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艷玲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閆各莊鎮張石埝小學,河北唐山 063600)
有效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實現一定的教學效果。有效教學的提出,針砭課堂教學無效之弊,讓師生在有限課堂時間內,教師教的有效,學生學的有效,最終實現教與學的雙贏。那么如何讓有效性在課堂上真正發生?筆者認為,只有厘清有效教學的內涵本質并秉承,不斷探尋施教策略,才能在課堂上閃爍“有效”的火花,照亮整個課堂。
有效教學,是針對無效教學提出,它首先是一個價值判斷,其次才是一個事實判斷。從價值判斷上,就是課堂效益,就是在一定的時間,收獲一定的教學效果。從事實判斷上,學生認知的提升,學生成績的提高,學習態度的端正,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等。綜合審視,有效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預期的教學后,學生能獲得明確提高與發展。
明確有效教學的內涵后,對于有效教學標準的明晰至關重要,因為有了標準,教學就有所遵從,教學就有所指向。標準的界定,還要從學生和教師等多個角度去分析考量。首先課堂是輕松快樂的,這樣的課堂充滿情趣,學生樂學;其次課堂是自主探究的,這樣的課堂學生是主人,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愿學;最后就是師生通過課堂,都能到達既定的目標,師生共贏。誠然,對有效教學標準的認定也有不同的意見,不能框定為一家之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動態的調整和完善。言而總之,不管哪家之言,核心就是能夠全面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孔子云:“有教無類”,但要“因材施教”。這里的“材”,是學材,針對學生;也是教材,針對教科書。教師面對個性差異的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學情,不以學生為中心,不以學定教,課堂教學可想而知。學情是教學的基點,只有充分把握了學情,了解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基礎,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現狀等等,只要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做到對“學情”了如指掌,這是上好課的基礎。[1]厘清第一步,接下來就應該研讀教材,巧用教材。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指針,參閱教學指導用書,提煉教學目標,摸準教學難重點,設計教學流程。這些環節的設計一定要以學情為起點,契合學情,這樣的教學才能做到有效。如果偏墮一邊,重學生輕教材,或者重教材輕學生,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正所謂合則兩利,分則兩敗。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靶向,教學一定要圍繞目標展開,做到有的放矢。確定教學目標,重在全面,貴在合理。在教學目標制定時一定要全面,從三維目標考慮,知識目標如何完成?能力提升如何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滲透。制定的目標中既要有重點目標,作為教學的重心,也要合理,有共性目標和個性化的目標,體現因材施教。教學目標確定后,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要得法,就是教學要選擇那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激活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揚起學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廢寢忘食,樂學不疲。實踐證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習有效,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一定要立足教法有效,實現學習有效。比如,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就可以采用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實現這一愿望[2]。
例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制作一個活動日歷。這個作業設計將課上學習和學生的動手操作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操作,鞏固課上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是有生活價值的,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就能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習數學的欲望,慢慢喜歡數學,愛上數學,可謂一舉多得。
課堂是師生、生生互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在互動交流中,有認知的融合升華,有思想的碰撞交鋒,在這樣的多元互動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把舵,最終知識的航船順利到達彼岸。為了促進多元互動,教師引導時要注意,一要導在難處,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學停滯不前,教師要施以援手,幫助學生解難;二要導在疑處,當學生的學習遇到疑問,久思不解,教師要施以援手,幫學生排疑;三要導得適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四要導得適量,不能和盤托出,傾囊相授。
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內容時,教師課件呈現習題:幾例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學生明確方法后,課件呈現導入問題:幾組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題。發問導入新授:“如何進行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由于有前面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做鋪墊,學生很快明白將異分母改寫成同分母就可以比較大小了,實現了知識的遷移運用,導入非常自然巧妙,學生學習絲毫沒有壓力,興趣十足。
課堂練習只是手段,通過練習,及時反饋,讓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才是最終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要優化每一次課堂作業,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得到鞏固,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習題設計的內容豐富多樣:(1)分層性作業,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及自身因素的不同,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形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為此作業設計不能一刀切、大統一,應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習題,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2)生活性作業,這樣設計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內容的生活化,強化數學解決生活問題,增強學習興趣;(3)趣味性作業,作業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具有童趣和親近感的作業,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參與者;(4)開放性作業,一道習題,思維不同解法多樣,在習題的編制上要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總之,教師在編制習題時,也可以將以上方法進行整合,增強習題的趣味性和整體效果。同時習題設計一定要保底不封頂,人人必須達標,個人根據能力可以超標,實現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生是課堂主人,也是作業的主人,教師一定要在優化上下功夫,要以“有效”為本,從基礎性、層次性和綜合性上進行篩選整合,調動趣味,強化生活,體現層級,鼓勵創新,實現設計的“優化”“有效”[3]。
總之,有效教學是我們一直堅持追求的目標,這是我們教學的核心,不能丟掉。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一定要理清有效教學的內涵,把握好有效教學的標準,融合各種教學策略,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更有效,我們的孩子就會愛上數學課,慢慢數學就會向高效漫溯。