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云
(青島大學,山東青島 266071)
政府工作報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種公文形式,對內是政府對過去一年國家發展情況、政府工作情況的總結;對外是宣傳中國國策與文化的重要途徑。政府工作報告的形成要經過層層程序,其翻譯更是眾多資深翻譯專家的工作成果。如今,政府工作報告又成為MTI 及翻譯資格水平考試的內容,可見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本文在分析各個年份的政府工作報告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從歷時的角度探討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經歷的發展階段,希望對日后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在知網上輸入“政府工作報告”及“翻譯”兩個關鍵詞,共檢索到633 條結果,按發表年度分組:1985 年1 篇;1998 年1 篇;2002 年1 篇;2003 年1 篇;2005年1 篇;2006 年2 篇;2007 年2 篇;2008 年3 篇;2009 年9 篇;2010 年30 篇;2011 年36 篇;2012 年58 篇;2013 年71 篇;2014 年62 篇;2015 年62 篇;2016 年90 篇;2017 年64 篇;2018 年58 篇,2019 年67 篇;2020 年14 篇。筆者發現第一篇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文章是1985 年竹生[1]的《翻譯政府工作報告的體會》,刊載于《中國翻譯》,并不能確定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的發端,也許早前就有,但未寫成文章或者知網中是否收錄也未可知,但該文章的確具有萌芽階段的特征。從題目可知,文章的作者是翻譯政府工作報告的參與者,以譯者的身份講述了其翻譯政府工作報告得到的體會,作者文中主要從政治性詞句、中國特色詞匯、專業知識及問題風格進行了案例分析總結,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經驗總結,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這與當時翻譯興起,雖處在翻譯學科建設與翻譯人才培養探索時期,但是翻譯學科還沒有正式形成有關。相較于萌芽之前,只注重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實踐,該篇文章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時間來到21 世紀,在知網上檢索到的第一篇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論文是來自上海海事大學的一篇碩士畢業論文,是在知網上可以找到的最早用翻譯理論來分析研究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論文。雖然理論與案例有些分裂,但可見翻譯碩士翻譯實踐報告的模式已現雛形。且本階段10 篇文章中,有5 篇是碩士論文。這與當時開始招收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碩士研究生有關,雖然當時翻譯理論與實踐仍然隸屬于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之下,但翻譯已經作為一門學科發展起來。
世上沒有完美的翻譯,政府工作報告即使由資深翻譯完成,也并非沒有不恰當之處。探索階段,出現了很多探討政府工作報告不當之處的文章,由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很多中國特色的詞匯,許多研究者意識到了準確翻譯這些中國獨有詞匯的重要性,開始探討在翻譯中如何避免中式英語。探索階段,研究重點雖主要集中在文本層面,但已開始涉及文化,應用于研究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理論主要是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他是一位對我國翻譯界最具影響力的西方翻譯理論家。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理論介紹到我國,使我國大多數翻譯工作者開始接觸西方系統的翻譯理論,引發了我國譯者對翻譯理論的濃厚興趣與密切關注,從此我國翻譯研究蓬勃發展[2]。可以看出,將功能對等理論應用于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的時間遠遠落后于功能對等理論傳入中國的時間。筆者有兩個推測,一是功能對等理論剛傳入中國時,其研究及傳播需要時間;二是當時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尚沒有得到重視。
自2009 年開始,研究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學者越來越多,2016 年達到了高峰90 篇。研究的主力軍是翻譯碩士研究生,相關碩士論文的書寫也越來越規范,理論與案例分析的結合呈現出愈發緊密的趨勢,而不像之前不用理論,或理論與案例分析脫離,可見翻譯碩士對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研究越來越規范和嚴謹。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不僅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也激發了學習翻譯的熱情。翻譯在奧運會中發揮了巨大的協調溝通作用,翻譯研究及其重要性獲得了國家的認可,并在2009 年,批準把翻譯學列為二級學科,促進了翻譯學的發展,翻譯學學科建設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3],翻譯碩士成為了翻譯研究的主力軍。
研究的內容也越來越細化,由曾經的研究整個文本的研究細化到語篇、句子、詞匯等的研究。語篇的研究主要是銜接手段的研究;句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無主句、絕對句的翻譯研究;詞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年高頻詞,如“農民”“穩定”“提高”“搞好”“加強”“小康社會”“建設”“文明”等的翻譯以及四字格、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如漢語數字略語的翻譯。任何一個學科研究越深入會越細化,從面到線再到面。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研究更加細化,不僅體現出翻譯學科的深入發展,而且體現出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研究更加深入。
研究政府工作報告翻譯所應用的理論也更加多元,功能對等理論仍然占主導部分,目的論及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比重日益增加,操縱理論、生態翻譯理論、紐馬克的文本分類理論的應用也越來越多。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為翻譯及翻譯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先進的手段,語料庫即是其中一種。之前的政府工作報告的研究大多圍繞單個譯本,基于語料庫的研究則往往將歷年的譯本視為整體,針對譯本的歷時變化進行研究[4]。這樣可以更直觀地看到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動態變化,更好地總結翻譯經驗。
隨著翻譯學科的發展,各種西方理論涌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翻譯界的理論來源,但也引發了中國傳統譯論的某些風險,一批具有學科主體性和自覺性的學者開始重新審視與比較西方各學派翻譯理論與中國傳統譯論,將西方各學派理論與中國翻譯實踐相融合,創出獨具特色的翻譯理論話語,如變譯理論、生態翻譯學[5]。因此,應用于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的理論不僅有新進入中國的西方翻譯理論,也有中國自己的翻譯理論。由于本階段處于“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倡議提出的時期,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可以展現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宣文本,其翻譯及翻譯研究得到日益重視及發展,且逐步走向成熟。
通過此次調查研究,筆者總結了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的幾個特點,希望對相關的譯者及翻譯研究者提供借鑒與思考。
第一,在知網上檢索到的有關政府工作報告的文章共有333 篇,即半數以上來自翻譯碩士的畢業論文。這說明中國翻譯學科建設是蓬勃發展的,翻譯碩士不僅是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的主力軍,也有望成為整個翻譯界的研究主力軍,扛起翻譯界半壁江山,成為能翻譯、會研究的翻譯人才。
第二,按照仲偉合、趙田園(2020)對我國翻譯學科發展階段的劃分,可以把翻譯研究分為翻譯學科萌芽期(1949-1978)、翻譯學科建設與翻譯人才培養探索期(1979-1986)、翻譯學科爭鳴期(1987-1996)、翻譯學科與翻譯專業發展期(1997-2010)、翻譯學科與翻譯專業發展成熟期(2011-2019)。可以看出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的前兩個階段落后于翻譯及翻譯研究整體階段。這或許是由于翻譯研究者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研究不夠重視,或者當時翻譯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不夠完善,因此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研究落后于翻譯學整體的發展階段。
第三,雖然對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的研究已有許多,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要傳達的文化,翻譯能將文化傳遞到什么程度,如何最大限度地傳播文化等問題仍然需要相關翻譯研究者進行探討。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及其翻譯研究如今已備受重視,自不必再次強調,其前景是光明的。期望政府工作報告翻譯能夠在準確傳遞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傳播政府工作報告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外國讀者更好地了解真正的中國,認同中國形象,為此翻譯工作者及研究者需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