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華
(凱里學院,貴州凱里 556011)
目前關于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調查,主要有孫園園[1],趙媛[2],冼文婷、鄭盛錦[3]。他們的調查研究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
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兩個班,在2019 年下學期終考試的成績不盡如人意,這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我們想查找其中的原因,以便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有利于現代漢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印發了相關調查問卷,在QQ 上在線發給學生,讓學生填寫相關調查問卷,其中第9 題是這樣的:你認為,現代漢語教師怎么教,才最適合你的胃口?因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所以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現把調查得來的結果以及我們的相應對策及反響加以總結,以期更利于他校教師的現代漢語教學。
我們共發放100 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80 份。學生反饋的問題主要是現代漢語舉例、練習及師生互動方面。現代漢語理論知識相對枯燥,因此舉例來說明問題,或者說明某個原理,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何舉例,2019 級1 班和2 班的學生有自己的見解。
因為2019 級這屆學生漢語基礎相對較差一些,所以他們要求老師上課舉例的時候要多舉例、詳講解,以方便他們理解。如有學生在調查問卷上要求“多講一些例句以方便理解”,有學生則要求“多舉例子說明”,有的學生則提出要“多舉一些關于教學內容的例句”。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現代漢語理論知識,適當舉例是必要的;但多舉例、詳講解會耗費大量時間,同時也會擠占其他教學內容的授課時間。為了讓這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弄懂相關內容,多舉例也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我們上課的時候就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在講到“關閉”是聯合詞時,我們講“關”就是“閉”,“閉”就是“關”,兩者可以相互訓釋。“福祥”也是如此,“福”就是“祥”,“祥”就是“福”,兩者可以相互訓釋。這種并列或者說明聯合關系的詞語,兩者都是意義相同之字,能相互訓釋。在古代漢語中,這是一種解釋詞語的方式,即“互訓”,一種訓詁方式,漢語訓詁學術語。以意義相同之字,相互訓釋,如“老”、“考”也,“考”、“老”也;“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等皆為互訓。這樣學生就能大致明白這種聯合或者說是并列關系的詞語了,這樣講解過后,學生的反響很好。
在調查問卷中,有學生認為教師要“結合生活中的語言現象,舉出與課本上的理論相適應的例子,這既能吸引我們從而產生興趣,同時又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有學生則認為“教師要結合生活實例教學”。由此可推斷出,我們上課時結合社會現實的語言現象舉例較為少見。后來,我們上課的時候,就加強了社會生活方面的舉例。如在講歧義時,我們采用“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說四舅被五舅騙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柜子里九舅借十舅發給十一舅工資的1000 元。請問誰是小偷?”這樣的例句,學生興致極高,紛紛就此例句發表自己的看法,透過這樣生活化強且趣味性強的例句,學生對歧義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講歧義的時候,我們還講了某人的這樣一段經歷。
有個經銷紅牛的電商打廣告——買一送一。有人購買了一箱,等快遞小哥送貨上門后拆看只有一箱。于是買者電話質問經銷商:“你們說的是買一箱送一箱,為什么我只收到一箱?”店家問道:“您買了幾箱?”回答:“一箱啊”,“這不就對了嗎,買一箱送一箱,難道快遞小哥沒給您送上門的不是一箱?你不會是想要我們送兩箱吧?”
這段話緊貼我們生活實際,學生極為感興趣。后來,經過大家討論,“送”在電商那里理解為“送給”,而消費者理解為“贈送”,這樣就導致了歧義的產生,導致了矛盾的產生。
在調查問卷中,有學生認為教師“要舉有興趣的教學例句,能讓我們形象化的理解理論知識”,有學生則認為“希望老師趣味化課堂,帶動學生的熱情與激情”。在聽取了學生這些建議后,于是我們在講到辭格教學的時候就注意引用的例句要有趣,要通俗易懂。黃伯榮、廖序東指出,比喻是用本質不同而又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者說明道理的辭格,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大類[4]。我們利用黔東南地區侗歌《你真美》的例句“你的脖頸像一匹潔白的綢緞,你的雙手像剛彈出的棉花一樣白嫩。你的衣服染得像錦雞的羽毛,你的銀項鏈像閃星一樣耀眼光亮”來說明比喻的類型與作用[5],當地侗族學生覺得非常好,他們非常感興趣。當地苗族學生還因此嘗試著去從苗族飛歌里面去找類似的句子并積極考察比喻的表達效果。
美國勞倫斯教授指出:“教學就是要通過情景在學生頭腦中引起認知的興奮,產生認知的沖突,形成思維的爆炸,進而引起學生的認知,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就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上投進一塊石頭,激起圈圈漣漪。”我們在情景中,在趣味中設置例句,讓學生在分析中有所得、有所思,逐漸提高了他們的語言分析和語言理解能力。
學生調查問卷顯示,我們在現代漢語課堂教學時的練習與互動教學存在些許問題。
課后習題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能讓學生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練習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鞏固練習,可以使學生及時進行知識反饋,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6]。對于練習,在調查問卷中有學生提出要求“我希望老師在上課時講解理論知識,課后布置練習并且講解”,有學生提出“老師應該多出題來給學生練習并講解”,也有學生提出“對學生難懂難理解的多講幾次,并以練習為輔助,學練結合”,還有學生提出“課后習題講慢點、講清楚點,或者直接發答案在群里參考”。后來,我們在講詞的結構類型表的時候,布置了習題七。在學生做完之后,我們進行了詳細講解,如“房間”就是補充式復合詞,“房間”可以變化成為“(一)間房”,這樣,學生很快明白“房間”為什么是補充式復合詞了。又如在講到“司機”、“司令”的時候,學生往往一下子很難搞明白。其實,“司”是“掌管”的意思,“機”就是“機器”,“令”就是“命令”之義,那么,“司機”、“司令”就是動賓式復合詞。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明白復合詞“司機”、“司令”的結構了。
在調查問卷中,有學生提出“上課要多與同學互動”,有學生提出要“多一些上課互動環節,以此來幫助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有學生認為,“老師與學生應當多互動,以便老師了解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我們積極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后來我們上課時,就特別注意與學生的互動;課堂中更多關注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時的表情,當學生感到迷惘的時候,我們就多講一會兒,有時候甚至重復講解。如在講到“聯想”這個詞的結構時,很多學生認為“聯想”是電腦品牌,這個看法沒錯;但是它的結構是狀中式,為什么“聯想”是狀中式復合詞呢?很多同學都想不明白,于是我們就講“聯想”的意義是“聯系起來想”的含義;這樣,學生恍然大悟。后來在講到“民主”這個詞的結構時,學生不懂。于是,我們就講“民”是“人民”之義,“主”就是“當家作主”,那么“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含義,學生開始搞清楚,原來“民主”是主謂結構式的復合詞。就這樣,一點點地互動,一點點地詳細講解,學生對現代漢語的興趣漸增。
經過半年多來有針對性地改正我們教學的措施,我們根據現代漢語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講解詳細,巧妙地布置相關練習,創造一個和諧溫情的現代漢語學習氛圍,巧妙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情感愉悅的環境中接受現代漢語理論知識,掌握了語言分析的技能,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現代漢語的熱情高漲,對現代漢語的興趣也提高了許多,學習現代漢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均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