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遨宇
(聊城大學商學院,山東聊城 252000)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金融行業的創新,網絡消費成為人們主要的消費模式之一。當代大學生作為當前網絡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深受時代變幻的影響。眾多金融機構將目光轉向高校大學生,推出符合大學生要求的網絡借貸平臺——校園貸。校園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學生的資金困難,也催生了不良校園貸的出現,嚴重擾亂了網絡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打破了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安寧。因此,要針對校園貸這一現象,多方發力共同分析成因及危害,采取強有力的防范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建立安全的網絡消費平臺,凈化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環境。
校園貸是互聯網金融的產物,是網絡貸款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的貸款業務。根據貸款的平臺和途徑,可以將校園貸主要分為以下五種形式:第一種是銀行機構。正規的銀行面向特定的大學生推出的貸款產品,例如中國銀行的中銀E 貸·校園貸和招商銀行的大學生閃電貸等;第二種是傳統電商平臺。京東、阿里等傳統的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花唄”“京東白條”等;第三種是消費金融公司。該類公司以較低的額度滿足消費需求,提供貸款服務,如“趣分期”等;第四種是P2P 網貸平臺。個人通過網絡平臺相互借貸,但于2017 年起已暫停開展面向高校的貸款業務;第五種是民間借貸平臺。由民間放貸平臺和放貸人通過各種手段在線下進行的高額利息貸款業務?,F如今不良的校園貸多為此類形式,以虛假信息進行宣傳,誘惑學生,收取超高額的利息,存在暴力催收、信息騷擾等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校園貸主要是通過多種借貸平臺滿足學生的消費需求,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相比較其他借貸,其特征如下:第一,目標和主體明確單一,只針對在校大學生,解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創業等資金問題。第二,與正規借貸相比,門檻低,手續簡單,學生通過提供個人信息和資料,繳納一定手續費便可順利獲得貸款,甚至存在提交他人信息便可取得資金的現象。第三,信息不對等,國家對借貸公司的監管力度不完備,多數非法借貸公司存在信息不完善的問題,學生對平臺的情況了解甚少,一旦出現問題,學生便成為受害者。第四,利息高,催債方式暴力,雖然宣傳內容表現出貸款條件低,但實際利率較正規銀行貸款高,且一旦無法償還,便會采取恐嚇威脅等手段[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猛發展和新鮮事物的層出不窮,“95 后”“00 后”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點和消費需求有了較大改變,簡單的消費方式已無法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盲目消費和超前消費等不良消費觀念不斷出現,消費欲望越發強烈,因此滋生了校園貸的出現和發展。校園貸通過貸款快速便捷等優勢吸引著大學生的目光,可以解決大學生短期的資金困難和消費問題。但由于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且法律意識薄弱,導致對于校園貸的認知不足,抱著好奇或盲目跟風的心理選擇校園貸,面對虛假宣傳的不良校園貸識別能力欠缺,加速了不良校園貸的蔓延。雖然國家日益重視校園貸問題,自2017 年嚴禁大學生辦理網貸業務,但不良校園貸的宣傳和運作手段也在不斷變換,非法網貸平臺轉向線下平臺,監管的力度和范圍有所欠缺,使得不良校園貸仍然存在。
校園貸如同一把雙刃劍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學業,雖然能夠解決學生的燃眉之急,滿足其學業、創業、消費等合理的資金需求,但也助長了學生的超前消費或無節制消費,而且不良的校園貸也產生了巨大的危害。為進一步加強校園貸風險的防范工作,解決大學生陷入不良校園貸的問題,促進積極向上消費觀念的形成,需要政府、學校和家庭三個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抑制不良校園貸的滋長。
自2017 年起國家有關部委聯合出臺了規范校園貸管理的文件,并提出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網貸平臺的亂象,但是導致了非法的校園網貸平臺輕視甚至無視制度,轉變形式,由網絡平臺轉向線下平臺,繼續進行虛假宣傳,騙取學生錢財。因此,政府要結合當前社會大環境實際狀況,以及學生的真實需求,完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對于校園貸的監管和整治力度,規范校園貸的秩序。第一,政府需要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規章制度,依法依規對校園貸問題進行嚴格整治,明確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和處分標準,避免模糊處理;第二,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為解決大學生在學業、創業等方面的資金困難問題,對正規的金融平臺和機構進行扶持,出臺相應的鼓勵和支持政策,與金融部門共同設計符合學生需求和特點的借貸產品,提供正確的金融服務,促進良好的校園貸發展;第三,健全信用體系,對從事借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和平臺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對其資質進行備案,詳細了解機構和平臺的信息,利于整個運行流程的監管[2]。
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育人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大學生進行校園貸問題的教育引導,開展校園貸風險防范教育活動。首先,高校自身要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加強校園貸風險防范是維護學生權益和保持校園穩定的重要工作之一。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化解不良校園貸的問題。其次,開展全面排查和整治工作,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校園貸隱患排查工作,通過調查問卷、談心談話等方式了解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日常狀況,暢通正規助學貸款渠道和就業創業補助渠道,完善幫扶救助的工作機制,及時杜絕隱患的發生。再次,加強宣傳教育,通過開展線上線下主題教育班會、校園貸宣傳講座等對學生進行校園貸風險告知和防范警示教育,加強學生對于校園貸的認知程度,同時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消費觀教育,提升教育的實際作用。最后,強化輿論引導,學校及學院要對學生進行正面的輿論引導,對于涉及造謠生事或是違法違規的輿論現象要及時查明真相并制止,進行批評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
對于防范不良校園貸問題,要形成家校聯合機制,家庭層面要發揮其功能,與學校密切配合,多與學校老師及孩子個人進行交流溝通,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管理。由于大多數大學生還未能實現經濟獨立,需要依靠家長來提供生活費用,且社會經歷和閱歷較少,缺乏判斷力,因此家長的教育引導和監督對孩子的消費行為有著重要影響。家長要多與孩子談心談話,多關心孩子的生活狀況和消費情況,并且合理給予日常生活費用,幫助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理財觀念,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3]。
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政府、學校以及家庭各個層面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作為從事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幫助學生遠離不良校園貸,形成合理消費觀念,助推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