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國權
知乎的用戶規模越來越大,內容產品品類也越來越多。2019年,一直以文圖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知乎開始在直播與短視頻領域布局,同時也引來一些詬病。有人認為知識類視頻領域競爭激烈,知乎做短視頻并不討喜。有人更愿意看到一個固守原先文圖優勢,聚焦于“精英高端群體”的那個知乎。
知乎是否應該進軍直播與視頻?知乎發力視頻的訴求和原因是什么?已經七輪融資的知乎新的發展戰略是什么?本刊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了知乎。
對于“發展戰略”這個問題,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的回答出人意料:“嚴格地說,知乎的發展不是規劃出來的。”
他進一步解釋:“互聯網發展的很大力量來自用戶本身的變化,發展的源泉是時代變化,時代的變化與用戶的變化相輔相成、不斷前進。”知乎是一個社區,大家一起來使用,一起來成長。同時,人們在使用知乎時,自己也在發生變化。周源創辦知乎時剛剛30歲,而現在作為第一個知乎用戶的他,已經快40歲了。10年時間,很多人所處的行業、工作、興趣、家庭都會發生改變,而知乎必須順應用戶的變化成長、進化。
知乎的產品哲學非常關注用戶需求。周源認為:“無論什么問題,都代表了某個需求。”周源第一次創業時,做了一款搜索產品。回首那次創業,他認為正是因為自己并非那款產品的真實用戶,無法體會到基于需求的產品“痛感”。而對于知乎,周源自己就是深度用戶,完全可以感同身受,能從需求的本質和角度出發。這或許就是知乎如此重視用戶需求的溯源。
我們從知乎產品的進化之路能夠看出,知乎對于用戶需求的捕捉與滿足。知乎開始的模式就是簡單的問答,目標是幫助人們減少問答成本、建立社區連接。但是如今,知乎已經在問答基礎上,衍生出非常豐富的場景與產品功能,這是周源在創辦知乎時絕對沒有想到的。
知乎2011年正式上線直到2013年第一次開放,兩年時間,感受到了社區氛圍的沉淀,社區領域逐漸多元,社區用戶的行業、興趣不斷豐富;于是,知乎就從知乎社區的機制、流程、算法等方面開始著手準備開放注冊。
2013年到2014年,知乎又發現很多用戶會在知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其實就是主動表達。知乎認為這是一個真實需求,于是就開通了知乎專欄。
2016年,社區內有人愿意付費請指定的人解答問題,于是知乎順勢做了一款產品——“值乎”,即付費咨詢的前身。通過網絡社區的驗證“體系”,一些用戶在知乎逐漸建立起影響力,常常接到私信要求解答疑惑、處理問題。針對一些共性問題,回答者一對一解答效率偏低。知乎順勢又做了知乎Live,可以滿足多人同時在線,一對多解答。
知乎上的很多回答都非常精彩,而某個問題下的回答整合出書就成為一種拓展的真實需求。所以,有了知乎書店業務。知乎出的第一本書名為《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集納了一百多位知乎用戶的創業感悟,成了暢銷書。
后來,知乎又陸續推出了電子書、雜志、私家課、鹽選專欄等內容,把內容付費板塊整體升級為鹽選會員。如今,知乎鹽選會員業務快速增長,截至今年2月底,付費用戶數量同比增長了4倍。
“我們的所有變革都是緊緊圍繞著用戶與創作者,在知乎發展的每一個節點上,我們都首要考慮用戶需求,回應用戶需求。”周源說。
周源補充說:“我們科技公司應該做的就是產品不斷迭代,我們會敏感地感受到用戶需求的細微變化,甚至說應該追逐用戶和創作者的需求。”
知乎2011年1月上線,前兩年一直實行比較嚴格的邀請注冊制,用戶增長相對緩慢。2013年3月開放注冊后,用戶數量開始快速增長,2019年1月達到2.2億。伴隨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一些抱怨開始出現:知乎已經不是過去的知乎了;知乎水化了。
一些人懷念以前的知乎,說那時的知乎用戶都是各領域的知名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而大眾化后,在知乎里卻常出現婆媳關系、相親見聞之類的水化內容。
周源認為,知乎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高效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創立的初衷就是為大眾服務,而不是只為小部分精英服務。知乎是需求驅動、興趣驅動,希望通過問答產生內容的連接、用戶的連接。每個人都有自己關心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在某個領域、話題比別人更有發言權。
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涉及圍棋、算法、智能產業研究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孰高孰低?當時,知乎上的提問“如何評價阿爾法狗打敗李世石”,聚集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創作者,大家相互碰撞,角度更加多元,觀點更加犀利,激發出很多精彩的內容。
對于知乎內容“水化”的抱怨,周源表示,知乎的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2億,每個人獲得解答的需求都不一樣。用戶規模越大,關注點就會越多元、越分散。比如,“如何與婆婆更好地相處”這一話題,可能在一部分人看來毫無價值,非常“水”,但也的確有很多人非常關心,認為它干貨滿滿。不能把自己不關心的內容,都定義為“水”內容,并由此判定知乎變水了。
周源還舉例說,假如有一位高中教師,去年帶了100個學生,最終全部考上了重點大學。名聲傳開后,大量學生慕名而來。今年他帶了1000個學生,最終800個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確,升學率從100%降到了80%,但能因此說他教學質量變水了嗎?事實上,他今年多幫助了700個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數量絕對值增長了7倍。
從用戶個人接受信息的角度,隨著知乎內容領域的多元化,可能會覺得自己需要的內容的純度有所降低,但這種情況似乎難以避免。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用戶規模迅速擴大的互聯網產品都遇到了類似問題。產品要做的就是通過技術手段的不斷優化,利用算法推薦、頻道分區等措施,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喜好,更有針對性地推送內容,給用戶純度更高的體驗。
從內容上看,今天的知乎要比當年的知乎更多元與豐富,一些非常小眾的領域知乎都有涉獵。有航天領域的,有研究動漫的,有二次元的,也有探討鳥類科學的。知乎將他們全部連接起來,共同構成了知乎的大眾特征。
每一款互聯網產品都有盈利需求。知乎從2015年開始小規模地摸索廣告盈利模式。目前,廣告已經成為知乎的最大收入來源。但是,周源介紹,知乎在商業廣告方面一直比較克制,主要擔心用戶體驗會受到影響。
實際上,知乎的廣告很有知乎特色。一是知乎用戶的黏性很高,對知乎的信賴度、忠誠度較高。二是以內容為方向,以算法推薦為工具,可以精準地把廣告推送給目標消費者。三是以問答形式產生的優質內容,能夠沉淀積累并且產生長尾效應。在某些平臺,廣告投放的熱度不會超過三天,但是在知乎一個問題下的解答,可以長久存在,持續發酵,幾年之后還在發揮作用。
內容付費也是知乎近幾年著力打造的盈利領域。知乎的付費用戶數,在過去一年時間里增長了超過4倍。在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的同時,知乎也通過各種渠道,努力為創作者帶來收益,有的創作者一個月可以收入20萬元。
今年五一期間,知乎發布視頻創作者招募計劃,招募科普人文、電競游戲、科技數碼、生活娛樂等領域的視頻創作者。但是也有用戶認為,想看視頻有B站、抖音,來知乎就是想看文字干貨。
知乎不應該固守圖文優勢,但是視頻領域卻已是競爭激烈的紅海,是否值得參與競爭?如何競爭?
針對這個問題,周源認為,相對而言,知乎在新產品推出方面也比較克制。是否開拓一個新產品,重要的是盯著用戶,了解用戶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只盯著對手。“如果僅僅因為對手有什么,你就也要有什么,最后就會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互聯網發展歷程中,雖然先后有很多競爭者進入問答賽道,但到了今天,知乎在問答方面仍然具有核心競爭力。這是值得深思的。
視頻和直播,都是內容的承載形式。產品的特色,最終反映出來的都是用戶喜好的內容的特點。知乎希望任何形式的內容都指向為用戶提供可信賴解答這個目標。知乎上的視頻目前已經有較多的創作者和消費者,也呈現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更長一些,信息含量更高一些。
“不能限制內容的表達方式,知乎從來不排斥任何一種媒介形態。能更好解決用戶真實需求的功能、產品、媒介,我們就會引入,并盡力優化升級。”周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