相互陪伴,傳遞著勇氣與樂觀。在這些例子中,場景都成為連接用戶的核心元素,通過共同場景衍生出相關信息的傳播、用戶的多向互動乃至群體心理的共情。如何運用場景傳播因勢利導做好輿論引導,也是主流媒體面對的新課題。
未來已來,日生不殆。5G是長視頻發展一個新的起點,5G還將催生內容生產更多的增長點。媒體人只有努力掌握技術發展規律,準確把握媒體發展趨勢,深入挖掘用戶信息需求,秉持守正創新的精神,才能將專業優勢轉化為傳播強勢,推動內容產品與服務的轉型升級,實現媒體應有的社會價值。
【注釋】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年8月30日。
[2]居伊·德波著,梁虹譯:《景觀社會評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3]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著,趙乾坤、周寶曜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4]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